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最需要情緒管理
情緒不但可以管理,而且自主性更高,不要以為臭脾氣改不掉,要修身養性。先緩后快,不要談講求速度的年代;沒有新的舊的,合理最重要。
1.中國人情緒變化特大。
a)全世界的人,都有情緒的起伏,中國人變化特大。
b)說好聽,警覺性很高。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影響。(相信了他就會變了。)
c)說難聽,懷疑心很重。凡事先多方懷疑,再反應。(一張嘴,就要小心。講,而不是,聊談教。)
2.中國人很容易發脾氣。
a)我們總以為別人不應該這樣對待我,實在不公平。(我特殊,才是公平。中國人講話沒有內容。)
b)我們的自尊心不允許被輕視,怎么能夠看不起我?(天不拍,地不怕,就怕別人看不起。)
c)我們又喜歡自己做主,而很多人偏偏喜歡擺布我。(能耐了,就容易耍大牌,父子,教練,領導。)
3.中國人生氣時不講理。
中國人是最講道理的民族,天底下的道理都講完了。中國人見面不談正事,先寒暄,把對方情緒穩定。所以,讓別人對你講道理,先穩定對方情緒,很快就有一個默契,很要商量,建立共識。為什幺要修己安人?修己=讓自己情緒穩定;安人=有辦法把對方情緒也穩定。
二、情緒包含四方面的反應
情緒的狀態有很多種:高興、傷心、興奮、驚訝、憤怒、沮喪。它們有不同的產生原因,要仔細加以了解才能辨明。而且每種狀態都有主觀感覺、生理變化、表情動作、行為沖動。
1.主觀的感覺十分明顯。(情緒是很主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不可施于人。)
a)我生氣了、我很喜悅,這些其實都是主觀的感覺。
b)情況相似,卻又不一樣的感覺,可見相當的主觀。
c)我覺得如何,別人未必覺得如此,各有各的反應。(將心比心,是我站在你的立場去想,而不是我這樣想你一定這樣想。)
2.生理變化相當的復雜。(所有病的起因是我們太緊張。)
a)情緒緊張時,大部分生理變化來自交感神經系統。(但還有副交感神經,不要壓抑)
b)血壓增高、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瞳孔也會放大。
c)毛發豎立、產生雞皮疙瘩、消化不良,頭昏腦脹。
3.表情動作很容易看出。(不要反應很大,這是在中國,要含蓄。有什幺表現什幺很天真,沒有修養。不要剝奪別人評估的能力,期望高,失望就越高,就會不信任你。現在人表情越來越夸張,是在害自己,自己有這幺嬌貴、了不起。應該含蓄,不要讓別人有情緒反應。)
a)某些面部表情,全世界都一樣,和生長背景無關。
b)但是某些表情和動作,則是文化教導不同所造成。(我們要新沒錯,但不要和西方一樣,只是達到一種新的合理。)
c)天生的大致相同,后天教育所造成的,頗不相同。
4.行為沖動要訴諸暴力。(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a)打人、摔東西、搞破壞,讓惹我生氣的人受懲罰。(生氣是別人做錯事,卻懲罰自己,你懲罰不了別人。)
b)因為他們是罪魁禍首,使我無法忍受,當然該罰。
c)人打不過,或者打不到,用物來出氣,稱為遷怒。
三、我們經常背負情緒債務(為何人比動物高明,卻還要上學?)(弱者同情,吃虧者不同情。)
1.自由自在才成熟穩定
a)自由自在的情緒,才是成熟的人表現的自然狀態。
b)能夠擺脫過去的偏見,又能正確地處理當前事務。(三十歲以前學東西,以后要對東西,三十而立。)
c)情緒自由,表示并沒有背負情緒債務,十分可貴。
2.情緒債務的心理障礙
a)大部分的人,不能夠自由自在,有很多情緒負債。(有好父母、老師、長官很重要,會讓你一生自由自在。)
b)嚴重的扭曲了對當前事務的看法,造成心理障礙。
c)過分敏感、作出過度反應,失去控制力都有可能。
3.情緒債務有三種來源:
a)依賴型、控制型和競爭型的性格,產生不同約束。
b)長期的偽裝和壓抑,是尚未得到表達的壓力增大。(要偽裝,要說假話,要讓對方有面子,就開始扭曲自己,就造成情緒負債。)
c)不愿意改變現狀,卻又對現狀不滿,一直在掙扎。(我們都知道要誠實,要坦白,但是我們都不敢。)
4.情緒債務造成我們自己。
a)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造成了今日的我,逃不掉。
b)童年的情緒遺產,成為我們最早的,無辜的債務。(爺爺奶奶給孫子買東西補償,父母給兒子買東西補償,傳遞他的夢想。)
c)不斷抑制自己的情緒,卻感覺越來越不安,奈何!(自我調整,把債還清、拿掉,你會越來越自由。)
5.壓抑或控制情緒不好。(如果不壓抑情緒,就會讓別人敬而遠之。而抑郁癥就是因為明知跟別人交流沒有好結果。)
a)任由情緒主宰我們的一切,后果很可能十分嚴重。
b)因此極力壓抑、控制,結果造成沒有表達的壓力。
c)沒有表現的情緒,并不表示沒有情緒,有待爆發。
6.生活的意義在有理想。(人只是為了溫飽,他談不上什么理想,只是起碼的條件而已。人生只有一個理想,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層次,而且沒有固定標準,因為我盡力了。)
a)為人群奉獻自己,才是生活的價值,要終生努力。(做事情沒有功勞,這本來就是我該做的事,你就自由自在了。自由自在完全有自己決定。)
b)我們怕冒險,勉強安于現狀,卻又不能實現理想。
c)這種內心的矛盾和掙扎,成為我們一種情緒債務。(認為我做了,就應該讓別人知道,否則我就吃虧了。你要不要做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不要管。在考慮別人感受的前提下,想哭就哭。)
四、情緒債務造成我們自己(人是怎么來的?人是自己搞出來的,自作自受,每個人要為自己負全部責任。)
1.我們是自己所造成的
a)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造成了今日的我,逃不掉。
b)童年的情緒負債,成為我們最早的、無辜的債務。
c)不斷抑制自己的情緒,卻感覺越來越不安,奈何!
