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 靛藍紀
身邊很多朋友都生了二胎,我也愛帶CC去兩孩家庭玩耍。因為一下就有兩個玩伴,同時可以體驗做妹妹和做姐姐的兩種感覺。玩得多了,我卻發現了兩孩家庭中一個奇怪的現象:家里的老大們,有的已經5、6歲,卻常常叫嚷著要人陪她玩;但是一、兩歲的老二們常常獨自看書、擺弄玩具、消磨時光。
跟二胎媽媽們交流的多了,我發現這和陪伴方式很有關系:老大作為家中第一個孩子,一出生就眾星捧月,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圍著她轉,她從小就很少有自己獨處的時間。老二來了之后,大人同時帶兩個孩子,自然只能有精力處理那些“必須且緊急”的事項,所以老二們常常需要自己打發時間,時間一長,也就變得可以自得其樂。
我不禁困擾,一直以來我們對陪伴的理解,是不是有所偏離。當孩子越長越大的時候,就會越來越覺得:獨處真是一種能力。對孩子過度地關注、陪伴、親昵,反而會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必須知道一件事,孩子自己玩,并不可憐。
你不知道的孩子的專注力?
”我家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
”玩什么都是三分鐘熱度,一會玩這個一會兒摸那個?“
”他怎么老是坐不住?“
”天哪,這會是多動癥嗎?以后上學怎么辦?……“
”剛攤開繪本打算聲情并茂時,他卻游走在沙發邊,手里還抓上了玩具?“
常聽到父母這樣的提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真的這么難么?
“不難啊,我們家的小朋友可以不聲不響的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專注力夠強吧。“
? ?NO,看電視時的大腦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活動量比睡眠時候還少呢。
“我們家小朋友可以在游樂場一玩玩大半天呢,專注力不錯吧?!?/p>
? ?非也非也,這只是大腦一直處于興奮狀態而已。
說了那么多廢話,到底啥是專注力?
專注力就是孩子專心做一件事的能力。而此時的孩子是安靜地、眼神是平靜的、腦子是思考的。
你知道嗎?其實孩子生下來是有專注力這個能力的。出生幾天的小寶寶可以目不轉睛的盯著床鈴幾分鐘甚至十多分鐘,這就是專注力的最初表現;四五個月的時候,他們剛剛可以把玩具送到嘴里,那全神貫注的塞進、吮吸、啃咬令人忍俊不禁;1歲時,他們會躺在床上咿咿呀呀說話,自己玩弄著小腳丫......這都是專注力的發展。
可是為什么長大了反而會退步?
很可能是他的專注力沒有被保護好,如果孩子常常專注做一件事,這種專注力就會逐漸變成他的自身品質。相反,如果總是被打擾,專注力能力會慢慢喪失。而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長正在用他們過度的陪伴、過分的熱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過度陪伴會影響注意力
過度陪伴,帶來最為明顯的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當孩子認真堆積木的時候,家長一會問要不要喝水,一會拿水果來喂,一會又問要不要尿尿。孩子本來在專注的玩,卻不斷被吃的喝的所吸引,好好地專注力,就被這種”無知的愛“破壞了。
小寶寶作為全家的生活重心,所有人都想給他最好的照料,總有人逗他玩,一遇到困難,只要他一叫喚,絕大多數時候,也都會有人來幫助他。我們太享受把孩子抱進懷里的感覺,生怕他們跌倒不肯松手,但是如果孩子不能離開大人,獨立去做自己的事情,他還能如何專注呢?
甚至有些時候,即使孩子安安靜靜玩得好好的,聽到房間里沒有她的聲音,熱心的奶奶們也會出來叫一聲:寶寶,你在哪里?寶寶,你在干什么?所以,當我們埋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看繪本,到了讀書的年紀總是需要人陪讀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以前也會在孩子獨處的時候,各種噓寒問暖的打斷,隨意的插手和幫忙。
怎樣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1
不破壞、不打擾孩子的“工作”
讓孩子獨處可以激發他的創造性。孩子什么時候最可能產生問題——他獨處的時候。她想拿到高柜上的罐子,卻夠不著;想去抓魚缸里的小魚,可是小魚太滑;想要自己下沙發,卻怕摔下去……
如果大人在身邊會怎樣呢?要玩具?我幫你拿!要小魚?我幫你抓?想下沙發?我把你下!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不需要孩子去思考如何解決。但是如果沒人幫忙,就需要孩子自己想辦法,創造性地思維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
對于成人來說,跳繩也就是跳繩,皮球也就是皮球。但是,對孩子來說,跳繩可以變成鐵絲網,可以變成釣魚線,可以用作吊籃……沒有了大人在邊上規定的條條框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得到發揮。
可是偏偏有些父母太好心,看著孩子總也堆不穩的積木,說我來幫你;看著孩子不斷摸索怎么也拼不好的拼圖說不對不對,應該是這里;看著孩子費力送往嘴邊的食物說奶奶喂奶奶喂… …更多的例子,還需要再說么?
