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看財務報表就是在學語言
財報是一個立體的概念,絕不能只看一張表,就決定要投資哪一家公司。三張表之中,最重要的是現金流量表(如果你沒看現金流量表,就等于沒看財報)。因為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代表真正有該筆金額流入或流出公司,而資產負債表是當天余額的觀念,損益表則是推估的概念。
一般人普遍的盲點:財報只看損益表
財務報表是一種語言,難的是“中翻中”
賣菜阿婆怎么知道要賣些什么?她怎么知道要賣水果或賣漁產比較好賺?——這就是產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
每天收攤時,阿婆都會算算今天收了多少錢,順便跟昨天賣菜的狀況比較一下。——這就是銷貨收入(Revenue or Turnover)與銷貨分析
阿婆將今天的收入,減去早上的進貨成本,就知道她今天賺了多少錢?!@就是銷貨收入減去銷貨成本=銷貨毛利
阿婆怎么知道她和其他菜販之間的狀況,決定該賣水果或蔬菜比較好,還是要賣其他東西?——這就是產品組合分析(Product Portfolio analysis)、競爭者分析(Competitor analysis)
阿婆怎么知道每天要進多少貨?——這就是存貨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
阿婆怎么知道攤販的經營能力好不好?——這就是企業中的周轉率觀念,例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等。
阿婆該進一顆100元的蘋果來賣,還是進一顆10元的蘋果來賣?——這就叫客單件分析(Average Selling Price Analysis)或銷貨分析
阿婆賣菜時,怎么知道要和常年往來的批發商談月結付款,賣東西時則要盡量收現金?——這就是應收應付管理,營運資金管理(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阿婆年底會參考一整年的銷售狀況,以及競爭者是否有賺到錢,還有一些客人的反應等因素,來調整自己攤販明年的產品種類,決定是要繼續賣水果,還是轉賣牛肉或海鮮——這就是企業每月一次的經管會議,或是一年一度的啟動大會(kick-off meeting)
財報閱讀第一招:看懂全貌即可
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或 Profit & Loss):顧名思義,有損失、有收益。它告訴我們一段期間內,公司是出現損失或收益?想了解一段期間內,公司是虧錢還是賺錢,就要看這一張叫“損益表”的報表。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讓我們了解在特定的某一天,公司有多少現金、應收款、存貨、固定資產等資產?同時,又欠了廠商多少貨款、欠銀行多少貸款等負債項目?股東們又出資了多少錢?這些資訊集中在一起的報表,就叫做“資產負債表”。
現金流量表(Cashflow Statement):讓我們了解公司資金的來源有哪些,同時揭露公司資金最后被用到什么地方等資訊。換句話說,現金流量表就是一張能讓大家了解公司資金流入與流出動向的報表。
財務知識要學得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三張報表要擺在一起閱讀,以立體的觀念看待,才能掌握全貌與相對應的關系。
“中翻中”會計師的五種查核意見:
無保留意見(Unqualified Opinion)=毫無保留,心中坦蕩蕩
修正式無保留意見(Modified Unqualified Opinion):表示該公司在會計制度上有變更過,或者更換過會計師?;旧?,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可信度還不錯=修正式坦蕩蕩
保留意見(Qualified Opinion):表示會計師認為這家公司有些問題,但不好意思講=難言之隱
無法表示意見(Disclaimer Opinion):=我看不懂
否定意見(Adverse Opinion):完全不及格=唬x
