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原因
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源于北大包麗案,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么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卻做出那么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那個傷害她、讓她自我評價變得極低甚至到了沒有程度的人?
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得出的結論是:我有很大幾率會被PUA,只不過目前還沒有遇到有那樣特質的伴侶而已,另一位伙伴也對我的想法表達認同。
這段對話引起了我的警惕,提醒我要去識別哪些因素會導致我“成為”包麗,另一方面,這件事也引起了很多關注性別議題的公眾號的注意,這本書被多次提及,于是,它便開始躺在我的書單里。
直到去年年中。
二、對書的評價及推薦指數
作者解釋了煤氣燈效應的定義,介紹了煤氣燈效應在不同階段的表現,以及最關鍵的,在識別之后如何終結操控。
煤氣燈探戈這一章拓寬了我的認知,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一定是某一方在對另一方施加傷害,把“受害”一方當做是絕對的弱勢,但作者在這里也揭示了“恨鐵不成鋼”心態的合理性:“受害者”在排斥這種控制的同時,也在享受被關注被需要的狀態。
這里并不是在譴責“受害者”不夠完美,因為即使是“受害者”也有責任,但最大責任也一定是“施加方”,這里我一直用引號來稱呼雙方是想強調沒有絕對的施害和被害,兩者有時候也會發生轉化,而是在提醒“受害者”本身有力量,是因為對操控有回應,才能讓這種效應持續,所以我們作為助人者,可以激發TA看見自己的力量——告訴TA,你手里也有一把解開目前處境的鑰匙。
整體而言,從內容上,書內的很多觀點值得普及,?也有一些是否陷入煤氣燈效應的衡量標準、走出煤氣燈效應的實操技巧和注意事項;表達方式上,作者結合了一些案例來說明,從我個人來看,可讀性還不錯。
推薦指數:四顆星
p.s 本書我有電子版,公眾號(聽zoe說)后臺留言”煤氣燈效應“即可獲得。
三、原文節選與感受分享
原文:1、我們的文化經常傳遞這樣一條信息:如果你做健康的選擇,你將獲得完美的幸福。我認為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即使最健康的選擇也可能導致懊悔、悲傷和恐懼。但是如果我們勇敢面對自己的恐懼,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們會慶幸所做的決定保持了完整地自我。
感受:這一點深有體會,常用句型是:如果我當初做/不做某事,可能我現在就是某種狀態了。但是任何一種選擇都有需要背負的代價,以及隨著不同事件的發生,會有不同的挑戰,正如作者所說,會導致懊悔、悲傷和恐懼。往往說出這種句型的人可能沒有仔細地靜下心來聽聽內心的聲音,選擇了逃避。
原文:2、一旦被惡劣地對待,最嚴重的足以摧毀一個人的后果之一就是我們認為自己活該。隨著我們變得有責任感,我們發覺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這種糟糕的行為,所以會覺得自己被這樣對待確實活該。畢竟,這是自作自受。
感受:這種情況實在太常見了!我無數次地聽服務對象、身邊的朋友們甚至有時候我自己也會這樣說,但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造成如今的局面的主要責任人肯定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同時,這也是一個改變狀況的契機。
作為助人者,我們也需要共情被害者的這種情緒,以及注意克制自己的“恨鐵不成鋼”心態,因為相比較而言,TA才是更痛苦更自責的那一個,我們不應該再火上澆油。
原文:3、要有同情心。這種態度同時適用于對待你的煤氣燈操縱者和你自己。你不用忍受無窮無盡的糟糕待遇,但如果你的煤氣燈操作者再三“挑釁”,你可以提醒自己:他也在受苦,而且程度可能比你還深。畢竟,TA十有八九是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曾經被人煤氣燈操縱,卻無法阻止——所以現在他不明白為什么你可以說不。你也可以對自己賦予同情心,允許自己脆弱、有需求、有缺陷——你畢竟只是個凡人。
感受:是的!??!自我接納的同時也接納別人,可以幫自己打開新的世界,這里作者特意強調了人是環境的結果,也即,沒有人一出生便如此,更多是由環境造就。當然譴責對方的傷害和同情對方的遭遇兩者并不沖突,譴責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直接攻擊,而同情會讓自己跳出這段關系,去相信這樣的攻擊只是TA又一次過往經歷的反應,避免自己陷入同樣的情緒狀態,加入“煤氣燈探戈”。
原文:4、我愿意做出犧牲嗎?有時用正確的方式回應煤氣燈操縱者意味著你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浪漫的晚餐、家庭聚會、在家休息的安寧的夜晚等。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放棄了這段關系當中很多令人享受或值得擁有的東西,你為挽救這段關系所做的努力事實上正在摧毀它。
堅守立場可能還會讓你成為那個“壞人”——你缺乏幽默感、脾氣暴躁、開不得玩笑、容不得錯誤。你愿意放棄別人對你的好評,說你因循守舊或不寬容嗎?
感受:作者提出這一點太犀利了!我們的文化中也特別明顯,我們一直提倡的“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等價值觀雖然避免了直接沖突,但有時候也錯過了一些真正討論某些問題的機會,我越來越覺得,一段關系能否爆發沖突并且雙方就沖突做出調整是考驗的關鍵,在一眾聲音中“唱反調”極其需要勇氣。而在煤氣燈效應中,拒絕按照過往模式互動的人,就是在“唱反調”、做“壞人”,但這樣的存在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原文:5、要樂于接受幫助。我們的文化往往看重“堅持到底”和“獨立完成”這些特質,但我并不相信這套方法。我認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求助并接受幫助實際上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
感受:這一點在疫情大爆發的階段特別明顯,我在不只一檔播客節目中聽到主播分享自己開始接受朋友或鄰居或完全陌生人的幫助后帶來的美好互動體驗,以及對于關系的促進。
這讓我也想起很多年前我還在沉浸于心靈雞湯類內容時看到的一個小技巧,就是如果你想拉近跟一個人的關系,除了主動去幫助別人之外,也可以主動開口向別人求助,因為你就有了互動的理由。
而我的媽媽也這樣教育過我——人的關系就是要你幫TA,TA幫你,要是誰也不跟誰來往,那就成死門子了。
好像也有一點點回應了關于“附近消失”的問題,最后,愿我們都能有向外求助的勇氣和接受求助的準備,這樣或許會讓我們身邊的世界有一點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