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切情緒的失控,以至于爭吵,皆來自于每個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尤其是過度考慮自己。
? ? ?今天的爭吵完全因一件很小的事情而起,說出來可能大家都會笑,辦公室開窗戶問題。簡單介紹一下背景:A和同事平時有開窗透氣的習慣;而B最近感冒。在A第一次開窗戶的時候,B有責怪A,稱自己感冒,由于B說話的方式比較沖,而且沒有使用比較禮貌的表達方式,所以A略帶尷尬得去關了窗,心里也不是特別舒服。第二次開窗戶是在大家出去吃中飯的間隙,沒開一會兒,B回來了,A抬頭跟B說自己2、3分鐘后會關窗戶,聽A這么說B說了“你怎么這么愛開窗戶”之類的話。第三次,也就是今天,激烈的沖突發生了。A在看手機,同事半開玩笑得說了一句:“你很冷嗎?為什么把自己裹得那么緊?”聽到這一席話,B便借此機會借題發揮,說A的行為很奇怪,開著窗卻穿著衣服。多次稱自己感冒,A卻總是要開窗戶,對他生病的狀態置之不理。由此就開始了喋喋不休的爭辯。同事們在邊上看著,A一方面為了在氣焰上壓制他,另一方面為了挽救自己尷尬得局面,也補了一刀,說“就是因為你感冒才需要開窗多通通風啊。”這句話可能也激怒了他。即使期間同事幫助打圓場也無法A停止B的責怪。A一氣之下搬出了辦公電腦去了會議室,撂下氣話“你自己在這兒辦公吧!”
? A在會議室回顧整個過程,心里還是不舒服,覺得還是有必要和B談一談。結果第二次的交談反而給原本已經惡化了的處境助了燃。A對B說:“如果我站在你的角度,你感冒我還開窗戶,我的確不對??墒悄阍囍驹谖业牧瞿亍保珹能從B的表情上看出來,B也生著氣。B說“大家到辦公室來就脫了外套來工作,你不脫外套要開窗戶,你這不是stupid是什么?今天早上的 窗戶又是你開的吧”,A答道:“今天早上不是我開的窗戶”,B聽A這么說:“那好,今天早上不是你開的,那我錯了,那你今天下午會不會開?”A很生氣,這種思維方式簡直讓人受不了。
? 隨著雙方情緒的失控,聲音也越來越大,就像打乒乓球一樣,當對手發來一記狠球,接招的人也會本能得強勢回擊。于是此刻,矛盾也就從關窗的小問題,衍生到態度問題上了。B說"你的聲音能不那么響嗎,你聲音大能大過我嗎?"接著B說A居高臨下,A搬來同事的椅子坐下跟他面對面說話也不管用,他只會找其他的理由。雙方爭執不休,兩方都很強硬誰也不讓誰。B的說話激怒了A,反擊到最后,B用不耐煩的表情說,你是過來跟我吵架的嗎?你打哪兒來回哪兒去吧。
? 故事里的A就是我,而B是我的瑞典籍華裔男同事。第二次談判后,我一個人在會議室哭了很久。
? 現在我想用采銅所著《精進》的第三章“我們應該如何反思”的方法理性而非感性得分析這次事件。
? 事件:一次因開窗而引發的爭吵。
? 預期:在做事之前,是否對事件的過程和結果形成了正確的預期。
? ? ? ?否。我什么準備都沒做,就由著性子去了。因為太想據理力爭了,以至于忘記了,我要面對的是一個比我還要倔強的人。更要命的是,這個人從來都只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雖然這些是我以前就知道的訊息,可是我沒有考慮。假如我此前早已經對事情的過程和結果有了預期,我也不會這么沖動,也許我會更講究策略,絕不會這么硬碰硬。那么,我受到的打擊和沖擊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強烈。
? ? ? ?如果故事重演,我會怎么做?我會示一下弱,既然據理力爭無效,為何不采用對我損失最小方式-示弱呢?呵呵一笑,對他說“不好意思,我做的不對”。
? ? ? ?從心理方面講,這個人總是喜歡吹噓自己,說明他內心的脆弱和不自信,他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關注。以前的我對此事嗤之以鼻的,我是一個不會隱藏自己心里想法的人,因此我的內心想法總是會從我的言行舉止中傳達出來,讓他感受到。這也是他會跟我爭吵的一個原因,未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肯定會選擇待人處事的態度了。
? 結果:這次“惡性事件”的結果,也就是上文中的所提及的,我一邊生氣,一邊還哭得稀里嘩啦。其實這是一個尷尬又慘烈的結局。同事幫我抱我打抱不平,為他一個大男人欺負小女孩憤慨。其實表象上,是他欺負我,而且把我欺負的很慘。如果按長期收益來看,我反倒是很大的受益者,我知道未來我該如何應對了。改進方法也就是先用幾個呼氣讓自己冷靜,接著就是示弱。
? 總結:
1.矛盾的產生是累計的結果,爭吵絕不是偶然,同樣遵循量變到質變原則。
2.任何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
3.讓爭吵不發生的方法就是,一方做出退讓,讓兩方都冷靜一下。
4.以理服人并不是金科玉律,待人也需要隨機應變。
5.從這個同事的身上我也學到了,與人交流,尤其是希望別人為自己做些什么,別用命令句,不妨換成“你能……嗎?”的句式。語言可以是玫瑰花朵,也是玫瑰花刺。
? ? ? 寫完這些,我走到鏡子前給了自己一個大大的微笑,說了聲“你很棒!”。我相信,如果一天遇到了不開心的事,那一定會有令你開心的事情等著你,往前看,好運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