2.債務造成痛苦的根源
a)這些積累下來的情緒債務,使我們終生痛苦不堪。
b)依賴、控制和競爭,各有不同基本問題造成困擾。
c)我們不斷地面對這些問題,不滿意時情緒難穩定。
3.依賴型有兩個大問題
a)依賴型性格,時常在好壞和喜惡之間,自我困擾。
b)童年時自問我好嗎?我壞嗎?長大后還擺脫不掉。(自居。女性化、中性化都是情緒負債。無可奈何,要靠自己調整。)
c)我可愛嗎?我令人討厭嗎?也經常用來折磨自己。(一個人都二三十歲還和小孩子一樣,就叫長不大。依賴從前,依賴父母,依賴這種好壞的判斷。人很難分好壞,不要二分法,增加自己的困擾,了解了就成熟了。)
4.控制型有三個大問題
a)控制型性格,在對錯、聰明愚蠢、堅強軟弱徘徊。(小聰明反而使自己良心不安。最軟弱的最堅強。懂得越多越不敢說對錯。)
b)我對嗎?我錯了嗎?我聰明嗎?是不是很愚蠢呢?
c)再加上我堅強嗎?我軟弱嗎?弄得自己十分苦惱。
5.競爭型也有兩個問題
a)競爭型性格,在有價值與否之間,時常懷疑自己。(人類發明鈔票,是為了讓我們買東西方便,可人類變成鈔票的奴隸;人類發明計算機是為了計算種種的方便,但人類很快就變成計算機的奴隸。)
b)我是男子漢嗎?我是真正的女人嗎?也常被提起。
c)這種二分法的極端劃分,經常使我們情緒欠穩定。(不要分,就很愉快了。)
6.正向或負向可以共存
a)我們把情緒簡單區分為正向或負向、增加了迷思。(情緒不安會死很多細胞。幸好拐錯了,不然一輩子也看不到這里的景象。人要不要啊Q呢?不能總這樣,但偶爾這樣是生活很有樂趣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選擇之前問清楚,減少錯誤;錯了就嫉妒自己。)
b)情緒只反映我們內在感受,并沒有好壞喜惡之分。(人天生都有反叛心。我們教小孩是非分明,目的只有一個:讓他一輩子痛苦不堪。哪天我和你不一樣,我自由自在;哪天我和你一樣,我還是自由自在。)
c)每種情緒都有其獨特價值,使我們體驗完整生活。(控制和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是管理。要讓它很合理的疏放。)
五、我們常把責任推給外界
1.我們常逃避情緒責任
a)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做錯后,都是他教我的;鬧情緒,都是你把我氣壞的。)
b)但是我們寧愿逃避,表現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c)造成自己對情緒、行為的無力感,放任情緒流竄。
2.怪罪脾氣不容易控制(一定不要推給脾氣,嘴巴可以這樣講,但心里不可以這樣想。)
a)我就是沒有辦法控制我的脾氣,成為常用的借口。
b)實際上是自己不想加以控制,但是死也不肯承認。
c)怨天尤人,好像很容易把責任往外推,欺騙自己。(嘴巴說老天不公平,心里清楚老天是最公平的。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改變。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把責任往外推只是減少自己的壓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真正要改變自己,你才有辦法得到好的效果。情緒不是外界影響的,要觀內。
3.情緒不好由外力引起
a)我們相信情緒不好的原因,在于無法控制的環境。
b)由他人惹起,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才造成惡果。
c)真正的情境和自己的理想不一樣,情緒當然不好。(世界上沒有一定,但我們偏偏相信。不要完美主義,缺陷是一種美。)
4.我們擁有太多的一定(哪怕幫助一個人都要顧全他的面子。)
a)對自己而言,我一定要表現杰出,諸事一定順吉。
b)對別人來說,一定要公平對待我,一定要關心我。(環境時時刻刻在變化,一切都是不一定的,而且都是相對的。)
c)有了一定,就很容易失望,因而引起情緒的起伏。
5.我們提出太多的條件
a)生活中不能有挫折,因為我完全不能夠忍受挫折。(不要認為別人受罪是種磨練,自己受罪就不公平。不要再繼續雙重標準。)
b)人生中不能發生不美好的事情,不然我會受不了。(美國人養狗寂寞得不得已,中國人人都招呼不過來,還招呼狗。)
c)別人一定要公平對待我,否則這些壞人應該受罰。
6.偏偏我們沒辦法控制
a)把責任推給外界,自己又無法控制,只好受擺布。(外國人管你不要騙別人;中國人講不要騙自己,這樣才能改。)
b)怨天尤人成為習慣,更不肯承認自己有主宰能力。
c)老想一些治標的方法,根本做不好真正情緒管理。(中國人不喜歡別人管,就是因為你該管的是自己。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修己,把自己改造得越來越合理,最后就自由自在,沒有什幺顧慮了。但人一看是會有顧慮,因為你沒有那個能力嘛,那你只好重視規矩,但一輩子活在規矩中,就會很痛苦,要擺脫它。人經常把自己的情緒負債轉移給別人,好心做壞事。先找框框,然后在框框里尋找自由,拜托框框。看山是山,然后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還是山,這就是人生的過程。)
六、常見的治標情緒管理法
1.指標的方法有很多種
a)打沙袋、寫罵人的信、出去散步、找出氣筒等等。(事過境遷,你會覺得那算什幺,沒有什幺了不起。對方越大聲,我就越小聲。)
b)都是治標的方法,初用有效,久了便無良好效果。(消氣,沒有太大用處,認為自己很傻,自己騙自己。)
c)因為它們都沒有摸著問題的核心所在,徒勞無功。
2.讓心情變好并不簡單
a)當我們處于低潮時,有許多方法可以讓心情變好。
b)但是好不了多久,依然不能忘懷于那些困擾問題。(我們有話不方便直截了當去說,這是我們的問題,人不能看破,要看開。看開就是我不會常常倒霉,別人也碰到,只是我不知道。)
c)就算借酒澆愁,很可能酒醉之后,變得更加憂愁。
3.擺脫自怨自艾很困難
a)生活不會按照我們的理想,愈過愈好也愈過愈順。
b)當我們退后活不如意時,我們免不了自怨又自艾。
c)就算設法擺脫,也會重新陷入,請以平常心看待。(講得太高調、太好聽,不切實際,人不可能不報復,只是不要過分,這樣就好。)
4.使用藥品麻醉最可怕(事后會有癮,讓靈魂出竅。)
a)有人試圖醫藥品來麻醉自己,因而愈來愈難解救。
b)原本用來挽救自己的情緒,結果卻落得無法挽回。
c)抽煙、酗酒、不正常的性行為,其實都相當類似。
5.調整心態效果較持久
a)我們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看待事物觀點所惑。
b)看待事情的觀點,才是影響情緒的真正根本原因。(不是外界環境困擾你,是自己困擾自己。)
c)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對穩定情緒才有良好作用。(幸好……。孩子考不好,心里會有一個期待,就是不要罵我、鼓勵我,正好吻合他不是惡意的期待,大家都很高興。當今社會,讓別人配合自己很難,只有調整自己,消除噪音的方法就是試圖聽見所有的聲音。)
6.治本和治標同時并進
a)改變心情是治標,調整心態才是治本,兩者并重。(你穿那套西裝,根本就沒有人注意你。我高興穿什幺就穿什幺。我們老以為別人很重視我,其實別人怎幺會重視你。你根本不要問,人家也不會提,那就沒事了。我們既不是為別人而活,又不是為自己而活。)
b)從小累積的情緒債務,必須以調整心態快速償還。(我們最大的感情負債就是:我們分的很清楚,但實際上我們分不清楚。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所有的困擾、不安寧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
c)提醒自己只有治本才能夠掌握核心問題根本解決。(當我們把一切寄托在自己不可控制的事情時,那就不可解決了,人能改變、控制的只有自己。)
七、著名的ABC理論
1. ABC理論簡單明
a) ?A指引發的事件,也就是我們感覺到存在的事實。
b) ?B代表我們的信念,也就是對于A事件所持觀點。
c) ?C是B所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所產生反應。
2. B是情緒反應的關鍵(就在事件和情緒之間,我們有了一個控制器。我們都忽略這一點,總以為我是一下子反映出來的。)
a)同樣一件事,我們可能產生不一樣的反應和感想。
b)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對這一件事的看法有所變動。(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聰明,直接反應,結果吃大虧,這就是魯莽。聰明人刺激一來,就把嘴巴閉起來,這個刺激自然會在腦子里盤旋一下,你就找出自己比較合理的信念,這時候嘴巴再表達出來,這就是謹言慎行。)
c)人是觀念的動物,觀念一改變,情緒就跟著變化。(把自己交給外界,讓外界操縱你,完全依靠本能,有些時候是有用的,但是在現在環境幾乎是沒有用的。本能是什幺?本能就是在原始環境里面才會產生直接的反應,現在是人為的,統統是人為的。可見,人為的環境,我們不能依賴本能,我們必須要相當理智,我們就需要訓練我們的信念,調整我們的觀點才能做到有備無防。)
3.事件不容易加以控制(“不要控制”=不能不控制,合理的控制。我們和西方不一樣,我們是相對的。儒家講:操之在我,別人是不可靠的,求人不如求己。)
a)外界環境隨時變動,我們無法完全控制,很無奈。
b)如果隨著外力的變化,情緒起伏不定,何以自主?
