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的學習樹之一
從今天開始,竹簡要種植一棵樹大根深、枝繁葉茂、花盛果實的學習樹。
學習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搞清楚學習不是什么。
受教育是學習,但學習不一定是受教育。受教育是被動的,要有教師的傳授和輔導,還要有教室和教材。學習是主動的,而且也可以沒有教師、教室和教材。
讀書是學習,但學習可以是讀書,也可以是觀察、模仿、體驗、思考等。
學習可以是很多種狀況,但本源的狀況只有一種:學習是人生成長成熟的過程,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學習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終極的的目的只有一個:學習是為了人生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價值,少一些虛無。
要種植出一棵樹大根深、枝繁葉茂的學習樹,就要從找準和端正學習的目的開始。學習的目的就是學習樹扎根的過程,根扎得淺了、串了、歪了,學習樹是長不粗、長不高、長不好的。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竹簡概括了以下“六度”:
一是眼界的長度,二是思維的深度,三是心胸的寬度,四是品性的厚度,五是境界的高度,六是情感的溫度。
竹簡的學習樹之二
把眼界的長度列為學習目的的第一,不是為了合仄押韻,更不是什么都不為的隨意排列,而是因為看得遠一點就是學習的第一目的。
一說到看得遠一點,我們就會想起“目光遠大”、“高瞻遠矚”這些成語,于是我們就會疑慮頓生。我們不是救國救民的大政治家,也不是富國富民的大企業家,我們就是一普通人,操持著一份小生意為了每日三餐艱難地活著,每天要處理的是家長里短的瑣碎事,每天要面對的是親朋同事的熟面孔。我們這樣一種狀況,能學習就好,能通過學習長點知識、增點樂趣就好,至于說到“目光遠大”、“高瞻遠矚”這些宏大的話題嗎?
真的不至于,確實不至于。我們目光再遠大,又能遠到哪里大到何處呢?我們再高瞻遠矚,又能高瞻到什么遠矚到何時呢?
我們說學習首先是為了看遠一點,錯了嗎?
沒錯,真的沒錯,確實沒錯。
竹簡的學習樹之三
我們沒錯,是有些人把看遠一點理解錯了。
看遠一點,不是目光遠大和高瞻遠矚,而是普通人的看遠一點,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看遠一點。
生活中的不少煩惱,都和我們只看眼前有關。生命中的許多快樂,都需要我們看遠一點才能擁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天出門前看看天氣預報,我們就不至于因為衣服穿得多或少了而不舒服、不自在,就不會因為下雨忘帶傘而狼狽。生意中我們如果能夠看遠一點,就不會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去造假、去出售劣質產品,就知道聲譽和品牌的重要。與人相處中我們知道看遠一點,就不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和左鄰右舍鬧得不可開交、搞得勢同水火,因為我們知道一個好的生存環境比那些雞毛蒜皮重要的多。
以上這些例子,是我們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但有時卻未必能做到。這就需要我們學習,在學習中懂得人生的道理。
竹簡的學習樹之四
思維的深度應該是學習的第二個目的。
眼界的長度是為了看遠一點,思維的深度就是為了想深一點。看遠一點很重要,想深一點同樣很重要。
說到這里,先得澄清一個概念。有人認為看遠一點和想深一點是一回事,看遠一點了自然就想深一點了,反之亦然。
是這樣的嗎?不是!看遠一點和想深一點肯定有著互相影響的關系,但并不是必然的聯系。許多時候,看得遠和想得深各是各的事,彼此并不搭腔。比如在股票投資上,有的人能看得清大勢卻看不懂眼下漲跌的玄機。
對了,以上這個例子幫我們搞清了看遠一點和想深一點之間的差別。看遠一點,一般是粗線條的、全景式的。想深一點,常常是細節化的、截圖式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錯一些人物和事情,張冠李戴、指鹿為馬。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我們想得不夠深,只關注了表面而忽視了內在,只讀懂了表象而誤解了原因。
竹簡的學習樹之五
思維和思想不是一個概念。思維是人人都有的,思想是大咖才有的。思維是零散的,思想是系統的。思維是針對具體問題的,思想是描述宏大敘事的。
我們說的是思維的深度,不是思想的深度,這一點不可模糊。
思維人人都有,那么思維的深度人人都可能有。有的人經常都有,有的人偶爾會有,有的人從來沒有。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就在于是否學習。
成語說,“少見多怪”,見得少了就容易大驚小怪,看到什么都以為是稀罕事、新鮮事,看到什么就信什么,思維就總是停留在表層了。
為什么會見得少?就是學習不夠。因為所謂見得多,不一定也不可能都是自己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而是通過學習把別人經歷過的、見到過的儲存到自己的腦子里,成為自己的見識。腦子里儲存的案例多了,我們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就能有個類比、有點聯想、有所猜測,這樣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就信什么了。
比如害人不淺的傳銷,我們沒必要去冒著險親身經歷,我們只要聽人說過類似的事情和場景,就應該不會上當受騙了。
除非我們鬼迷心竅。
竹簡的學習樹之六
我們把心胸的寬度列為學習的第三個目的。
也許有人會對此提出質疑:眼界的長度和思維的深度,肯定與學習有關。但是心胸的寬度更多是一種遺傳的性格,與學習又有什么關系呢?