所以,放心的讓孩子去吃手、啃腳、咬玩具,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盡量讓孩子己探索。
2
不要給寶寶提供太多的玩具
當你的辦公桌上堆著太多的文件和物品,眼花繚亂之下這也想做、那也想做,是不是就沒有專心工作的心情了?同樣,當寶寶身處滿滿當當、眼花繚亂的玩具堆里,我們又怎么能要求他專心玩?
玩具箱或玩具架是很好的輔助工具,便于我們將寶寶過多的玩具收納起來,每次讓他挑一樣,在一個相對整潔的環境里玩。
3
培養孩子的獨立做事的能力
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扔個尿不濕、收拾玩具、吃飯、穿衣、雖然他們會有一些笨拙,但是孩子們在努力探索的時候,就是培養專注力的最好時機。孩子在獨立完成事情的時候,大腦里正在進行復雜的工程,現在大腦里構建的這些東西,將要支撐孩子未來一生的學習道路。
分享個CC 的小例子:
CC10個月的時候已經會站了,她開始頻繁要求“下床站會兒”“,我們很怕她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自己會邁下床(主要是經常聽到小區大媽們說今兒誰誰家孩子又摔下床了)。
于是我跟C爸就決定先下手為強,為防患于未然先訓練CC自己下床。她站在床上說”抱抱下“,我們說”翻翻下“,她再往前走一步更靠近了床沿一點說”抱抱下“,我們又往后撤一步說”翻翻下“,她再往前一步腳尖已走到床邊,我們看的膽戰心驚但是依然溫和的堅持“CC可以的,翻翻下,先坐坐看”。
她知道不能再往前了,只好先坐在床邊。我們繼續鼓勵先翻身趴下,對,真好,然后慢慢往下滑,沒關系,媽媽在下面接著小屁屁呢,然后她往下滑,直到基本已經完全掛在床邊,但是腳依然蜷縮著夠不到地面的時候,我們會托她的小屁股一下,然后順利下床。
最后,她越下越膽大,不需要我們中途接,雖然個子太小離地面差了3厘米需要“墩兒”一下才能下來。但是每次成功后都非常開心。更為關鍵的是在父母的培養和引導之下她知道這樣是安全的,她會更加相信你,也會更加相信自己。
4
父母給予必要的陪伴和引導
一般來說,3歲以內幼兒每次能集中注意力3到5分;4歲幼兒能集中注意10分鐘,5到6歲幼兒能集中注意15分鐘左右。但是在游戲的條件下, 3歲以內孩子注意持續時間可以達到20分鐘,5至6歲孩子可達到96分鐘??梢娪螒蚴桥囵B孩子專注力的的最好方式。
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陪孩子一起玩拼圖、搭積木、講繪本,讓孩子在樂趣中養成專注的習慣,還提升了手眼協調能力和觀察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研究指出多讓寶寶進行大運動,可以讓大腦更活躍,注意力更集中,比如:爬行、翻滾、行走、跳躍。
對于大人,往往管比不管更難。但是請放下你的擔憂,收起你的熱心。做一個耐心的觀察員,協助者,鼓勵者吧。忍住自己的不干預,從一分鐘、兩分鐘... ...開始吧。
5
最好的陪伴是在場,不打擾
哲學家周國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獨處是一種能力》,他認為,能夠獨處才意味著這個人擁有自我。叔本華比周國平走得更遠,他把不能獨處的人基本上當作一種低能,認為熱愛獨處,才是熱愛自由。
客觀的說,獨處就是一個和自己相處的機會。一個人不善于面對自己,也是一種欠缺。
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沒有陪伴,并不安全。如何才能做到陪伴而不過度?最好的辦法是:在場,不打擾。沒有大人的干預,孩子可以自然而專注地獨自玩耍。但當他需要陪伴時,他抬頭四下觀望,就會發現父母在不遠處關注著他。
C媽說:
我們總是像母雞護小雞一樣保護著孩子,尤其是很多老人,恨不得像“貼身保鏢”一樣一分鐘不離地貼在孩子身邊,時不時搭個訕“寶寶你在玩什么呀”“這個應該這樣玩才對呀”“爺爺來幫你搭吧””你渴不渴呀,要不要喝點水“。老人們只是太愛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其實很享受自己的“獨處”時光。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嬉戲玩耍、體驗環境、理解問題,這種“獨樂樂”,并不孤獨。
看看家里的小人,蹲地上玩汽車時那專注的小眼神、看繪本時入戲的神情,是不是迷人極了?
我們和孩子,終究還是兩個人,再怎么親密無間都需要保持距離。給彼此適當空間,你覺得輕松,孩子也會舒服。孩子的小小世界,自有他的精彩,給他一些空間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