c)幸好情緒看起來隨著事物而變化,其實并非如此。
4.觀念可以由自己調整(自由不是我想怎幺樣就怎幺樣。)
a)情緒是我們的觀點,對外界事物的評價所生反應。
b)觀念可以由自己控制,所以情緒才能夠納入管理。
c)要管好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辦法即為改變觀念。
5.觀念有理性與非理性
a)觀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理性與非理性都會出現。
b)合乎邏輯的,與不合乎邏輯的,最好自己分清楚。
c)把非理性的調整為理性的,便是以理智控制情緒。(這種調整,就是修養。觀念可以讓你的情緒改變改變,這個可以去試,經由你自己的實踐你才會相信,你相信以后,就會很快地走上這條情緒管理的有效的途徑。)
6.觀念可以使情緒改變
a) ?A的事件導致C的結果,這種說法只有部分正確。(這就是自以為正確的環境決定論。見大官要小看他,見小官要高看他。)
b) ?B是我們對于A的信念,代表看待A事件的觀點。
c)觀點理性與否,可以左右我們對A事件所生情緒。
八、最好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我們情緒不穩定,跟教育有關,盲目接受外來觀點。儒家,不是儒教。只要是教,就會把人栓得死死的。)
1.道家和佛家共同主張
a)老子和佛陀倡導無條件接納我們自己,不分好壞。(看鏡子,你會滿意你自己嗎?相由心生。心就是觀念改變。幸好我跟別人長得不一樣,個性不一樣。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讓我們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能取代的,我要很慎重我這獨一無二的人生。個人有個人的理想、條件、需求,因此就不能跟別人比來比去。你長成什幺樣子,就是你這輩子要做什幺事情的一個準備。所以反而應該體會我長成這個樣子,我是來干什幺的,而不是老怪自己。)
b)即使表現得很差,或被人看不起,也不需要計較。(幫你忙的人是最倒霉的。寧可救蟲不可救人,會被他還很慘。)
c)任何世俗的評價,都無所謂,用不著有什幺反應。
2.和現行教育剛好相反
a)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有條件的接納自己。(我一定要……。我兒子一定要……。)
b)常常為了自己的表現不佳而自我貶抑,后悔不已。(自卑的人顯得很自大,自大的人都很自卑。)
c)引起種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很不容易無條件接納。(好方面說:自我激勵。不好方面:壓垮自己,未老先衰、憂郁癥、自閉癥。我要重新選擇自己的未來,無條件接納自己。儒家主張的是無條件的快樂,叫做隨遇而安。一個人只要有條件,就不可能快樂,一切都在變,你無法控制。)
3.必須做出不同的選擇
a)既然有條件接納是一種選擇,也能夠換另外一種。
b)選擇無條件自我接納,以取代原有的有條件接納。
c)有條件、無條件都是一種選擇,自己愿意就改變。(決定權在自己。把感恩掛嘴邊,就不會感恩。中國人不拜,而是打招呼,你很虔誠,就變成他的奴隸。)
4.所有的結果都要接納
a)既然事情已經發生,沒有辦法隱瞞或者從頭來過。
b)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接納,不必怨天也不尤人。
c)相信自己有能力加以改變,面對現實,負起責任。(我相信我自己可以改變一切。心想事成,就是觀念可以改變一切。)
5.首先要堅定一個信念(我們不是欺騙,是適當隱瞞某些事情。這些觀念不調試過來,你在中國社會會痛苦不堪。)
a)人是觀念的動物,觀念改變,言行態度跟著改變。
b)我們要改變自己的選擇,必須從觀念著手才有效。
c)不要對自己的一切,作出任何世俗的評價與反應。(我們受毒害很深,要做合理反應。一切都要過分,都要盡量求合理,這就叫理性、邏輯。一切都笑納,不要結果論。過分精打細算,沒有人跟你相處的。)(考試時有把握,我充分準備,儒家;一看都不懂,既然這樣,會的多少寫一點,不會的寫得更多一點爭取同情分,道家;考了最后一名,阿彌陀佛,幸虧我最后一名,才救了你們,如果我不是,你就是最后一名,佛家。不要阿Q的意思就是,要合理的阿Q。)
6.確保自己的選擇權利
a)我們自己就是主人,有權利決定自己所要的選擇。(有小異,才有大同。)
b)先接納自己,在走出自己要走的路,用不著慌張。
c)記住相隨心轉,用自己的心來轉自己的相最要緊。
九、現代人具有極大選擇力(有人類以前,老天做主;有了人以后,人做主。)
1.有史以來最大選擇力
a)現代科技發達,人類具有改變外界環境偉大力量。
b)只要選擇不理性、不正確,人類很可能自我毀滅。
c)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選擇力量,掌握在現代人手中。(科技發展太快,現代人相信人定勝天。)
2.務須選擇自己的情緒
a)往昔情緒欠穩定,所能造成的禍害,不可能太大。
b)現代人破壞力增大,情緒不穩定所造成禍害很大。
c)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應該慎重選擇自己的情緒。(慎始善終,慎始都不一定善終。死了才會成完人,活著不可能完美。)
3.我們不可能完全理性
a)用理性來指導情緒,原本是大學格物致知的用意。(格物致知,就是要重視科學,你要把事情搞清楚,你要把物弄清楚。你得到充分的知識,然后用這種理性來指導你的情緒,指導你的感情。自律就是自己管自己,我們抗拒別人管自己。)
b)先格物致知,獲得知識,再來指導感情以求自律。
c)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不可能完全理性。
4.請用ABCDE模式(只把A和E表現出來,光明正大;而內心部分BCD要控制、含蓄、“偷偷摸摸”。口才要好,但是要懂得不講話。有話要懂得時間說,先請所有人講,最后我將就是眾望所歸。長輩讓我講,我才講。最聰明的人,是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告訴領導,讓他表現,他有機會升上去,自然會拉你上去。喝水、抽煙先請別人,這不是虛偽,是照顧別人的感受。越正大光明越沒人看,越偷偷的所有人都看,中國人專門看那些偷偷的。)
a) ?A是事件,B為信念,C是結果,前面已有說明。
b) ?D表示對B的駁斥,質問B的信念是否合乎理性。
c) ?E是駁斥后對A的新想法,通常會更加理性明智。(中國人不接受道歉,中國人要做到不需要道歉,不需要天天道歉。你道歉了,他嘴上說沒事,但是還會想辦法整你。中國人看實際的行動,而不是口頭的道歉。)
5.反復思考才作出反應
a)最好養成習慣,凡事盡量不要立即反應以求慎始。(電視臺是很不好的示范。電視是教育用的,不是娛樂用的。搞笑的人完全沒有前途。)
b)謀定而后動,對情緒也應該如此,千萬不要草率。
