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追風箏的人寓意:忠誠,信守承諾,講義氣的人。人生中有不忠誠的行徑,需要自我救贖,才能解脫。
書籍類型:表面上是講述宏大背景下的悲歡離合,實質上在剖析人性,實現自我救贖。
特色:1. 以第一人稱敘述,心理描述細致,貼切,更顯真實,給讀者以代入感,感受更深。
2.劇情跌巖起伏,往往出其不意。
3.插敘、回憶頗多,故抒情和傳達的心理濃郁熱烈,與主題相輔相成。
故事簡介:講述主人公阿米爾犯下背叛、陷害的罪行之后,在成年后,為此付出代價,并與父親看齊,從而實現自我救贖的故事。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富裕的阿富汗家庭,家中有父親、仆人阿里和他的兒子哈桑,阿米爾和哈桑是玩伴,哈桑是阿米爾忠誠的朋友。阿米爾的性格行為處事中不好強,在父親的眼里,沒有男子氣概,父親在與好朋友拉辛汗的聊天中,也透露對兒子阿米爾的失望,阿米爾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愛,希望與父親無話不談,而現實是每天早餐兩人無歡笑,沉默無聊。在阿米爾眼里,父親不喜愛他,反而父親的一舉一動顯示出他喜愛哈桑更多一點。阿米爾于是心有嫉妒,對哈桑懷有敵意。
阿米爾和哈桑是同齡人,他們常常去小山坡玩耍,讀書,一玩就是一天。哈桑沒有文化,不認字,阿米爾讀給他聽,當然也常常嘲笑、譏諷哈桑。但哈桑很單純,依舊對他極度信任。他常常問一些問題為難哈桑,比如:“如果有一天你為了我,需要吃土,你會去嗎?”,表面上是為了檢驗哈桑的忠誠,事實上是赤裸裸地欺負和歧視一個仆人,一個哈扎拉人。
風箏大賽是喀布爾的兒童盛會,哈桑心領神會阿米爾的微妙心理:要是能得個名次,做一個讓父親自豪的人該有多好。于是,哈桑幫助阿米爾奪取第一名,兩人神采奕奕,高興非常,在喀布爾,撿到在比賽中隔斷的風箏,可以祈福。哈桑是放風箏和追風箏的好手,答應阿米爾追到第二名被割斷線的風箏,但是追到風箏后,遇到惡棍阿塞夫,阿塞夫仗勢威脅哈桑,要么交出風箏,要么挨揍。隨后,阿米爾趕到,眼睜睜看著惡棍毆打哈桑,沒有上前幫忙,當時,哈桑已經意識到阿米爾在身邊,沒有期望作為少爺的他可以出手相助,自己默默的承受苦痛,默默養傷,沒有把自己身受重傷的事表現出來。獲得風箏比賽第一名后,獲得父親的欣賞、寵愛。隨后,往后的一段日子里,阿米爾風光無限、充滿幸福。阿米爾盡量回避與哈桑玩耍,交談。阿米爾生活在愧疚、痛苦的泥淖,他多么希望讓哈桑消失他生活的視野,付諸行動后,陷害哈桑有嚴重偷盜自家物品的行為,盡管如此,父親相信哈桑,即使哈桑是真的偷盜,父親也愿意原諒。哈桑或不愿揭開阿米爾的謊言,或不齒這樣的友情或出于種種復雜心理,執意要與阿里離開家里。父親執意挽留。最后哈桑和阿里還是離開了,父親為他們的離開心痛不已。
俄國人入侵阿富汗,戰爭爆發。父親與阿米爾一路倉皇、窘迫逃離到了美國,在美國,窮困,無依無靠,直到遇到了美麗的索拉雅,索拉雅在種族的歧視觀念里和思想封閉的環境中,被貼上了不檢點的標簽。父親花費畢生積蓄,不顧傳言,為阿米爾和索拉雅籌辦了一場風光的永生難忘的婚禮,在索拉雅的母親雅米爾和父親塔赫里將軍的見證下,有情人總成眷屬。但在平淡美好的生活里,阿米爾仍然對自己的罪行感到內疚,痛苦。父親的朋友拉辛汗的一封信,打破了沉寂,“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一句話驅使阿米爾去見拉辛汗,阿米爾坐飛機來到白沙瓦找到了拉辛汗,拉辛汗此時已是垂垂老矣,身體孱弱,拉辛汗述說了埋藏在心里的秘密,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父親的私生子,這使得阿米爾難以接受,質疑父親的品行,盡管他父親從小以身作則,有正義。更震驚的是哈桑和他妻子曾與拉辛汗多年住在阿富汗,住在阿米爾的大宅中。戰爭爆發后,拉辛汗為了看病出國,哈桑因地位低賤,慘遭俄國佬殺害,哈桑和他妻子死了,阿桑的兒子索拉博去向不明。拉辛汗拜托阿米爾去尋找索拉博,阿米爾顧慮重重,加上對于哈桑所在國家——阿富汗戰爭的恐懼,死亡的恐懼,猶豫再三,最后踏上了尋找索拉博的旅程,一路上十分不易,
