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的學習樹之十一
學習不一定能通向境界,但境界卻只能從學習中而來。
人人都有境界,但是有高低之分。境界可以高聳入云,也可以散落泥潭。我們這些凡人凡胎,高聳入云是不敢想了,但一輩子散落泥潭也是一種不幸。我們至少要從泥潭中站起來,至少要能夠看到天上的彩虹、聽到樹上的鳥鳴、聞到花草的芬芳。
境界是什么?就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想怎樣活著和想要什么。這種人生觀和價值觀骨子里其實也是利己的,是勘破人生真相后的一種大明白、大智慧,不能等同于以奉獻社會和他人為取向的道德追求。
大咖們說到的境界好復雜、好深奧,我們時常被搞暈了。返璞歸真,生活中的境界并不復雜和深奧,就是活明白了。
比如做生意的人,不免要與人有利益之爭。利益之爭天經地義,一味放棄肯定不行。關鍵是爭什么、怎么爭。想大小通吃、吃干榨凈,也得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實力。想大小通吃、吃干榨凈,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兩敗俱傷,最后誰都吃不上。就算是能夠大小通吃、吃干榨凈,也要問問自己:有這個必要嗎?不怕撐住嗎?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二
情感的溫度,是學習目的的壓軸戲。
情感人人有,情感天然帶有一定的溫度,這個是動物的本能,不用學習也會有。但是調節情感溫度的能力,卻不是人人都有的。
本能的情感,溫度的狀況也是本能的,冷熱可能無常也可能失控,無常和失控的溫度可能傷人也可能害己。
人活一世,順遂與受困、快樂與煩惱、幸福與悲催,都與情感溫度的調節有著很大關系。
我們常常說的“會說話”、“會做人”、“會辦事”等,都與情感的溫度適當適宜有著直接關系。形容會說話的“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暖和寒就是情感的溫度。形容會做人的“雪中送炭”、“及時雨”等,形容會辦事的“八面玲瓏”、“妙手成春”等,都暗含著情感的溫度。
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快樂感與幸福感,其實本質上就是情感,就是情感的溫度比較適當適宜,該熱時熱、該暖時暖,該涼時涼,該冷時冷。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三
是的,情感的溫度不是越高越好,當然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適度最好。
做到適度不容易,需要我們懂得生活的酸甜苦辣、識得眾生的眉高眼低,需要我們駕馭得住自我的任性、辨析得清他人的虛實。這些都離不開學習,都不是靠著自然的性格就能做好的。
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結果常常是讓孩子養成了一身毛病,長大以后不能見容于社會。這些家長不懂得“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古訓。
有些好朋友意氣相投、快意恩仇,好到不分彼此,結果卻是心生嫌隙、反目成仇。這些朋友是忘記了“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
有句不知典出何處的話,叫做“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就是對情感適度的最好描述。
掌控情感的溫度,有個簡單管用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做某件事、說某句話的時候,設想一下如果是你處在對方的狀況下,是怎樣的心態和怎樣的期待。
可惜,我們總是喜歡把自我的感受強加給別人。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四
關于學習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不少。從古至今,有許多流傳很廣的名言。從小到大,家長、老師、領導、朋友有許多苦口婆心的規勸。
但是,這些名言和規勸,真的把學習的重要性講清楚了嗎?
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勵志名言,竟然是宋朝一個皇帝作的,名字叫《勵學篇》,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意思不算難懂,大意就是書中什么都有,把書讀好了要什么有什么。這種與成功學捆綁在一起的讀書觀,流行了幾千年,直到現在仍是主流中的干流。家長、老師、領導、朋友關于學習的規勸,也大多是“知識改變命運”這樣的觀點,是這種讀書觀的翻版。
靠讀書來上進,靠讀書改變階層的困頓,是生活的真實,沒什么不對、也沒什么不好。
不過,把讀書的意義定位完全在成功上,恐怕就有些不妥了。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五
成功是一個勵志的詞語,鼓勵大眾拼搏、向上,不虛度年華、不自甘平庸,本應該是一種正向的文化。以此作為學習目的,好像也沒什么不對的。
真的沒什么嗎?
說實話,竹簡一直以來也都是成功學的信奉者,把打拼寫在筆記本的扉頁上,鼓勵著自己學習學習再學習,十幾年來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也只是最近兩年,竹簡才漸漸地有了些新的想法,好像是無意間推開了一扇從未碰過的窗戶,發現了一個新的時空。
為什么不能把讀書的意義完全定位在成功上呢?