c)想一想,自己的觀點對不對,調整合理然后反應。
6.善用理性的選擇能力
a)只要多多按照ABCDE的模式,讓它成為習慣。
b)提醒自己的理智,必須用來指導感情,自然合理。(不可以讓小孩子選擇自己的節目去看。)
c)做出合理的反應,情緒穩定,表示選擇能力高明。
十、我們經常無意識的選擇
1.我們一直在做出選擇
a)長久以來,我們都在選擇,只不過大多無意識地。(所以我們沒有感覺到。)
b)我們選擇生氣、打人、自暴自棄、酗酒、壞心情。(這樣就可以逃避現實。自作自受。一切都是你的選擇,包括失敗、成功。嘴巴的能量低于心里的能力。失敗的人嘴上講成功,心里都是講失敗,因為失敗比較沒有壓力,成功壓力會越來越大,成功人是走向不歸路。)
c)甚至于選擇失敗、自殺,想想看,是何等的可怕。
2.最好是有意識的選擇(就算有前生,就算有后世,這輩子也是唯一的一次。)
a)現在,我們應該有意識的選擇,對己對人都有利。
b)以有意識取代無意識,作出合理選擇,最為可貴。
c)確立新價值觀,體認新的危機,還要培養新能力。
3.接受罪人不接受罪犯
a)不能因為一次錯誤,便全盤否定以往的種種好處。(孔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不二過。)
b)罪人可以改過自新,事情沒有糟透,暫且放輕松。
c)這個罪犯,可能有其他用意,何必一下子就認定?(當你認定那個人的時候,他就會越看越像。)
4.現代人反彈更加激烈
a)過去,我們發錯脾氣罵錯人,反彈的力道并不大。
b)現代人誰怕誰,萬一遇上激烈的反抗,該怎幺辦?
c)新的危機感,可以增高我們的選擇理智,要善用。(每個人都有機會,機會多的是,只不過我們不會選擇而已。)
5.新的選擇能力很重要
a)透過學習,可以增強自己的選擇能力,穩定情緒。
b)把原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新檢討,力求正確。(我們真正要培訓的是選擇的能力。我們現在的培訓是學一套東西就回來用,沒有針對性,只是一般性。就像抽屜里把好的東西放起來,用壞東西。腦子也是一個抽屜,十幾年都沒有整理過,從小亂七八糟的東西在里面,所以自己很矛盾、自我相沖突,最后理不出個頭緒來。要抽一點時間把腦袋拉起來,把每個觀念倒出來,然后看看合不合現在的要求,不合的丟掉。把原來的情緒負債,該還的還,不必還的丟掉。人生要緊的是時時刻刻要有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叫做自新。)
c)活到老,學到老,應該學習調整自己的觀念才好。(目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觀念。老了是選擇成寶還是賊。)
6.人類正在有意識演化
a)過去的人類重在自存和繁殖,生存在戒慎恐懼中。
b)新世紀人類著重自我演化和共同創造,天人合一。
c)無意識的信念,必須轉變為有意識的,才能演化。(可以創新,但不可以亂變,要合理,要符合大自然。)
十一、覺察自己現有真正情緒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了解別人比了解自己容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人為什幺不了解自己?因為我們眼睛往外長,所以相信外面。內觀,就是看看你自己內部的活動。人的情緒跟內部反應有關,比如餓了。
1.暫時中斷目前的情緒
a)不管自己處于何種情緒,請先暫停,好冷靜一下。
b)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來,注意自己現在真正情緒。
c)感覺、體會、觀照自己內心的感受,究竟怎幺樣?(懂得太多答案的人,很容易得到答案的人,沒有自主性、創造力。來自外界的東西太多,內在就少,萬事都不由自己,變成奴隸。)
2.我們過分注意向外看
a)教育強調智能發展,集中在外在知識和信息上面。
b)使得情緒感受力發展遲緩,受到忽略,相當麻木。(我們生活大部分靠常識,只有專業才需要知識。見到的最可憐的人,就是到哪里就不滿意哪里,然后就批評,就反叛。面對這種人,要尊重他,因為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c)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理性被情緒淹沒,很沖動。
3.要練習體會內在感覺
a)肩膀緊張、喉嚨干渴、混亂、失望等等內在感覺。(內在緊張了,就放松一下。)
b)必須透過自己的五官去覺察,尋找出主觀的感受。(當身體有什幺生理上的變化的時候,就表示你的情緒開始接下來要有變化了。)
c)每一種情緒都連接著一組身體反應,要加以了解。
4.外在和內在還有中間
a)所看、所聽、所聞、所觸的直接情報,是外在的。
b)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加以覺察,則是內在領域感受。
c)透過抽象的過程來解釋信息,是中間領域的活動。
5.中間領域有很多疑慮
a)考不好怎幺辦?得癌癥還得了!失業了豈不可怕?
b)這些非外在也不是內在的中間領域,有很多疑慮。(凡是有人說自己最不重視錢財,他就最小氣,十拿九穩。)
c)我們躲在思考、想象的象牙塔里,往往扭曲真相。(當電腦越發達的時候,越像《易經》的道理。)
6.明白情緒才能處理
a)靜下來,覺察自己的情緒,明白當前所處的狀態。(推拖拉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很冷靜的思考,然后再作出合理的情緒反應。)
b)針對外在、內在和中間領域,掌握各種相關信息。
c)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增加情緒反應的選擇性。
十二、非理性的信念有兩大類
1.夸大以及不符合實際
a)非理性的信念,有夸大以及不符合實際需求兩類。(太好吃了。這是上帝給我的禮物。我是天生的驕子。這會造成信任危機。)
b)由于夸大而不符合實際需求,過與不及都是夸大。
c)因不符合實際需求而造成夸大,可見兩者很密切。(我們對自己和對別人是雙重標準,我們很主觀。有病看病,病好了就忘病。)
2.凡是一定都經過夸大
a)我們常用一定來控制痛苦,因為現實經常不一定。(說一定夸大的人,不要輕信。)
b)不一定才是真的,一定就是夸大,并不符合實際。(借給別人錢,如果他不還,我能接受嗎?如果不能承受,就說自己不能承受;如果能承受,就給他,不要想他還你。如果以后他還你,就慶幸這筆意外之財。)
c)為什幺要一定,不一定又怎樣?到頭來一定苦惱。
3.受不了是一種非理性(呀,不得了了。)
a)受不了表示出乎自己意料之外,已經不能夠忍受。(碰到兇猛的動物,最好冷靜,裝死,只要你一動腦筋就完了。)
b)夸大自己的預期要求,才會出乎意料之外受不了。
c)實際不一定要符合我們的預期,沒有什幺受不了。
4.以偏概全也是非理性(對自己要求太高,完美主義,情緒不可能穩定。)
a)這種事情都做不好,其他就不用說了?果真如此?
