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不喜歡嚴肅的批評一部電影,因為電影是一個復雜而綜合的系統工程,拍電影不容易。大多數值得真心相待的電影,多少總歸有它的好處。反而太糟的片子倒不用跟它生氣,它們必定在歷史中被反復嘲諷和唾棄。
但是在這里,出于對吳天明導演的敬重,我反而覺得應該嚴肅地批評這部影片。
他的故去固然遺憾,但是不能因此而顛倒了是非,把一部不完善的作品吹上天,這是對他一生藝術成就的污蔑。就像對嗩吶這樣一種藝術形式一樣,即使她終將死去,也應該站著死亡。
這么說吧,《百鳥朝鳳》整個片子的藝術表現形式實在是太陳舊,太落后于時代了。諧謔處太保守,煽情處又太俗套,音樂性差、戲劇感弱、文化思考深度不足,藝術情懷全靠陶澤如一力擔當。
全片節奏緩和平實值得肯定,但是你表現的畢竟是一個上千年藝術形式的瀕臨滅亡,怎么也該像“青鸞舞鏡”,要有大起大伏來給觀眾高潮啊,要像“鸞見影悲鳴,終宵奮舞而絕”才對。
不然,老陜的血性何在?嗩吶蕩漾人心的表現力在哪里?嗩吶絕唱的一鳴驚人在哪里?
《百鳥朝鳳》這么好聽的曲子,從頭到尾也沒聽個完整的版本,總是在吊起觀眾胃口該放大招,用音樂本身去澎湃他們的時候,墊一個哀樂感的假宏大背景音樂。這樣讓懷揣好奇而來的觀眾怎么能滿足,怎么能高潮?還不如回家翻百度。
同樣是音樂電影,相比于去年奧斯卡大熱的《Whiplash》,就能看到我們和人家電影創作水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全片演員不說陜西方言,也是讓人出戲的一大問題,我覺得這是制作水平的不到位。一個如此傾注熱情的片子這樣弄,和幾十萬拍一個轉手賣給電影頻道的影片有何區別?
這些細節上,做的比《白鹿原》都差遠了。
還記得黑娃去做長工時那段《將令一聲震山川》的華陰老腔么?“將令一聲震山川,人披衣甲馬上鞍,大小兒郎齊吶喊,催動人馬到陣前。頭戴束發冠,身穿玉連環,胸前獅子扣,腰中挎龍泉,彎弓似月樣,狼牙囊中穿,催開青鬃馬,豪杰敢當先。正是豪杰催馬進,前哨軍人報一聲。”
這才是傳統藝術之魂,你不拿真家伙出來,怎么能震撼到別人呢?
傳統的民間藝術真的全面凋零了嗎?看看以前的鄭鈞、蘇陽,看看現在黑撒、王建房,看看中國好歌曲里譚維維帶著一幫華陰老腔的老家伙,在舞臺上是多么榮光。
再看看把民樂真正做到國際舞臺上的龔琳娜。
推廣傳統民樂是逆水行舟,你不努力去跟上時代,想辦法獲得新生,一定是不進則退。
電影人亦然。
OK,你搬出一眾名導來為影片背書,那你至少得在影片藝術水準上爭點氣。結果呢?情懷有了,藝術何在?
你方勵一跪成名,吸引了注意力,是把觀眾忽悠進影院去了。他們同情你,好不容易擠進不多的排片檔期里去賞你一張票,即使看了覺得不滿意,看完出來以后興許還覺得自己這錢花得不冤枉,畢竟是為保留傳統藝術出了力了。可這樣真的好么?
這和影片里吹嗩吶行乞有什么分別?
票房這東西,如果不能站著掙了,最好也別跪著賠了。口口聲聲為了吳導最后一部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這么干有點太掉價了。
我相信,好作品終歸會被影史銘記。如果不能,那就是不夠好。
影院排片看的是市場,市場不相信眼淚。商業院線有商業院線需要的商品,藝術想要賣錢,就得為商業服務。枉顧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喜好,硬把過時的東西推銷給他們,拿個草編的筐子非說是藝術品,這不是對藝術負責任的態度。
另外,就國內電影行業現狀,別指望讓市場里的觀眾輕易接受《百鳥朝鳳》這樣的文藝片。只有把市場做大做健全,才有細分市場的可能。文藝片類型很多,也不全都是接地氣的鄉土或者傳統文化題材,不要強行給喝著咖啡還正新鮮的觀眾們喂烤白薯,他們真心還沒到那個雅俗共賞的寬容境界。
我也愛吃烤白薯,但是我不想吃的時候你求我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