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在阿富汗。一個遙遠并且常年戰亂的國家。對于我們來說,這個國家給我們的印象僅僅存在于CCTV的新聞播報中。似乎從我們出生一直到現在,這個國度從來沒有出現過和平。我想他們的百姓最期待的便是和平的來臨吧。
這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間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哈桑對待阿米爾是十分忠心的,就像他曾經說過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在一次斗風箏比賽中,哈桑為幫阿米爾追風箏,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阿米爾恰巧看見,卻沒有制止。從此阿米爾對這個罪行耿耿于懷,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逼走了哈桑一家。后來阿富汗發生戰亂,阿米爾和父親來到了美國,并在這里結婚安家。
多年以后,阿米爾接到父親朋友拉辛汗的電話。在他的口中得知了父親不為人知的秘密。實際上哈桑是阿米爾的私生弟弟,但現在哈桑已經不在人世了。在拉辛汗的勸說下,為救贖自己的罪行。阿米爾決定回到阿富汗帶回他的侄兒索博拉。在經過一系列的困難之后,阿米爾成功的將索博拉帶回美國。索博拉在阿富汗遭遇了太多悲慘的事件,所以到了美國一直沉默寡言,最終阿米爾用風箏打開了他的心扉。
環境對一個人的童年影響頗深。阿米爾童年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寵愛,身邊人的言語會給他思考的導向。在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里,有時候他內心也會迸出錯誤的想法:“他不就是一個哈拉扎人嗎?”同樣地在環境影響下也造就哈桑的忠心、真誠、一諾千金。但是他們的友誼就如同脆弱發絲一般,早就該斷了。
拉辛汗說“讓罪行變成善行,就是救贖。”可是罪行之后,早已是物是人非。哈桑一味的為阿米爾著想,理解他的不耐煩,理解他發脾氣,知道他的需求。可是阿米爾對哈桑呢?哈桑一次又一次為阿米爾出頭,當哈桑真正被人欺負時,阿米爾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選擇共同承擔。現在想想自己,為什么我們要一味的做那個善解人意的那個人,而別人卻恰巧只是把你看做那只逆來順受的羔羊。最終的結果只是他看著你的眼睛而感到內心愧疚。
我不太認同哈桑回到喀布爾,去守住那個家的做法。哈桑為了自己的忠心,為了那個家而死去。兒子索博拉也落在塔利班手里,心身備受摧殘。這樣一家少有的安穩也毀于一旦。而阿米爾卻什么都不知道在美國結婚安家。為什么不為自多考慮一點?為什么不拒絕?自己的辛福生活也是同等重要的。所以說你想要過上怎樣的生活,同樣也取決你自己的抉擇。
后來阿米爾為了彌補內心的罪行,給自己一個再次成為好人的機會,去往了喀布爾。可是現實已成定局,怎樣的救贖也挽回不了結果。如果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選擇再次成為好人的道路,那你還有什么理由說服自己。
我們為什么要做那個付出賣命的人,然后自己只是一個受害者,這樣的友誼本來就該早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