到達阿富汗,戰爭環境下生靈涂炭、建筑破敗不堪,人們處在極度饑餓和恐懼中,阿米爾在好心司機的幫助下艱難的尋找索拉博,獲知索拉博被塔利班士官收養,阿米爾為了獲得索拉博,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氣,登門拜訪塔利班官員的府邸。進入虎穴后,與塔利班殊死搏斗,阿米爾被打得半死,痛不欲生。索拉博最后拿起彈弓,把塔利班的一只眼睛打爆,因此阿米爾獲救。后來阿米爾想收養索拉博,并跟索拉博承諾了此事,但由于當時戰況緊張、局勢微妙,收養索拉博并辦理簽證回美國,不是易事,索拉博意識到這個美好的希望將要破滅,在洗手間割腕放血自殺,就在那一刻,在洗手間外的阿米爾在于跟妻子的通話中,確定一切可行,高興不能自已,興奮打開洗手間的門,想第一時間分享這個激動人心的好信息,在打開門的瞬間,驚詫、悲慟異常,痛徹心扉。隨后,索拉博從自殺到痊愈,再到生活在美國的半年時間里,沉默無語、眼神空洞、毫無神采,阿米爾一家也一直生活在沉寂和悲痛之中,一次公園玩耍,阿米爾為哈桑買了一個風箏,索拉博畢竟是個孩子,提起了興趣,眼神這會才有難得的神色,不過這神采也是稍縱即逝的,阿米爾與索拉博并排站著,放著風箏,阿米爾用小時候哈桑的技巧斗下了陌生人的風箏,索拉博嘴角微微一彎……
感悟:
人對童年,尤其是童年難忘的時刻,記憶是最深的,可能會永世難忘,而主人公正是背負著童年犯下的罪行的記憶,痛苦,內疚了幾十年。罪行是童年時犯下的,從某種意識上講,沒人會太過在意,沒人會揪著辮子不放,但當夜深人靜,叩問心靈,心中不免風起云涌,夜晚不免失眠落寞,想一想,我們童年或以前犯過什么罪?這些罪行對于我們的人生的軌跡并沒有多大影響,但在受害者的世界中,是山洪,是海嘯,足以淹沒他的人生。哈桑真誠待人,換來阿米爾的鄙視和背叛,哈桑帶著懷疑自己三觀的可能離開了他,往后的日子里,他肯定會懼怕與人成為朋友,因為朋友會捅刀子;他肯定在被俄國佬拿著槍指著后腦勺時,肯定在心想保住阿米爾的大宅的沖動和回想自己被背叛之間,苦苦掙扎,當然,他還是毫無疑問地選擇與俄國佬抗爭,小編清楚,那一刻,他心里為阿米爾的背叛暗自流血。沒有理所應當的傷害和背叛,如果還有良知、善意,請為自己的罪行懺悔、贖罪!這才是父親眼中具有男子氣概的阿米爾。
阿米爾生活在富裕的阿富汗家庭,預示著阿米爾有一個是衣食無憂的童年,與哈桑度過的那個歲月,是何等輝煌燦爛,得到父親的愛后,風光無限、自豪驕傲。逃離到美國,窮困潦倒,孤立無援。無意中遇到美麗的索拉雅,這讓阿米爾時常思念她,思念的程度可以用魂牽夢繞形容,阿米爾做賊似的避開行人,緊張忐忑多次試探美麗的索拉雅,索拉雅開口說第一句話,讓阿米爾感覺那一刻時間停止、空氣凝結。得知索拉雅也喜歡自己后,兩人不顧流言,勇敢牽手,舉辦了畢生隆重的婚禮,得到了所有親戚的祝福。在婚姻過后的幾年,激情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責任。兩人的身體原因,沒能要到孩子,這一點讓兩人失望不已。在告別家人,尋找索拉博的一路上,索拉博身處戰爭中,恐懼,困苦纏身,卻依然勇敢向前。得知在塔利班官員的手中后,雖知是以卵擊石,卻依然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氣與塔利班殊死搏斗,他被打的半死。收養索拉博,辦理簽證,這些事情一路坎坷,等一切就緒,索拉博卻自殺,阿米爾痛苦不已。索拉博救活后,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人變得沉默無言,阿米爾也因此,生活死氣沉沉,又在一個微笑之下,重拾生活的信心。從這個宏大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可以明顯理解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有低潮,有高潮。奇妙的很。在一個讀者的角度看,一本書足以概括一個人一生的大概,可見人生之短暫!那為何不大膽去生活,低潮正常,高潮幸運,終此一生,問心無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