因為成功這個詞有些鬧騰、有些殘酷,讓我們無法淡定、平和地活著。
因為許多人的一生,與成功沒有多大關系。
因為成功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止境的感念,追求成功就是不停地折騰。
因為這些年講成功的聲音已經太多了,現在需要降降調了。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六
修習“術”很必要,修行“道”更重要。有“術”無道,本領或許有些,人生難求快樂。有“道”無術,專攻可能有缺,素質卻有大成。
這幾句話是竹簡從一個微友那里轉借來的,不是原創,特此聲明??!
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從事哪個行業,就得具備這個行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做會計就得會看賬、會做賬,應收應付分得開、理得清。
但是,僅僅咬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不具備思考思維的規律,恐怕專業能力也是有限的。因為任何事情都是人在做,不會與人打交道,專業的問題也難以處理好。比如會計這個角色,不僅要會做賬和看賬,而且要善于和有關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不僅能把應收應付分得開、理得清而且能把輕重緩解分得開、理得清?!岸摇焙竺娴倪@些,就是“道”才能解決的問題了。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七
把學習樹的根扎深扎牢,把學習的目的理清楚想明白,才能讓學習既有方向、又有動力。
學習的方向很重要,方向偏了還不如不學。
是的,學習不一定都能收獲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果實,如果方向偏了收獲一些有毒的果子也是可能的。
學習的動力很重要,動力不足學不成個啥。
學習是個苦差事,堅持下來不容易。竹簡就多次在學習的征途中當了逃兵,曾經幾次下決心學英語,結果幾次都是半途而廢。
要想讓學習既有方向、又有動力,學習的目的就必須超越功利、超越專業,就必須與人生緊緊粘合在一起,就必須是與鑄造靈魂攜手前進。因為功利不可持續,目的達到了或沒達到功利的吸引力都會消失。因為專業比較局限,不能讓學習與我們的心跳和呼吸融合在一起。
有人說,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這話說得好!不過竹簡還想補充一句,學習是靈魂的修行之旅!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八
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就要讓學習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在學習的征途上當了逃兵,有時候是我們缺乏毅力,有時候卻是我們把學習搞得太大張旗鼓和鄭重其事了。比如,我們設定每天學習二小時的目標,計劃每晚要讀多少頁書,等等??僧吘苟际浅赡耆肆?,每天占用精力的事情很多,忙到晚上通常都是筋疲力盡了,這會兒再坐到那里認真讀兩個小時的書,確實不易做到。
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作為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這樣一想,首先心情都放松了許多,學習這件事情和我們親近起來了,不是那么周吳鄭王地讓人生厭了。其次在時間和內容上都可以隨意許多,能學多少學多少,反而學得不少。第三學習與自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每時每刻都能鏈接起來,收獲總能感受到,收獲一寸寸地在長,感覺美美的。
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就意味著學習就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
竹簡的學習樹之十九
更進一步,把學習作為靈魂的修行之旅。
學習主要是一種精神活動,就像體育鍛煉主要是一種物質活動一樣。之所以加上主要兩個字,是因為學習有眼、腦運動等物質活動的性質,體育鍛煉有陶冶情操等精神活動的性質。
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塑造靈魂。這句話不太形象,因而不太好理解。因為我們通常說的是“提高素質、提升修養”之類的。提高素質、提升修養當然是學習的目的,而且是重要的目的,但是這種說法還沒有證到究竟,沒有探索到學習目的的彼岸。
素質這個概念含義太豐富了,綜合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等都是素質。而修養這個概念也是如此,文學修養、道德修養、音樂修養,等等。這樣一些可以有多樣化理解的概念,只能是學習的層級目的而不能是學習的終極目的,終極目的只能有一個。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素質也好,修養也罷,都是以靈魂為基礎和底圖的。一個人的靈魂扭曲了,某一方面的素質再高也是枉然,某一方面的修養再好也是表象。
據說宋朝的大奸臣蔡京,就是個著名的書法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并稱“蘇黃米蔡”。
竹簡的學習樹之二十
現在我們徹底明白了,學習的目的為什么必須是眼界的長度、思維的深度、心胸的寬度、品性的厚度、境界的高度、情感的溫度。
是的!學習的目的不是應該是而是必須是這“六度”。不以這“六度”為目的,學習樹的根就扎不深、扎不牢、扎不正,耗盡心血培育出來的學習樹就可能長不粗、長不高、長不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當下的流行語,好多人都經常念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最能說明扎好學習樹之根的重要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想想學習的初心是什么?要經常對照“六度”檢驗一下,看看學習的收獲是什么?如果學了半天,卻怎么也找不到在“六度”上的收獲,那就是學習樹長歪了,就得抓緊校正、不能耽擱。
要充滿著警惕去學習,不要以為學習一定是有益的。目的不純、方向不正,學來學去學歪了的例子不是沒有。比如前幾天我們說過的成功學,就是讓人往歪處走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