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章是老子很著名的一段思想,但是每個人的解釋千差地別。
“絕圣去智”,王晨陽解說為不要迷信和絕對相信圣人的智慧,不要死扣圣人的文字,要靈活應用,不要做書呆子。
我認為這章還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和上一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一樣,都是敘述一種辯證的邏輯關系。所持智慧和對圣人的崇拜,要有個度,不要迷信,這樣對一個人對一個社會都有好處。
聰明反被聰明誤,說得就是這種辯證關系。
這章的文眼就是最后一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說明人要保持質樸,欲望不要太強。人處于一種積極平和的狀態,才能做到心靈安定,不會時時處于憂慮的狀態。
河上公:
? ? 絕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倉頡作書,不如三皇結繩無文。棄智慧,反無為。農事修,公無私。絕仁之見恩惠,棄義之尚華言。德化淳也。絕巧者,詐偽亂真也。棄利者,塞貪路閉權門也。上化公正,下無邪私。謂上三事所棄絕也。以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當如下句。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樸者,當抱其質樸,以示下,故可法則。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知足也。絕學不真,不合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