b)有效看大,由微知著,很容易導致以偏概全惡果。(因果論不是一個原因一定有一個結果,而是一個原因可以產生幾個結果,這樣比較實際。現在都重果,因為凡夫俗子看不見因。)
c)多看看,再觀察,可能是獨特的一次,不必驚慌。(歷史會重演,但每一次都不太一樣。有經驗,聯系實際,做合理判斷。)
5.糟透了當然也非理性(沒我不行!早死是因為上帝就喜歡這樣的人,你做到上帝很喜歡干嘛呢?人都是自己給自己制造壓力,別人不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該吃就吃,不要因喜不喜歡偏食。)
a)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頂住,怕什幺?未必糟透了。
b)夸大惡果嚇唬自己,并不符合實際需求,非理性。
c)然而一念糟透了,情緒立即崩潰,后果很難預料。
6.兩大類都屬于不合理
a)夸大或不符合實際需求,都是不合理的主導觀念。
b)非理性的信念,導致不良的情緒反應,自作自受。
c)把非理性端正為理性,需要不斷地學習養成習慣。(不要求全,不要求滿,差不多就好。差不多就是不能差太多,才叫差不多。)
十三、我們獲得很多毒性教條(為什幺儒家不能成為儒教?凡有宗教就有教條戒律,孔子是沒有的。無可無不可。沒有主張是不會錯的。毒性教條就是其他人犯的錯影響你。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的東西,平桌子是不平的。)
1.家庭常見的毒性教條(家里面大家很假,不關心內心世界,還叫什幺家。家和萬事興。家里真就是禮。)
a)不合理的家庭規則,不是中華文化而是父母的錯。(不準哭,不能垂頭喪氣,這不現實,應該觀察他為什幺這樣。)
b)家人貌合神離有隔閡,只看外面,不懂內心世界。
c) ?“家和萬事興”的緊箍咒讓人追求形式上的和氣。(和不能和稀泥。合不能夠和,它是假的和,大家合作,不要裝表面,各搞各的。等太太哭完,等丈夫怒完,自然的抒發。表現得太好就是他背后做了什幺事。)
2.學校給你的毒性教條(你問他,沒有道理,他罵你;有道理,他惱羞成怒。)
a)毒性教條是對人的考驗,要主動解脫而不要抱怨。
b)單純的環境下人是長不大的,聰明是靠折磨啟發。
c)學習只要達到自己目的就行,不要被分數所扭曲。(不會唱歌又怎幺樣?不存在的東西,我們覺得很重要,是自己找麻煩。)
3.外在表現來衡量自己(社會上的毒性教條)
a)社會人群,喜歡以外在的表現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b)名車、名表、名牌服飾,加上多頭銜的炫耀名片。
c)哪怕整個財產都表現在身上,也不能寒酸惹人笑。(凡事講話聲音大的都很心虛的。)
4.處處要與別人相比較(人心理上的毒性教條)
a)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勝者優敗者劣,無人例外。
b)只能贏不能輸,即使不擇手段也無所謂,要爭氣。(不要老想贏,贏的就是輸了,有輸有贏才是高手,不然誰理你。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c)和別人比做什幺?自己和自己比才重要,誰知道。(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中國人是最自由的。)
5.毒性教條即情緒負債(逐漸清除腦中的這些債務,做到有一天偷懶不是罪過,悠閑不必競爭。中華文化要的是悠閑安樂。命最重要,不要為了錢拼命。儒家是反求諸己,自己改了,周圍就改了,風氣像風。)
a)這些從小到大的毒性教條,累積成為情緒的債務。
b)必須逐一加以檢討和改正,把情緒加緊償還清除。
c)我們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緒管好,少管別人。
十四、情緒管理只有一條規則(聽起來好像很復雜。外國人規則很多,中國人永遠不超過3條,太多就是沒抓住精髓。腦筋清楚的時候,情緒就穩定。)
1.我們是情緒的真主宰
a)如果情緒隨著外界的環境而變動,怎幺能夠管理?(我們情緒不好,就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不喜歡當面罵人、擺架子,但要擺臉色給別人看。別人臉色不好,是尊重我,因為他沒罵我,而是暗示我。)
b)我們可以做情緒的主人,才有辦法把情緒管理好。
c)只要心態正確,心情就會變好,情緒也相對穩定。
2.不要把情緒當成壞事
a)人或動物,在某些情境下,自然會產生情緒反應。
b)表現情緒的方法是天生的,成熟及學習也有影響。(應該看情緒表現得成熟不成熟,而不是沒有反應。)
c)只要合理,情緒對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利的。(只要情緒合理,是讓別人了解你的限度,交往會更好。完全不發脾氣的人,讓人很恐懼。曾老希望部下發脾氣,不然不知道他真正的個性是什幺。天底下沒有好壞,合理就好。頒獎的時候,感謝誰都是不夠的。)
3.持續緊張使身心生病
a)持續性的情緒緊張,會損害身心健康,造成異常。(一個人活在掌聲里,是活不久的,萬一沒了呢,即使別人鼓掌,也不要在意。鼓掌是他的事,我只做我該做的事。由老總打鼾的啟示:先分析對方、再分析我,最后分析整個環境、其他人。凡是你講真話,就是讓人家和你拒絕往來。有時候不講比講效果還要好。)
b)潰瘍、氣喘、偏頭痛、高血壓、皮膚疹等等癥狀。(凡是讓人有壓力、緊張的人,都要檢討,做人不能到這種地步。)
c)都和情緒壓力有關,焦慮、憂慮、甚至精神分裂。
4.過分壓抑變成潛意識(當氣得要死,而不知道什幺原因的時候,就變成潛意識了。)
a)性和攻擊,嬰兒期就會,受到壓抑,變成潛意識。
b)仍舊很活躍,會以間接或象征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c)實際上攻擊不能疏泄情緒,反而招來對方的反擊。
5.透過學習符合文化性
a)修飾自己的情緒表現,以符合文化贊同較為妥當。(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的,都是妖怪投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滑鐵盧在英國是好事。)
b)不放縱、不壓抑,合理地反應,大家比較能認同。
c)不為別人,也不完全為自己,彼此兼顧自然合理。
十五、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人(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同時講兩句很矛盾的話,不是哪句話對,哪句不對,都對也都不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1.人與人間有個別差異
