作者對學習臨界知識能夠實現“少即是多”效果的判斷,建立在兩個重要假設的基礎上。
第一個假設:很多時候,復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認為:面對復雜的問題,要從簡單的、基本的原則入手。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則明確提出:我們要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就必須理解并掌握重要學科的基本規律,并把它們當作基本的思維模型來處理問題。同樣,臨界知識也是遵循了相同的道理: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復雜的世界現象。
第二個假設:復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對于復雜的問題,多數人最常見的方法是將其分解成簡單的小問題。安裝《第五項修煉》中系統思考的觀點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更像是網絡的環狀結構,而不是線性的因果結構。在環狀結構里,所有節點的變化,都會通過影響其他節點最終影響到自身。因此,一個完整的系統具有動態復雜性的特點。
而我們將要掌握的臨界知識,正是應對這種不確定的工具:它可能是系統內部元素間復雜作用關系相互抵消后呈現出的簡單規律—反而是那些具體領域的技術和技巧,很難用于解決動態、不確定性的問題。所以,我們花大力氣訓練學習掌握臨界知識能夠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是不是只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能立刻進步?快速進步這個概念是相對的。有的人可以通過勤奮的思考和大量的練習來掌握某個行業或領域的技術和工作技巧,從而在這個領域中快速成長。曲線前期的陡升對應著學會具體方法和技巧后,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快速增長。但是,能力提升的后勁會越來越不足。
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在前期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心態和學習方法,速度就會很慢。可是一旦掌握了整個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學習能力就會大幅提升,你可以將跨領域的知識相互穿插借鑒應用,學習速度越來越快。
從短期看,學習臨界知識的進步速度未必是最快的,但是從長期看,用臨界知識學習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