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日拱一卒,積硅步,精進未來的自己。
剛看完《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較量》,王石正在哈佛游學的時期寫的,前幾年曾看過一遍,但是,這次看如同看一本新書,很多感觸是那個時候不曾有過的,也是那個時候不會懂的。
王石說他登上兩次珠峰只是一種經歷,但在哈佛的學習那是一種新生。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赤條條的來,都是從尿床的娃娃開始長起,都是奔著那一個歸途走去,可是,這一生的路,卻走得千差萬別,風光各異。
管他貧人富人,高學歷低學歷,都曾不只一次的探尋“人為啥活著”?“活著的意義是啥”?這是一個永遠的開放式的話題,一代一代人問著,活著。
作家畢淑敏有一個回答:人生本沒有意義,是我們賦于了它意義。
王石說:生命本身的意義就是存在。
億萬年來,人從何處來,歸往何處去,我們真得知道嗎?“佛”說有輪回,“主”說有天堂……我說,活著是一場游歷,是一次春種秋收的過程,雖然有人大豐收,有人絕產,有人半饑不飽,但都得走到底看看。
就像史鐵生曾說過的,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是,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那么,有生之路,當然要極盡所能的活出滋味,活得痛快,活得有精彩點兒。
王石的人生算得上精彩。
他是與我父親同齡的人,我小時候最佩服的就是父親,雖然文化不多,但認識許多朋友,做事業敢想敢干,到現在為止還在一線忙忙碌碌。可是,他與王石是比不了的,不是父親沒有企業帝國,沒有億萬身家,沒有上過珠峰,而是我現在知道,在他們同是年輕人的時候,思維上的不同就早已注定了今日人生與成就的不同。那是眼界,夢想,與看到的世界的極大不同。
王石在十幾歲當兵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做不了職業兵,他在被窩里學化學數學,后來下到工廠里掄大錘的時候,他學英語,學政治經濟學,當時的他并不知道學這些何時會用得上,但就是學了。我父親那時在開手扶拖拉機,在開汽車,在開貨車,那時,他們除了農村娃與城市工人的不同,差距還不大。
后來,王石在工廠里一直讀書,又得到了深造學習的機會,有了當公務員的機會,有了當個領導的機會,這時我父親組建了小車隊跑運輸,在錢上估計這會兒還是差不多。
再后來,32歲的王石放棄了鐵飯碗,跑去了深圳,準備賺兩年錢去留學。做了不少種生意,最后創建了萬科,最后發展成了大集團公司,最后成了房地產界的大象。而父親還算是村中的一輩人中的佼佼者,過得比他的一些朋友有成績些,也就僅此而已了。
他說成功帶有偶然性,而偶然性也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落到我頭上的時候我成了,因為我有準備。或許我們應該像王先生一樣,未成事這前要一直為機會的到來準備。
王石先生60多歲的時候去哈佛,與一班年輕人一起學語言,上大課,寫作業到后半夜兩點,有很多人不理解,早就功成名就,何故吃這份苦,享享清福就得了唄。
他在書中寫到——每個人對吃苦和享受的定義不同,在我,我的閱讀速度突然提高了,過了一個我以為過不了的難關時,我覺得是享受。我一直還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直努力去滿足這個好奇心的過程是享受。
生命本身的意義就是存在,精彩的存在過,奮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