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都干了些什么》這本書是由自由撰稿人林欣浩以一種調侃的方式寫的一部有關哲學史的書。雖然這本書被專業人士批評的一塌糊涂,剛開始還在猶豫要不要讀啊!這本書足足有五百多頁,花費時間那是肯定的,但就怕我讀了“假書”,我們都知道對于知識類的書,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但讀完后,才發現所有的擔憂都是多余的。想想,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是因為那些過度的擔憂,在知不覺中我們錯過了很多本應該抓住的機會,想想是不是很遺憾啊!
1.本書的優點
在讀這本書,有些時候,當正要提筆寫下剛才在我頭腦中閃現的靈光時,已經想不起我想要記下什么了,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吧,它讓讀者不停的思考,而又能抓住讀者的興趣,所以這本很厚的書,卻又能很輕松的讀完。
作者將那些我們原本聽著就反感的“哲學”名詞,竟然變成了有些溫度的實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休饃、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祁克果、羅素、摩爾、維特根斯坦以及薩特和加繆這些人,原本我們只是知道他們是哲學家,在哲學史上有這些人罷了。這本書通過給我們八卦了一些他們的生活小事、講了些他們的理論,這些人物就在我們心中變成了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平凡卻又有智慧的人了。例如:
有懷疑精神的蘇格拉底
有固定生活習慣的康德
讓他老媽也嫉妒的叔本華
有著豐富情史的羅素
天才與異常的維特根斯坦
……
2.尼采的觀點
給我最大觸動的一個人物,那就是尼采了。在讀他的理論時,我的世界觀竟然和他的理論有很多不謀而合,哈哈,我也成哲學家了。
尼采認為,同情弱者沒有錯。但弱者不能以此為理由,去要挾、榨取強者,去拖強者的后腿,這樣做是可恥的。
尼采把道德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隸道德。
表面上的內容是同情、仁慈、謙卑、平等。其實本質上,是弱者為了掩蓋自己對強者的恐懼、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隸道德去限制強者。
弱者對強者感到恐懼,因此奴隸道德強調仁慈 、謙卑。把強者和特立獨行的人看作是危險人物。要求社會限制他們的能力。所以尼采才說,豈今為止,用來使人變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尼采并不完全反對奴隸道德,他反對的是把奴隸道德強加在強者的身上,他認為這會限制人類的發展。
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小鬼”處境越卑微,能力越弱。
在現實生活中,讓我們活得好好的,突然一瞬間起殺人念頭的大都是這種小鬼。
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 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如果沒了上帝,人們也就不需要無條件的遵守基督教道德了。
在尼采看來,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人在這個社會里是少數,庸人總是大多數。原始的民主模式,總是要少數人聽多數人的話,這就等于讓少數的聰明人,屈服于庸常的大多數人。
超人是尼采對人類的一種理想,在尼采眼里,整個人類歷史里也很少有人能成為真正的超人。
在談論宗教的時候,有時我們會遇到這么一類人:他們一旦遇到你的說法和他們的“師父”不一樣,他們理解會驚慌失措,也不聽你的辯解,立刻大聲說你這是“魔道”,“是要下地獄的!”他們這些理直氣壯的怒氣和謙卑來自于哪里呢?是來自于對宗教真理的追求嗎?不是吧,更像是來自于對神佛懲罰的恐懼和對宗教獎賞的向往。
有些從不學習科學的人遇到了科學進步,他們不是感到欣喜,還是會膽戰心驚地提醒人家說:“科學家,你別搞了,你的敬畏先輩,敬畏傳統,敬畏神秘……
我們都知道天才高斯,他的一生獲得了無數榮譽,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學術地位都很高,然而他在數學上有一項重大的發現,卻因為害怕社會壓力一直沒有發表,直到他去世以后,人們才從他的書信和筆記中知道了這個發現。洛巴切夫斯基也發現了這一項發現,然而他沒有高斯“聰明”,當他很激動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結果卻換來了數學界的一片嘲笑。
那么,這一發現是什么呢?兩平行線可以相交,愛因斯坦就是在這一理論上提出來大名鼎鼎的相對論。根據尼采的理論,高斯也好,洛巴切夫斯基也罷,他們都是特立獨行的人,一定要受到限制的,所以他們的遭遇除了我們的同情外,什么都不是了,不是么?畢竟他們太強了。
3.我的答案
這本書開篇給出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結尾卻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如果要真的給出答案的話,那么,人生沒有意義。然而就是一本沒有答案的書,卻隱約給了我答案。
宏觀角度(人為什么活著?)