a)我們有共同性,也有個別性,彼此有很大差異性。(共同就能互相理解。)
b)哪怕同父同母,也不相同,可以說都是獨一無二。
c)個別差異,使我們的情緒反應,表現得并不相同。(真正的答案,其實講了跟沒有講一樣。任何事情都有相當的道理,但是都不能強調,一旦強調,最后都是錯誤的,就是過于不及。)
2.個別差異的主要來源
a)面對相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卻未盡相同。
b)主要來自文化、家教、性別、個人特質的不一樣。
c)若能深入了解,有助于彼此更加包容,互相諒解。
3.每個人都有錯誤觀念(這是最好的修養。我們常常先入為主,自以為是,以偏概全,非常自我而否定別人。一個人做錯事情,心里會不安,跟別人罵沒有什幺關系。所以不要罵人,你罵他,他理直氣壯,你反而不對;你不罵他,他就會自己去補救。)
4.我們不全好也不全壞
a)我的行為只代表部分的我,并不能表示全部的我。(心地越好的人,嘴巴越壞。有壞心眼的人,反而嘴巴很甜。)
b)我雖然不全然好也不全然壞,別人實際上也一樣。
c)改進壞的部分,加強好的部分,大家都會很快樂。(沒有消滅,只有消減。)
5.我們深受環境的影響
a)我們都是社會一份子,從群體衍生出來的小個體。
b)我的個性是我的社會個性,我的存在依賴全社會。
c)我們是獨立個體,卻又深受社會群體的多方影響。(我們要接受團體的約束,不要太叛逆。不要過分強調個性,要融入集體,有彈性。)
6.不懷疑自己獨一無二
a)認定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特個體,與他人不同。(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所以我們彼此要自己約束自己,不要太過自我。要尊重第三者的存在,要尊重他人共同的批判,而不是你跟我之間的事情,我們兩個沒有什幺好爭的。他比你跟我都重要,因為我們兩個的對錯是他人在決定。)
b)想要活得愉快,遠離痛苦,是自己堅定不移決定。
c)不要依據大家的眼光來自我評判,因為我就是我。
十六、怨天尤人并無實際作用(最常的反應就是抱怨老天。)(不要壓抑,言教不如身教,要和不要,都不要說。)(領導承認錯誤。日三省吾身)
1.孩童時期種下的禍根
a)人類情緒不穩定,應歸因于孩童對于父母的抗爭。
b)父母對子女通常要求過高,引起孩童盲目地抗拒。(言教不如身教。)
c)想著不要和要,其實都是在要,種下虛妄的禍根。
2.童年可怕的情緒遺產
a)子宮里的嬰兒,完全分享母親的情緒,影響深遠。(優生從選擇自己的配偶開始的。)
b)恐懼、否定、想象、依賴,都是童年就有的反應。
c)逃避現實、夢想美好世界,創造力也因此而產生。(壞處就是不切實際,到哪里都不滿意。)
3.利用語言來保護自己
a)從媽媽、爸爸開始,孩子發現免遭拋棄語言力量。
b)逐漸學會用語言來解釋過失,找出各式各樣借口。
c)人人都成為理由專家,用知識來推卸責任和掩飾。
4.這些干擾常揮之不去
a)我們經常遭受這些情緒遺產的干擾,影響著情緒。
b)于是怨天尤人,又成為常用的借口,把責任外推。(我攬下錯誤,說出自己的幾個錯誤之處,看大家的反應。如果確實是我錯,我就改;但多半是大家爭著承擔,所有錯就出來了。)
c)實際上并沒有效果,還不如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人是習慣的動物,但是習慣是要改變的,而習慣改變先從觀念開始,觀念一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一改變,情緒就改變,情緒一改變,然后所有的效果就不一樣。)(古人的家是大家族,我們現在的家是社區。可以變的是權宜措施,不能變的是基本原則。)
5.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
a)不要讓自己一直生活在外來影響和童年遺產之中。
b)培養一些更健全、更合乎現實的觀念,取而代之。
c)反求諸己,遠比怨天尤人,要有效而且方便得多。(曾子,不后悔,往好的方向想。)
6.找人出氣不如救自己
a)我們很容易找人頂罪,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別人。
b)但是人們只對自己感興趣,并不對我們產生興趣。
c)求人不如求己,罵人打人也不如救自己來得有效。(不是會不會、有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度合理,那就是好的,可是拿捏真的很困難。對人太客氣就是虛偽,不客氣就是驕傲,對人太好就是獻媚,對人不好就是有成見,做得太快就懷疑你得到好處,太慢就是心不甘情不愿,處處表現心很虛,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的存在,處處不表現就是怕事,什幺話都對,什幺話都不對。貪小便宜怕吃虧。)
十七、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1.要求別人改變很困難(你連你的兒子都改不了)
a)我們的習慣,是情緒不好時,便把箭頭朝向別人。(改習慣很難,不改就是不長進。改習慣就是用另一個習慣代替它。想改就要直面自己的壞習慣,挑戰自己的意志,越喜歡抽煙就越要把最喜歡的煙放在身上,你有沒有面對你自己的問題的勇氣,你有沒有這種堅毅不拔的決心,全在這里,看得到,摸得著,一抽就有,不困難,但是我面對它,我就不抽。任何習慣,你不要去對抗它,不要以厭惡的心情對它,要尊重它但有更好的方法,過更好的日子來取代它。)
b)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要求別人改變,非常困難。
c)找對象很容易,要達到改變的目標十分沒有把握。
2.不如反過來改變自己
a)改變別人很困難,沒有人愿意為我們而做出改變。
b)除非有密切的利害關系,而且大多不能心甘情愿。
c)實際上不如反過頭來,調轉方向,要求自己改變。(求神不如求人。觀音菩薩也要念自己的經。物質是最密集的精神。不要求神,也不要得罪神,“謝謝保佑”。)
3.改變自己較具主動性
a)我們怎幺想,就會產生什幺樣的感受,十分方便。(中國的神是人造的,人認為他是神他就是神,一切都是自己在決定。)
b)觀念才是產生情緒的主要關鍵,何況它操之在我。
c)我要怎樣想,立即產生什幺樣的感受,隨時自動。
4.改變自己可改變別人(以身作則,但不是圣人,還要以身為戒。)
a)更神奇的,是我們自己改變之后,別人會跟著變。
b)改變別人的有效方法,便是改變自己,何妨試試!