這個質疑有一定道理。從先天的性格來看,確實在心胸上存在著差異。有的人天生大大咧咧,凡事都想得開些。有的人生來就小肚雞腸,凡事都喜歡計較。
但是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能夠對先天遺傳的性格有所調整、有所矯正,能夠讓小肚雞腸多少變得大些,至少變成鴨腸鵝腸。二是先天性格上的想得開,與心胸的寬度并不完全重疊,不能等而論之。
我們老家的老黑大叔,先天樂呵呵的,凡事都不與人計較。我們會說他脾氣好,甚至會說他肚量大,但是我們會說他心胸開闊嗎?
好像不會。仔細琢磨一下,心胸的寬度不僅是凡事不計較、看得開,而且有掛念和包容的事情多這個意思。
由此看來,心胸的寬度與學習密切相關。
竹簡的學習樹之七
包容是一種理念和精神,理念和精神的樹立和培養,主要是學習的結果和成果。
包容和寬容大致上是一個意思,但多讀幾遍后又會覺得有些微妙的差異。
十年前,我讀了美國作家房龍的《寬容》,當時雖然似懂非懂,但寬容這個詞卻牢牢鏤刻在了腦海里,這種精神在我心中一點點地增長。
最近,我有些懂得了包容和寬容的差異,有些感受到了包容比寬容更加寬廣的胸懷。包容是以平等的視野和心態去看人看事、容人容事,而寬容卻多少帶了點自以為是、自以為高的視野和心態去看人看事、容人容事。雖然就是這樣一點點的差異,卻是一道很難逾越的溝壑。
說得形象一點,包容是“雖然你不一定是對的,但我也可能不對”,而寬容是“你是不對的,但我可以理解你的不對”。
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就會總以為是自己在遷就別人,進而就會總以為自己在吃虧、在付出。這樣一種狀態恐怕維持不了多久的。
竹簡的學習樹之八
把品性的厚度擺在學習目的的第四位,不是說品性不重要,而是想提醒我們:沒有眼界的長度、思維的深度、心胸的寬度,品性的厚度就根本無從談起。
世上的人們多數都是正常的,正常的人品性至少是不壞的。想想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天天接觸的人,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多數人理解的品性不壞,大概是心地善良、不干壞事之類的。可是多數人概念中的心地善良、不干壞事,又是模糊的、搖擺的。比如,我們在說“誰誰不錯”的時候,經常是隨口一說,經常是因為這個不錯的誰誰和我們沒有什么利害關系,甚至沒有什么真正的接觸和交往。一旦這個這個不錯的誰誰惹住了我們,影響了我們的利益,傷住了我們的自尊,我們就會觀點大變,認為這個不錯的誰誰是個大混蛋、大壞蛋、大人渣。
為什么會出現以上的狀況呢?因為我們的品性缺乏厚度。
竹簡的學習樹之九
我們自然而然形成的品性,缺乏應有的厚度,抵擋不住生活萬花筒的檢驗。有厚度的品性要以理念和精神為魂,要以有長度的眼界、有深度的思維、有寬度的胸懷為支撐,才能形得成、站得住、立得久。一句話,品性沒有厚度就當不得大用,不學習就難以形成有厚度的品性。
什么是有厚度的品性?首先是品性的標準要有厚度,要有確切的含義,不能就是誰都可以隨便解釋的“不錯”、“挺好”之類的。其次是品性的質地要有厚度,要經得起風吹雨打,不能一陣小風都經不住。
品性應該以“好”或“壞”為評價標準碼?“好”或“壞”的標準能夠形成共識碼?如果是以自我利益和個人好惡為圓心畫出的“好”或“壞”,這個“好”或“壞”與品性又有多大關系呢?
這個問題需要質疑和思考,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那就是:品性就是人性,既然是人就得長人心、有人情、說人話、做人事。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
境界的高度是學習的第五個目的。
之所以把境界放在第五,是因為這個目的是學習的高附加值,不是所有的學習行為和所有學習的人都能得到的。
最近幾年里,竹簡開始慢慢體會到了境界的神奇和妙曼,感受到了那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的力量。
是的,境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導引著我們走出人生迷茫、幫助著我們戰勝人生苦痛、陪伴著我們享受人生快樂的力量。許多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迷茫,在境界面前不過是遮住雙眼的一張餐巾紙。許多讓我們幾乎要喪失生存意志的苦痛,在境界面前不過是無意間走進的一個噩夢。許多讓我們熟視無睹、與我們失之交臂的快樂,有了境界竟讓我們如登臨仙境。
記起古人的一首小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境界,這種境界的力量何其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