從基督教到蘇格拉底,從蘇格拉底到形而上學,從形而上學到波普爾,從波普爾到如今的科學。在那黑暗的宇宙間,在那無法撥動的時光輪軸上,出現了一個一個渺小的人兒,但卻因為他們獨特的智慧,點綴了一個璀璨的星空,不知不覺中描繪了一副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我們很幸運處在科學的時代,確實,科學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過去我們通過竹簡寫作閱讀,現在我們卻只需鍵盤和銀幕,科學給了我們很大的方便。
我想大概討論“人生的意義?”或“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不如討論“為什么人活著?”,前者的提問是一個關于信仰的問題,后者的提問則是一個和數學上著名的猜想一樣,需要去推理,需要去證明。這也正是這本書最后沒有給出具體答案的真正原因,因為每個哲學家對于人生的出發點不同,理論不同,用的推理證明方法也不同,最后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卻依然需要去摸索,去探討。
從宏觀的角度看,人為什么活著,是科學上一個有待解決的大問題。試想一下,地球上的人類、動物、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對于人類,自然不必說,從幼兒到衰老,相對于植物,他們也會從種子,發芽,到結果,最終凋零,似乎有這些行為的物體(我們暫且叫這個現象為生命)的東西,他們的背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個力量迫使著他們向前。我想,也許這個力量就像當年牛頓發現的那個萬有引力一樣,我們生命這個現象難道和蘋果落地這個現象不一樣嗎?為什么蘋果不能從樹上飛上天空,那為什么人類不能夠由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成小孩?是否有一種和地心引力類似的力在迫使著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使得這些東西必須從出生,慢慢長大,再到老,就如同蘋果必須從樹上掉在地上。我已經為這個力起好了名字——生命迫力(仿照牛頓的地心引力)。
如果我找到了這個“生命迫力”的根源,然后大筆一揮——生命迫力定律,然后發表一篇《對于探究生命歷程,在物理上的理論》,然后獲得一枚諾貝爾獎,從此繼牛頓、愛因斯坦之后又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哲學家誕生。然后就是人們爭相對我的這一理論展開實驗,確定生命必須從生到死的條件,以及在哪些條件下,生命不必從生到死,就像蘋果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不必落像地球……好吧!我又在YY了,那些生物學家、心理學家早就研究多年了,我怎么可能隨便一想,理論就出來了呢?也許上帝說:“世界需要光明,讓某某來吧!”,于是我就來了,但前提的是有上帝啊!
微觀角度(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從微觀的角度看,我們不妨拿科學這一工具,來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其實當我們普通人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多半是因為壓抑、憂愁感來臨的時候,少數情況是因為對這個問題本身感興趣。如果就感興趣的這部分來看的話,那就是我們上邊討論的宏觀問題,這個宏觀問題依然沒有答案,或者有很多答案,但這些所有的答案都沒有最終的定論。
上面已經說了人生的意義,就是一個關于信仰的問題。最近越發覺自己需要一個信仰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就像那些虔誠的信徒者對上帝的忠誠那樣,可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不信上帝,也不信神鬼,怎么辦?只有向先哲們尋找答案,然而每個人給的答案不盡相同,而且每個人都自以為找到了終極答案。其實,我想雖然他們的答案沒有統一,但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都已經形成了他們自己的信仰,他們不會人云亦云,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做事原則……而我也是想要找到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準罷了。
既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好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漸建立自己的標準(信仰)吧。那到這里,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人為什么活著?” 的原因了,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意義已經很小了。換句話來說,這個答案只是我們的一個很小的興趣罷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哥白尼發現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自己卻不能改變這一事實;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卻阻止不了蘋果的掉落;康德以為自己揭開了世界的真相,卻還是免不了生命的枯竭等等。我們人類的力量太渺小了,只能去揭示真相,卻不能去改變真相,然而在很多時候,人類連揭示真相的能力也沒有,正如牛頓說的那樣:
I seem to have only been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I have amused myself by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 pebble or a pretty shell, but the great ocean of the truth still lies before me unkonwn and unexplored.
既然這樣,那就讓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保持神秘性吧!《妖精的尾巴》中妖精真的有尾巴嗎?妖精到底有沒有尾巴呢?...…其實說到底連妖精是否存在都沒有人能確定,正因為如此,這才是永遠的未知...永遠的冒險,永遠的追求。
也許,最精彩的內容,并不是答案本身,而是通往答案的路途中,我們所遇到的人,所經歷的事,那些歡聲笑語的故事和悲天憫人的場景共同匯聚成了我們獨特的人生,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吧!
大概,在一本沒有答案的書中我找到了答案。聰明的你,你的答案呢?歡迎在評論區寫下只屬于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