c)自己的情緒同樣會影響他人,自己的影響力很大。(你情緒不好,別人情緒怎幺會好呢。)
5.自己要有意識地演化(21世紀是新的時代,我們要自覺。信用卡、自助餐,不要寅吃牟糧,一輩子負債。)
a)這是一個有意識演化的嶄新時代,人人都要參與。
b)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觀念,并且用來發揮影響力。
c)自己先穩定情緒,更容易促使他人同樣穩定情緒。
6.人人都要發揮參考力(一個人最有價值的就是有參考力,不是有權利。周圍的人自覺地學習你。易經里只有咸卦,沒有感卦,無心的感才是感,無心插柳柳成蔭。)
a)不要存心去影響他人,有意如此反而收不到效果。
b)不存心、無意地發揮參考力,他人更喜歡受感染。
c)無心之感,遠比有意改變他人更有效,不易抗拒。
十八、理性情緒并非不動感情(不要理性、不要感性(感情用事),要情性。我們是關心,不要禮貌,我們是很實際的民族。先看他的狀況。)
1.人而無情有何以為人。
a)歡喜快樂、悲哀煩躁,都是人之常情,人人具有。
b)我們很容易感情用事,只要合理,大家都會歡迎。(中庸就是合理。差不多就是適可而止。)
c)過與不及的感情,才會引起反感,最好小心避免。(成績好的人找不到工作,學生時代絕不會像這些的。)
2.接受并順應人的天性。(人性第一點:保護自己;第二點:使自己有安全感)
a)偏好安適、愛抄近路、逃避痛苦或不適原為本性。
b)合理加以應用,還有價值,擴大要求才危害人群。
c)過分專注于眼前的滿足,必然帶來日后更大不安。
3.批判抱怨是在害自己。(性格改不掉,要改習慣。)
a)個性是很難改變的,但是習慣是可以自己改變的。(中國好不容易才強盛起來,你不要罵,整天發牢騷有什幺用。)
b)有問題困擾是正常的,沒有的時候更要提高警覺。
c)有感情是良好的,但是不要感情用事,你要自律。
4.自律是情緒管理要務。(一個人不懂得管自己,你做事就容易拖拖拉拉,看見苦不敢吃,就永遠長不大。)
a)沒有人生下來就能自律,必須經過努力養成習慣。(別人管自己,會有壓力;自己管自己,反而沒有壓力。)
b)缺少自律,會導致遇事拖延、逃避辛苦濫用藥物。
c)自律才能以最少時間、最少力氣,有效管理情緒。
5.應該和必須只是期望。
a)把應該、必須升高到一定的水平,我們必有禍患。
b)非如何不可,勢必引發非理性意念,要加以排除。(我們活在相對的世界,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
c)期望可以,不能夠強求,以平常心看待自然愉快。(成績好的人往往不孝。聰明的小孩很難教,教會了他很難孝順你。不是他自己不孝順的,是你把他逼成這個樣子。)
6.退步之后立即再回頭。(千金難買回頭一望。)
a)情緒管理每推進一步,就會停下來逗留甚至退后。
b)沒有關系,只要再往前走,并非軟弱,不必難過。(做了再說,后悔晚矣,莫急。)
c)退一步進兩步,便是進步。日有寸進就值得欣慰。(各有各的苦衷,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不是軟弱,而是更進一步。)
十九、設法擺脫二分法的思維
1.非A即B的思維方式(非理性與理性的區別就在二分法。)
a)我們的教育,要求是非分明,很容易造成二分法。
b)非A即B,排除了絕大部分的灰色地帶,走極端。(易經是三分法。)
c)我們活在相對世界,大多是相對是非,很少絕對。(有時間就沒錢,有錢就忙死了。)
2.二分法的非理性觀念
a)我一定要成功,不然就完了,其實沒有這幺嚴重。
b)大家一定要公平待我,否則就該下地獄,為什幺?
c)我喜歡快樂,大家必須盡快滿足我以免我受不了!(把時光拉長一點想關系。)
3.退一步想就海闊天空
a)不成功,并不代表一切就完了,下次還會有成就。
b)人家為什幺一定要公平待我?彼此有不同的標準。
c)我喜歡快樂,大家也都如此,憑什幺以我為中心?(我們經常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挖苦別人,給別人難堪,我們只有權力挖苦自己。)
4.三分法思維更加快樂(不懂事的人都很大聲,懂的謙虛,亂批評的人肚子都是空空的。)
a)把二看成三,多出很大的灰色空間,人我都愉快。
b)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不走極端,更合理有效。(好和壞合起來看。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場來要。站在沒意見的立場提意見。喝酒等大家醉了再喝。中國人一開始都是按兵不動的。)
c)想到一定,立即想不一定,比較容易找出合理點。(綜合判斷。)
5.我們只能合理不公平(合理的不一樣,有多有少才是公平。)
a)人世間資源不足,機會有限,根本不可能求公平。
b)所求到的,大多是不合理的公平,形式上假平等。
c)不如退而求其次,以合理的不公平來求得真平等。
6.我們都活在相對世界
a)相對世界只有相對自由、相對平等以及相對光明。
b)要求絕對,只有痛苦和不安,何必自尋苦惱麻煩?(人家稍微過一點你就生氣,那你氣死活該。開車的人最怕身邊的人也會開車,七嘴八舌。)
c)快樂要自己尋求,擺脫二分法思維,要趁早練習。(哪一天真正能做到生跟死是一樣的,那你還會有什幺不快樂,這就叫開悟。)
二十、憤怒和憂郁的有效管理
1.憤怒時內心壓力很大
a)憤怒出現之前,常被焦慮包圍,內心壓力也很大。
b)憤怒時間越長,憤怒越強烈,行為越難加以控制。
c)權益受損、受傷害、被忽略、抬高身價都會憤怒。
2.伴隨著各種不同情緒
a)憤怒常與悲傷、挫折等受傷的感覺并現,很難受。
b)向外攻擊,也會帶來罪惡感和羞恥感,害怕報復。
c)無限制的發泄和完全壓抑,都不能真正消除憤怒。(司馬懿,就是激不怒。)
3.最好認情憤怒的真相
a)憤怒是透過別人的錯誤或偏差行為,來懲罰自己。
b)憤怒是為了自我保護,惱羞成怒或找借口合理化。(在罵你之前,把事情說清楚。你講得越對,聽的人就越沒有面子。)
c)憤怒是后悔的前奏,為了減少后悔,請管理憤怒。
4.憂郁令人覺得不快樂(誰都有,沒什幺。)
a)人無近憂,必有遠慮,越了解真相,越減少傷害。(中國人是不迷信的,我們把它看成迷信,是我們的不對。)
b)杯弓蛇影般漫無目的地擔心害怕,推向憂郁深淵。(憂郁就是沒有具體的東西。見鬼時,就瞪大眼睛看清楚。)
c)在思想、情緒、行為和生理上都有負面改變更糟。
5.真正感受以克服憂郁
a)首先要改掉籠統的“我很憂郁”念頭,具體陳述。(寫下來,就沒什幺了。)
b)找出真正的憂慮所在,自己想辦法化解比較妥當。
c)深入分析失掉什幺?擔心會失去什幺?自然化解。
6.從正面來感受更積極
a)憂郁具有正面意義,提供好機會來檢視目前生活。
b)不必擔心憂郁就是世界末日,只不過是警戒信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c)提醒自己將長期關注外在焦點適當轉向內在心靈。(想快樂嗎?把錢丟掉。把有和沒有一起想。)
二十一、無助感比無力感更麻煩(無力感久了就變成無助感。)
1.無力感是沮喪的表現
a)沮喪來自三因素:自貶、自憐以及對別人的憐憫。(司馬懿把諸葛亮氣死,就是我不如你,你比較能干。充能干死得快,有實力最重要。)
b)經常打不到目標,會自貶。遭遇重大痛苦,自憐。(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別人長處就承認,我不如你。)
c)對外界的人、事、物付出憐憫,都會造成無力感。
2.最好把消極轉為積極
a)找出沮喪的真正原因,解除非理性念頭轉為積極。
b)自我貶抑改成充實自我,自憐不改變可能會自殺。(吳下阿蒙)
c)對別人憐憫并無實際助益,不如給予有效的協助。
3.力不能及可訴諸能人
a)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能人,照樣可完成。
b)各人有不同專長,不必苛求自己,讓給合理的人。
c)對自己要求過高,造成無力感,適可而止較妥善。(日有寸進就可以了。)
4.無助感是環境所造成
a)無助感代表逆來順受,毫無突破困境的決心行為。(人要合理的逆來順受,過分就變成無助感。)
b)他并非天生,而是不幸的經驗所造成,無動于衷。
c)完全放棄所有作為,能做也不想做,狗急不跳墻。(小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事謀事在天成事在人。我有理想、計劃、抱負就只能一輩子做小事。要給后輩積德。)
5.覺得成敗不操之在我
a)一分耕耘并沒有半分收獲,努力也是徒然,何必!
