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譯文

杜絕所謂的圣賢和智慧,人民可獲利百倍。

杜絕所謂的仁義,人民自然會回復到孝慈的天性。

杜絕機巧功利,自然沒有盜賊。

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其實都是巧飾,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讓人民的思想有所歸屬。

那就是回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私心雜念。

拋棄所謂的“圣賢仁義智慧”之學,就沒有憂患了。

解讀心得

1.本章中,老子闡述了“絕圣棄智”的觀點。因為圣賢仁義智慧,一旦利用不好,往往發展為機巧偽詐,對社會人心的危害更大,還不如沒有。這與老子所說的“智慧出,有大偽”觀點一致。老子認為,圣賢仁義智慧,不足以用來治國平天下。只有棄絕此所謂“絕學”,行自然無為之治,才能確保無患。

2.如何做到絕圣棄智?根本辦法就是讓人心有所歸。即凈化人心,使之返璞歸真,回歸純潔淳樸的本性,少私寡欲。這樣即可民心厚道,一派祥和。圣賢仁義智慧之“絕學”既沒有必要,也沒生存的土壤了。

3.老子絕圣棄智的觀點,是針對社會弊端而提出的。對于復雜而充滿競爭的社會現實,未免有些理想化。因我們難以做到無私無欲,所以倡導圣賢仁義禮智信等學說。但至少要做到減少名目繁多的政令,少些繁文縟節,凈化民心和社會風氣。否則,要求越多,規定越多,標準越多,問題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亂,聰明反被聰明誤。

4.老子少私寡欲的哲學思想也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在喧囂的人世中,一個人只有減少欲望和私心雜念,善于內觀反省,凈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園,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從而擁有輕松自在的人生。

5.真正的智慧,不是亂真的虛偽,不是鉆營利己的機巧心,而是把這種智慧放大,用于正途,不僅為自己,更為普通大眾。這是真正的大智慧。縱觀那些成就非凡的偉人,無不如此,他們不屑于利己的機巧伎倆,而保持真誠如赤子的本性,其目光和智慧的觸角更遠大,所以走得更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