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學生時代讀楊絳先生的洗澡。年少的我們特別喜歡洗澡洗腦這一說,那時堅信多讀書勤洗澡洗腦是一件光榮而又快樂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慢慢忘了洗澡這事了。不覺中被格式化。
成了傳說中的那位25歲已被埋葬卻分明活了75歲的老人。
讀非暴力溝通感覺就是不斷的被洗腦。為自己曾經的無知,感到震驚。
原來的我竟然是個暴徒。尤其還是對家人對親人對自己施暴。發現我需要成長。
最近比較開心的是書快讀完的時候。
我聽到周圍傳來很多聲音說我變得更快樂了,更寬容了。
我知道這得益于我細讀,非暴力溝通。
今天要細讀的是愛自己。也就是學會跟自己和解,對自己有友好。
我想會愛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愛別人。
我希望他準確無誤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忽視這一點。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種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機會排除萬難,給世界一點觸動是值得的。我還希望他知道為什么他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張椅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是對自己對他人,我們缺少一種欣賞,強調每個人的特殊性很重要,很重要。
負面的自我評價使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我們可以忘記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當做一張椅子。如果我們習慣于將自己視為工具,充滿各種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就很自然來拜訪了。自我憎恨無助于學習與成長。
由自我憎恨引來的自我成長與學習,不是自由而快樂的。
而如果對方意識到你的友善和體貼。是出于羞愧或者內疚。那么他們對這一行為的欣賞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出于愛的行為。
(其實在生活中,將帶著內疚和羞愧的行為,往往會使對方感覺到有壓力,是一種羞辱。愛的行為會讓對方感到的是感動,想和你一樣。)
應該這個詞容易引起羞愧和內疚,我們經常用它來打擊自己。同時封閉的自我,會讓自己感到無奈和沮喪。
必須這個詞,也是我們教訓自己的一種方式。其實大多數人,真沒有按必須那樣去做,相反不停的找借口不那么做,因為沒有人想成為奴隸。在內心深處,感覺一旦順從這些命令,生活也就失去了樂趣。
想要避免自責。要養成自己在各種情境中,都專注于生命的需要及價值觀。
一但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她。
而通過聆聽自己的聲音,我們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我們就可以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的關鍵是要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
一方面包容對過去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
(也就是和自己和解。)
如果我們致力于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那么,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
如果我們的行為出于義務職責,恐懼內疚或羞愧,那么積極有意義的事情也會變得枯燥無味。
(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是選擇快樂,還是壓抑?記得有句話說,從天上看,這世界并不美好,只要心中有愛,就會擁有一點點天堂。講個天堂里的生活,那就請學會看見自己的需要,原諒自己。滿心歡喜地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