換句話說,只要參考會計師的意見,就可以幫助我們省下很多的時間——只有獲得“無保留意見”與“修正式無保留意見”這兩種查核意見的財務報表,才值得我們花時間繼續研究下去。
法規上只要求上市公司一年出具一次,只有在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報”上,才會看到會計師的五種查核意見之一。
? ?Note:會計師的核查報告,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mops/web/t163sb03 查閱
Part 2 損益表:告訴您公司到底是賺還是虧
損益表的基本觀念很簡單,就是讓您看出一家公司在一段期間內是賺錢或虧錢(損失或收益)。從字面上解讀,損益表=損失或收益的一張報表,英文叫做 Income Statement 或 Profit & Loss
現在請您想想:您一個月能存多少錢?其中的邏輯是:薪水-費用支出=您能存下來的錢或透支的錢(損或益)。換句話說,損益表=收入-支出=賬面上賺的錢(損或益)。將個人理財觀Smart Copy到公司層級。
因為是一段期間的損益(損失或收益),所以損益表是流量(會動的)的觀念,而不是定量(當天余額)的觀念!換句話說:任何會計科目,凡是與賺錢或是虧錢有關的科目,把它全部放在損益表就對了!然后用個人的觀念(您一個月可以存多少錢),就可以推導出正確的公司版損益表(公司一段期間內到底賺或虧了多少錢)。
銷貨收入是公司損益表的第一個科目,它就像是我們的個人收入。在財務世界中,絕對金額沒有太多的意義,相對于分類的觀念更重要!絕對數值沒有太多意義,充其量代表規模大小而已!就像是收入10萬元好不好,要看您的支出狀況,也就是從相對值或比較值才能判定好壞,或者要進一步將收入做細分才有用。所以損益表有一個重要觀念:量大不一定最好,要先分類營收,才有辦法分辨好壞。因為,即使第一個科目(銷貨收入)數字漂亮,但尚未扣除成本與費用,還不知道這家公司是否有賺錢能力。
銷貨收入三大常用分類法:
依客戶區分,用80/20法則的觀念去看,分析哪些客戶的貢獻是80%。如果收入大部分都來自一個大客戶,這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壞消息,因為一旦大客戶轉單,就會產生蠻大的風險;做生意就是要長期穩定,所以有了大客戶也不能過于高興。
依產品線區分,哪些產品賺錢,哪些產品虧錢;哪個產品貢獻大,哪個貢獻少?這樣的簡單分析,能幫助公司將研發資源做較好的配置。
依區域區分,當然五大洲都包含最好。如果為公司創造營收的客戶或區域都很集中,經營的風險就會偏高。
企業經營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獲利模式,大起大落有點像是賭場賭博,最好盡量避免。
損益表的核心觀念是:長期穩定獲利能力!換句話說,我們要從損益表中看出公司是否有這種特性。看財報時,建議要連續五年左右的財報,才能看出長期發展,而且要去分析數字背后的意義,掌握整個脈絡,看看是否確實具有長期穩定的獲利模式,避免被一時的營收創新高給蒙蔽了。
損益表分析Tips
1. 銷貨收入大,不一定是最好。
2. 光看銷貨收入的絕對值沒有意義,要做分類。
3. 光看單一科目、單一報表沒有意義,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必須放在一起看。
4. 閱讀損益表的關鍵:判斷公司是否具有長期穩定獲利能力。
收入、成本和費用,哪一個重要?
收入-成本-費用=凈利
不管您怎樣省、摳門到極限,成本與費用也一定大于零吧!過度的成本控管,終究會傷害公司對外的品牌形象。過度的費用控管,會傷害公司內部的員工士氣。正確的成本與費用控管觀念:花更多的錢,提出更賺錢的方案。
例如,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經營超過了十年。不管景氣好壞,每個月應收大約是1億元,團隊成員這十年來試了很多方法,每個月還是只有1億元左右的營收。所以我決定:從這個月起,公司當月營收若超過1億元,該超額營收所產生的毛利,一半當月直接分給員工,一半留存公司。
請問,如果您是我的員工,會不會想拼一下,多分一點獎金?會吧!