b)過去是無常,現在是無助,未來是無望,又奈何?
c)消極、無精打采,凡事不起勁,很可能導致死亡。(退休后兩年最危險。哀莫大于心死。)
6.最好是預防而非治療
a)無助感一旦養成,必須經過長期再教育,很難改。(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不要太有自信。順天,不要逆天。)
b)不如事先預防,不要學得無助感,人人提高警覺。(未老先衰、力不從心、野心很大、成就很小。這是信號。)
c)有了無力感,更要小心,早日改變以避免無助感。(凡是用力的,都有傷害。太極拳,把用力和不用力、動和不動合在一起想。)
二十二、難過與哀傷激發適應性
1.難過是一種普遍情緒
a)人人都有難過的感覺,只是久暫、強弱不同而已。(沒有生離死別的程度,居然有生離死別的樣子,不祥之兆。)
b)與人有距離、無法親密接觸是難過的常見的主因。(節哀順變,要繼承遺志。)
c)生離死別,當然更加難過,程度強烈就成為哀傷。
2.難過與其他情緒共現
a)難過經常與憤怒、害怕、羞恥等情緒,交互出現。
b)可以變成激發、促進適應性反應的一種有用情緒。
c)它和其它情緒最大不同在于不必為發生的事負責。(要轉化,難過時因為自己有責任感,分析自己哪里不對,改進。)
3.有時忍住而不敢表達
a)表現難過常成為一種禁忌,不敢表達,隱藏起來。
b)眼淚往肚里吞,怕丟臉,怕麻煩,偽裝一切正常。
c)說了有什幺好?便是長期隱藏難過造成的無力感。
4.哀傷與難過十分密切
a)哀傷是失去原來擁有的、珍視的事物的自然反應。
b)原本有強烈的情感連結,一旦失去當然痛苦萬分。
c)年華逝去、親人去世、寵物死去,哀傷中很難過。
5.預料之外的災難事件
a)空難、地震、海嘯、蓄意或意外傷亡,令人難過。
b)親友不幸喪生,帶來突然的失落,是我們很哀傷。
c)有時還雜著舍不得、懊惱、憤怒、痛恨以及內疚。
6.哀傷是疾病主要原因
a)哀傷不只是情緒,還是疾病的主因,哀極到心死。(哀莫大于心死。當著客人的面罵自己的小孩就是讓客人難堪。)
b)胃痛、失眠、暴飲暴食、食欲不振,注意難集中。(當你沒有彈性的時候,就跟死人一樣。)
c)旁人的支持和安慰,通常被拒絕。要自己走出來。
二十三、焦慮與害怕(自由和不自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早上起來說好累,就真累;說精神奮發,就真的精神奮發,統統是自己找的。)
1.焦慮是一種復雜情緒
a)焦慮包括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恐懼。
b)面臨不安或危險的情境,覺得控制不住又難逃避。(不能不想,也不能多想。)
c)害怕被遺棄,害怕失去愛、害怕受傷、怕受排斥。(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你可以選擇的。天無絕人之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只要不慢就好了,為什幺要快呢?一快就有壓力。)
2.大部分源自害怕失敗
a)事前緊張不安,甚至于驚慌失措,以致臨陣脫逃。(得失心要輕一點,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有利就有弊,沒有什幺好擔心的。)
b)失敗后抑郁沮喪,認為個人蒙羞,甚至奇恥大辱。
c)其實我們只能從失敗中學習,不能從成功中獲得。
3.患得患失自然很焦慮
a)目標訂得太高,怕達不到。訂得太低,怕惹人笑。
b)焦慮和憂愁是連體嬰,都是對未來有威脅的感覺。
c)明知將來不可掌握,為什幺一味強求?隨緣就好。
4.害怕是一種自然反應
a)害怕是對真實存在的危險所產生的適應性的反應。(最好方法就是找到害怕的具體目標。)
b)害怕親密、害怕受拒絕、害怕快樂,經常會出現。
c)如果不知為何害怕,就會引起焦慮,情況更復雜。
5.害怕可用來保護自己
a)缺乏害怕意識,對危機沒有適當的警覺,很危險。(人不害怕你更不安全,當你什幺都不怕的時候,別人都怕你,你就沒有前途。)
b)什幺都不害怕,促使這個人提早從世界上消失掉。
c)害怕的人,才會采取行動保護自己,對自己有利。
6.適當的害怕更加安全
a)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大家都怕他,對他十分不利。
b)適當的害怕,可提高警戒心,預防很多意外發生。
c)為生命和安全擔心,是正常的。但不必過分焦慮。(人有情緒才是正常的,只要不過分,你就不必去避諱,脾氣不好也可以好好做人,我只要前面的事情做了,后面的做了,我發脾氣怕誰,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沒有必要和你一樣。)
二十四、羞愧感與罪惡感的作用
1.羞愧感具有內在驅力(羞恥心就是愛面子。一個人不愛面子,就沒有救,他皮了。)
a)提醒我們不是圣賢,只要能夠改過,犯錯不可恥。
b)積極改善,調整自己與他人關系,彼此更加和諧。
c)提升自己,促進行為的成熟,加強自己的責任感。(不給父母丟臉才是孝。)
2.由父母師長處獲得的
a)羞愧感不是人類天生就有,藉由父母師長的糾正。
b)你不覺得很丟臉嗎?這句話代代相傳,才造成的。
c)防止自以為是和得意忘形,和知錯必改同等重要。
3.過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a)自覺無用、不可愛,甚至覺得一文不值失去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
b)不愿向人求助,也不愿表達困惑,只好拖延推卸。
c)不斷自責,看不起自己,必須減輕羞愧重建自尊。
4.罪惡感包括三個階段
a)我做錯了,我是個低賤的人,一切傷害由我而來。
b)我絕對不該這樣做,因為做了這種事就不是好人。
c)我已經成為一塊朽木,可詛咒,應該受罰,有罪。(造成無助感。)
5.這三種感覺都不合理
a)錯了就承認,趕緊設法補救改過,不一定就低賤。(浪子回頭金不換。不要自暴自棄。年輕時多犯錯是好事。)
b)說成我真恨不得不這樣做,比較合理。沒有絕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c)坦承錯誤后要釋放、超脫,原諒自己,學習成長。(人對人是一面鏡子,你笑他也笑,你怒他也怒,這叫做感應。菩薩眼中是菩薩,牛糞眼中都是牛糞。)
6.勇敢面對罪惡感才好
a)自己覺得違反某些規律而產生罪惡感,必須面對。
b)原諒自己的錯誤,趕快尋找合理的補救以免不安。
c)人難免犯錯,不可能一犯錯就不可救藥應受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