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其人其文
? ?同大多數人一樣,我第一次接觸的汪曾祺的文章是《端午的鴨蛋》。我后來又學習了《故鄉人》,之后又略讀過一點《故鄉的元宵》,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家鄉鄉村的純美,作品中的地方使人覺得自然與人文融合得恰到好處;所以,汪曾祺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喜歡寫自己的故鄉;或者說,是喜歡以自己的故鄉為背景寫文章,比如《釣魚的醫生》中王淡人急公好義的事,實則是他父親的事??赡芤驗檫@些都是他最熟悉的人與事。這一點同他的老師沈從文很相像,習慣于寫鄉村生活,寫普通人、市井小民,寫作的切入點都是普通的事,牽連進來的人家大多只會有一兩戶,十分接地氣。
雖然是寫一些平凡的事,但汪曾祺的文字總是能吸引著你將平凡的小事細細的品讀下去。
“女人很少打魚的。打魚的有幾種?!薄懊骱3黾乙呀浰哪炅?。他是十三歲來的。這個地方的名字有點怪,叫庵趙莊?!薄斑@個醫生幾乎天天釣魚”......汪曾祺文章的開頭常常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有時若只讀標題與前幾句,總會覺得不十分恰當,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于是我就會繼續埋頭讀下去,想去看看究竟少了些什么,但往往讀完了之后就又覺得什么都沒少了,一切變得恰到好處。文章結構安排的十分用心,卻又不會像寫考場作文一樣形式上的首尾呼應、埋伏筆弄得十分生硬,讀起來尷尬不已。這就是汪曾祺先生被稱作大家的原因了吧。
又記得前幾天做摘抄《故鄉人》的時候,同學們面對著汪曾祺的一行行文字,十分茫然。文章中雖然有一些不認識的字,但多數是一些擬聲詞啊、 專有名詞啊之類的,沒有什么單獨值得摘錄在本上的詞語,最后的摘抄紙上出現的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和少得可憐的零星詞語。樸實無華的文字組合成的文章,且文章中的語句多數是短峭平淡的,幾乎沒有長句子的拖沓。這樣一來,文章就會有點散了。若平常說“這文章有點散”,應是一句批評的話語,指這文章沒有重點,如意識流一般讓讀者不明其意。但這點散放在汪曾祺的文章中反到增加了文章的意境,因為這“散”是散文化,形散神聚。
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文字平淡的緣故,汪曾祺的文章中的感情總是顯得十分克制。讀一遍文章,看不出作者心情的巨大起伏,就連文字中的花香也不會是撲鼻而來的那種,更像是清風拂面而過時帶來的點點幽香。但往往再返回去一字字地細品,又會發現深沉的情仿佛藏在了字里行間。比如那段父子的生活片斷,“咳嗽一聲,招我前去,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也正因為睡不著覺在園中徘徊。他讓我抽一根煙,我搬了一張藤椅子坐下,我們一直沒有說話。那一次,我感覺我跟父親靠得極近了?!?/p>
能把平凡的小事用樸素的語言寫得非凡,大概就是汪曾祺寫作的極高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