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上一章節(jié),老子說明了失道,天良自性不圓滿了,才提倡后天的種種仁義道德,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本章是講述如何依道治國,從失道的一個狀態(tài),讓人們返璞歸真,合于自然,圓滿人之天良自性。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圣棄智,與《道德經(jīng)》第三章“不尚賢”是一個意思,不人為推崇圣、凡、智、愚,人們不為了追求名譽地位而起爭端,這對人們是有百倍好處的。
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
不強調(diào)仁、義這些人為附加的所謂仁義道德,仁義禮智信,人的天良自性所本有,人們順良心做事,自自然然,不加推崇,為仁不認為仁,為義不認為義,借用上一章節(jié)中的句子“百姓皆謂我自然”。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這句話與《道德經(jīng)》第三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是一個意思。利,貨利;巧,玩弄花樣;不推崇物質(zhì)至上,不人為推崇稀有物品的價值,讓人們不執(zhí)迷于追求物質(zhì),則人們也會不起盜賊之心了。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文:規(guī)章制度,文件
屬:歸屬
見素抱樸:素,本來,原來;樸,未被開發(fā)的原木,引申為本來之意。同“素”。
見素抱樸意思是認識到自己的天賦良知良能,并能一直守心不移。
私:私心雜念
絕學無憂:絕學,就是致知。“學到無學處,入道方入門”這是明理,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大學》講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就是先從人人明理,再到人人修身,再到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過程。明理是首要的,致知才能明理。
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三者光通過制定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是不夠的,所以要引導(dǎo)民眾有所歸屬,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天賦良知良能,并能一直守心不移。清心寡欲,致知明理,則天下無憂。
參考書目:
張玉林先生著《中華民族養(yǎng)生健身心要》
張玉林先生著《儒學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