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夢想:做一個扎實有趣的教師
沙啞的聲音從話筒里緩緩流出,腳步蹣跚地行走在講臺內外——若不是我的說明,你無法將這一幕與一個九五后年輕女教師勾連在一起。但是,事實就在眼前,這是“雙減”推行后的第三周。
我坐在教室后排聽課,心卻已經從最初“是騾子是馬”的課堂見分曉的拭目以待中走了出來,只剩下了心疼。
這是個非常年輕而又個性張揚的老師,曾經在培訓機構工作過幾年,大概應該是那里面很優秀的教師吧!開學初的一曲藏頭詩自我介紹讓人眼前一亮,但緊接著,數次公眾場合里對于她曾任職的原單位,贊不絕口,且張揚到一覽無余。約莫已經讓很多人燃起了來聽課的念頭。
課始,觀察圖片與說話訓練開啟了情境教學——這是個確實有些基礎的老師,我內心還是充滿了欣喜。一年級九個年輕的九五后,意味著我這把老骨頭得跟著最少聽二十七節課,多一個優秀的便是輕松一丁點兒,多好!
情境教學帶出“手、口、耳”三個字,緊接著,一個問題走進識字教學:“很久很久以前,沒有漢字我們怎么記錄這些事件?”
你吃了雞腿很開心怎么記錄?你手受傷了怎么記錄?然后,叫了兩名學生上臺記錄——畫畫。
聽到此,我大概對她口中念念不忘的培訓機構教研中的活動式教學有了點認識。
學生畫完,她便開始了“古人也是這么記錄的”追根溯源的識字教學之路。出示字形由甲骨文到楷書的兩三個演變過程,講解板書并組詞,以此展開“口、耳、目、手、足”的教學。再到聯系生活實際:口耳目可以做些什么?這一環節最后以一首小兒歌進行總結。
鞏固拓展,她采用了討論交流: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給每個生字組三個詞語。兩個指令讓同桌合作學習。
課堂就這樣結束了。隨后的交流中,我問了她一個問題:“你的課堂教學目的是什么?或者說,你覺得這篇識字課安排在這里,目的是什么?”再追問,這節課最難的是什么?
她個人素養挺不錯,悟性很高——馬上意識到了,教學目的應該在于夯實基礎,將最難于掌握的寫字教學作為重點。
當她笑著說:“我一直認為公立學校的老師教得學生沒有興趣,所以覺得我們培訓機構的課堂更好,因為學生更有興趣。”
我不由得想起了昨天晚餐的飯后甜點——孩子爸爸為我們安排了一個套餐,里面包含了一道甜品和一道點心。女兒被甜品和點心深深吸引。一個同事卻告訴我,去了兩次以后再無想法去第三次,因為菜品著實很一般。
某些主打以興趣為主導的校外培訓機構,似乎也就是桌上的這一道甜品,包裝精致,味道鮮美,讓人眼前一亮,偶爾食之,余味無窮,甚至讓人常常想念。
然而,倘若減去了正常的主食,僅剩甜品,怕莫是無人能堅持良久吧!
我常聽很多培訓機構宣傳,自己有獨立于現行教材體系的某套教材,儼然與教材處于旗鼓相當的并蒂花開。可是,真的脫離了學校教育,僅僅只就讀于培訓機構,天天在活動中學習,不去從基礎的一筆一畫,一點一捺中積累而起,你確定真的可以嗎?大廈不積跬步何以至千米?
之所以校外的課堂如此吸引人,不過所有的基礎知識都在學校之內解決了,枯燥的重復的練習,習慣的培養都在學校的一節節課堂中慢慢累積而成。
正思考間,小姑娘跟我抱怨說:“講了好多好多遍,二字的筆畫一筆上格,一筆下格,可是還是有好多孩子把第二橫寫在橫中線上。”我莞爾一笑:“是不是以前你從不要管這些?你從前的學生,完全不需要一筆筆糾正筆畫,不需要一個個糾正習慣?”
“啊,是的是的!我們只要教知識吸引學生興趣就好了!”
“這就是區別,學校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孩子有興趣,還要讓他們夯實一筆一畫,一言一行的基礎。”
她笑說:“我以前還一直覺得學校老師的課堂太無趣,所以學生不喜歡。原來是教學方向和內容不同。”
“夯實基礎的同時又能吸引學生,讓課堂扎實而有趣,這倒是可以成為我們學校老師夢想,成為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