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專注力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即在孩子玩或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去打擾孩子,這就是在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如今很多家庭是白天老人帶孩子,老人帶孩子以吃飽喝足睡好為主,就像養寵物小狗一樣,很少與孩子互動,很少與孩子溝通,更不要說和孩子心與心的交流了。老人在乎的是孩子的身體,而不是心理,所以即便是孩子在玩或在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老人覺得孩子長時間在那玩不喝水不吃東西怕孩子餓著。于是,一會問孩子要不要喝水,一會拿點水果過來喂孩子吃,一會又問孩子要不要尿尿,一會又……
好好的專注力就在這種“無知的愛”的情況下被破壞了,久而久之,孩子不能長時間認真專注于一件事物,而是一會想這樣,一會想那樣,固然會影響將來上小學的注意力。所以我們應該學會保護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在玩的時候,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去探索,不要打擾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專注力自然就被“培養”出來了。
怎樣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1、不隨意打斷孩子
孩子在專注地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比如畫畫,看書,玩水,玩積木時,任何人都不要去打斷他。但是對于日常生活中有時間點要求的活動,例如吃飯、睡覺等,則必須要控制孩子的專注時間,并且讓孩子養成固定的習慣,以免孩子生活作息因為要保護專注力而變得不正常就不好了!
2、不要給孩子過多玩具
媽媽把幾大箱子玩具都放在客廳里面,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其實非常想建議媽媽們盡量不要這么做。寶寶早期專注力的發展特點很明顯,每次玩玩具都是一兩分鐘就會換下一個玩具。玩具過多,很容易導致寶寶注意力分散,不利于寶寶專注力的發展。
3、吃飯時不準看電視
很多媽媽有不良的習慣,吃飯的時候喜歡看電視,餐桌上還放有很多玩具,這樣的話孩子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把所有的東西都收起來,甚至要把電視給關掉,讓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專注地吃飯。
4、不要讓孩子長期處于噪音的環境里
在正常情況下,70分貝以內的噪音,大人和小孩都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孩子長期處于噪音的環境里,容易造成感官疲勞,比如影響孩子的聽力和專注力。而且過度的噪音會讓孩子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該專注的事物上,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發展。
孩子專注力不夠強,父母該怎么彌補呢?
1、多讓孩子做一些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確的事
只有專注力非常集中的情況下,孩子才能實現你給他布置的任務。但要注意不要一次給太多任務,先從一個任務開始,指示要清晰。如媽媽可以這樣安排:“寶寶先把臺子上的花幫媽媽拿過來。”如果孩子做的很好,再增多任務,如媽媽可這樣安排:“寶寶先把臺子上的花幫媽媽拿過來,再把桌上的杯子給媽媽拿過來。”經常這樣訓練,循序漸進,孩子的專注力就會一天比一天提高。
2、陪孩子一起看書、做拼圖游戲
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培養孩子專注力也很有好處。把注意力共同關注在同一件事情上,這樣共同關注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媽媽一定要參與進去。經常讓孩子做拼圖游戲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觀察能力和專注能力。如果孩子年齡很小,可以先用大塊圖片給孩子訓練,之后再逐漸增多。
3、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
孩子拿了什么東西一定要物歸原處,這可以培養孩子生活獨立能力以及負責任的態度。每次孩子拿玩具的時候,帶著孩子看看玩具是從哪里來的,讓孩子專心地看并且記起來,之后等到孩子玩完玩具后,再讓孩子想想玩具應該放回哪里。這樣的過程不僅培養孩子專心觀察,同時也訓練了孩子的記憶能力。
4、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專心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因此媽媽要訓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吃飯、穿衣。到了合適的年齡,孩子自己的事情還要家長代勞,那孩子就根本不需要專注力了,比如吃飯,如果孩子專注力不集中的話,吃飯速度就會變慢,而且飯粒會掉得滿地都是。這是需要孩子專注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穿衣服、穿褲子、扣紐扣同樣如此,這些事情讓孩子自己來做可以使他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5、多讓孩子活動,鍛煉孩子的體質
研究指出,多讓寶寶進行大肢體的動作,像爬行、行走、翻滾及跳躍等,都可以讓大腦更為活躍,神經的連結會更為強固,思考及反應能力都會進步,因此不僅體能表現變好、平時更有精神,在學習時將更有動機,也會表現得更專心!
對于孩子專注力的保護和培養,家長需要做的還有很多。而一個懂得正確培養孩子專注力方法的家長,將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一定會因此受益,或許與同齡人的差異就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