這就是花更多的錢,提出更賺錢的方案。雖然給員工發出更多的獎金費用,但公司也相對獲得了超過1億元營收毛利的50%。
提高收入、降低成本與費用都重要,但比例要放對。40%放在成本費用的控管,其他資源放在創造價值,這才是長期經營穩定獲利的較佳方向。要創造那些價值呢?增加收入;增加新產品。
損益表中的最后一個數字叫凈利,它只代表在賬面上,這段期間公司獲利或損失了多少錢的觀念。即使一家公司損益表上顯示很賺錢,并不等于公司手上有很多錢。因為凈利不等于現金。而且實務上,多數公司都采用應計基礎,很少有公司采用現金基礎。因此,損益表上銷貨收入的金額,不是100%確定的,而是預估的概念。
Part 3 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這張報表,主要說明一家公司在經營事業時,擁有多少資產、積欠供應商與銀行多少負債,以及向股東拿了多少錢來經營事業。它的英文直譯為“平衡的報表”,也是一般熟知的“會計恒等式”觀念,中翻中叫做“左邊等于右邊”:資產(Asset)=負債(Debt)+股東權益(Equity),簡寫為 A=D+E。
有錢之后,兵分兩路。錢往左邊走,叫資產投資,專業術語叫投資策略、資產配置、資本支出……等;錢往右邊走,叫處理債務,專業術語叫融資策略、財務結構、財務杠桿……等。
資產負債表是存量、定量的觀念(當天余額),而不是像損益表是流量(一段時間)的觀念。
舉例來說,損益表的月報是指:某個月的第一天到當月的最后一天(如1/1~1/31),這段期間公司是賺錢還是虧錢,是一種流量的觀念。而資產負債表的月報是指:某個月最后一天(如1/31)的結存數字,代表公司在這一天有多少資產,有多少負債與股東權益,這是存量、定量、當天余額的觀念。
活用資產負債表:以長支長
許多實證研究發現,中小型企業破產的原因,除了找不到客戶之外,居然有高達40%是因為錯誤的財務觀念:以短支長,也就是用短期的地下錢莊借來的錢,去支付長期的機械設備廠房等投資。錢的來源是短期負債,但取得的是長期資產,這種錯誤的做法叫做“以短支長”或“短債長投”,最終一定會造成企業破產。
個人的財務處理,也同樣不能以短支長。
在生活中運用“以長支長”。首先記住,千萬別等缺錢才想借錢!所以在您狀況良好(晴天)時就要先向銀行借錢,以備不時之需。所以買房的時候,我們可以向銀行咨詢有沒有一種副約的房貸產品。這種房貸還掉的主約本金,會變出一個循環額度,讓您循環20年,外商銀行、臺新銀行、臺北富邦……等銀行都有,但名稱都不同。注意是20年循環,不是一年、三年、五年或七年。當主約的本金還多少,您的副約循環額度就會增加多少。副約額度沒有動用就不計利息,概念跟信用卡的額度一樣,但這次銀行一次給您20年期的額度,不像信用卡只有一年期限。副約的額度平常放著即可,不動用就不會被收取任何費用,可以把它想成是銀行給您的20年透支額度,隨借隨有。您動用10天,只要10天的利息錢;動用5個月,只需5個月的利息錢。最重要的是,循環利息只需3~4%。請特別記住,這筆循環額度(或稱虛擬現金)是備而不用,不要將它借出來投資或買奢侈品。這個以長支長的作法,用20年期透支額度應對未來長期不可知的生活動蕩,是要讓您保命用的,動用時要格外謹慎。
企業經營時,“比氣長”(=手上現金)非常重要,否則遇到金融風暴就陣亡了。手握現金,不論何時都能買到大部分您想要的資產;手握大量資產,卻不一定能即時換成足夠的現金,讓公司持續生存下去。手上最好要保留總資產25%的現金。
個人理財,假設您個人的總資產為100%
(1)生活賬戶,建議比例為10%
包括衣食住行等日?;顒铀璧幕旧钯M用;其中重點是要保留六個月的生活資金??梢苑旁陲L險最低的銀行定存或者貨幣基金中,保持高流動性,隨時可以方便取用。
(2)杠桿賬戶,建議比例20%
主要是指以小博大,例如保險的部分,所以是杠桿賬戶。先去買2000萬意外險,一年保費才3000多元,如果年紀不小,要加保醫療保險。20年期的虛擬現金,也是杠桿賬戶的一種
(3)理財賬戶,建議比例30%
這部分屬于投資的部分,由于投資有風險,可以依據風險承受度來規劃,分別操作股票、ETF、期貨、外匯或房地產等工具。要注意這個理財賬戶基本上要賺得起、也虧得下,最好不要超過總資產的50%。而且不要賺了錢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全部加碼,通常到最后都是血本無歸,全部歸零。
(4)退休賬戶或教育賬戶,建議比例40%
保留給自己退休或子女教育所用,因此每個月都要放錢在這個賬戶。最高指導原則兩個:一是保本,二還是保本,所以千萬不要投資高風險標的。將此賬戶的投資率目標,鎖定在打敗通膨即可。
經營能力如何判斷: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綜合運用
一家公司經營能力好不好,如何判斷?“經營能力”的中翻中,就是“翻桌率”;您的資產一年幫公司做了幾趟生意,就是經營能力。分析一家公司的經營能力,比較好的做法是采用“年報”上的資訊。
在實際運用時,建議大家要先看:
1.總資產周轉率(翻桌率):以便了解這家公司整體的經營能力狀況
2.存貨周轉率:代表這家公司商品或服務在市場的接受度或熱銷度
3.應收賬款周轉率:這家公司業務團隊的收款能力
應收款回收天數這個指標,在評估一家公司的股票值不值得投資時,是一定要看的指標。
如果一家公司心術不正,想在營收動手腳,就會產生以下三種現象:
1. 它的現金占總資產比率會越來越少,因為假交易是收不到錢的。
2. 它的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率會越來越大。
3. 它的應收賬款回收天數會越來越長。
這就是財務報表的特性:慢慢變好或慢慢變差,報表上的數字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間大幅變動。記住,財務報表的單一數字或是單一指標沒有太大意義,只看單一指標或數字,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這時候您可以加上前面學會的獲利能力分析與經營能力分析,進行更深入的綜合判斷。
“做生意的完整周期”來思考經營能力:公司采購部門買進材料交給工廠生產,做出來的產品存倉之后,交給銷售部門把產品賣出去,最后再從客戶手上收到貨款。
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現金周轉周期(缺錢的天數)
如果獲利能力與經營能力不可兼得的時候,要以經營能力為主。因為獲利能力很容易被外部的競爭者破壞,但是經營能力屬于公司內部的一種能力,強調的是這家公司如何有效運用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與總資產,進行最有效的配置與運用。所以當經營能力與獲利能力不可兼得的時候,要選經營能力。
每當景氣不佳的時,專業投資機構都會選擇加碼投資這類公司的理由:收現金的行業,做生意完整周期短,且不論景氣好壞都需要的民生需求產業。
Part 4 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是一張真假立判、生死存亡的報表。主要有三個部分,包括:
1. 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于損益表)
2. 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于資產負債表左邊的科目)
3. 融資(理財)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于資產負債表右邊的科目)
現金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條件。現金流量表是一張現金進進出出的報表,只要有任何現金流入公司,在現金流量表上就代表是正值;如果現金從公司流出到其他地方,在現金流量表上就會以負值表示。
一般情況下,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多為負值,因為公司為了永續經營,必須不斷持續的投資更多的機械設備廠房等資產,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收入。
七個重要觀念:
1. 損益表有賺錢(凈利為正數),不等于是您可以拿來花用的現金,因為損益表是預估的觀念。
2. 凈利是推估值,不能直接拿出來花用。
3. 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等同企業的生命線,這也是華倫·巴菲特這么重視自由現金流量(FCF)指標的理由。
4. 為什么很多人創業時,都想從事餐飲業或是服務業?因為這些行業具有“快收慢付”的特性!
5. 全球企業天天有人倒,為什么比較少聽到百貨公司倒閉?同樣是因為“快收慢付”!
6. 管理學經典《執行力》作者瑞姆·夏蘭(Ram Charan)在2002年接受《財星》雜志專訪時,寫到:“公司營運衰退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最后拖垮一切都是因為現金告罄?!敝钡?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大家才真正了解“現金為王”的意義:您沒有獲利可以照常營運很久,只要一天沒有現金,就無法生存!
7. 所以專業財務分析人員在評估一家企業的時候,最優先會看的數字,往往是“營運活動現金流量”——它代表這家公司將獲利轉換成現金的能力。
讀后感:非常通俗易懂的財務知識介紹書,收獲很多,中翻中的概念讓我一下子理解了很多基礎知識,書中“以長支長”的概念很值得在生活中運用,比如向銀行借錢買房的時候,如何給自己預留到20年的虛擬現金,以抵擋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