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識胡蘭成恐怕只是因為張愛玲的緣故,我亦是如此。
幾乎所有知曉他的人都不喜歡他,因為他曾是汪偽政府的一號筆桿子(為此他獲得了鐵桿漢奸的稱號),也因為他生生辜負了那樣一位絕世才女。
后世對他評價及低,可謂臭名昭著,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我卻鐘情于他。
是他的才氣首先俘虜了我。讀他的《今生今世》,第一句就讓我喜歡——“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他的文章不華麗,卻能深切入骨,文字上能做作到“拙”,意思上卻能做作到“透”,自非一般膚淺流麗者可比。他逃命于日本后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相識,成就了自己的文學體系。他的《禪是一枝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作。他晚年在臺灣教學,更是影響了一大批臺灣學者。另附他的一段文字供大家慢慢品味:“對人如對花,雖日日相見,亦竟是新相知,何花嬌欲語,你不禁想要叫她,但若當真叫了出來,又怕要驚動三世十方。”
他聰明,懂得真正的愛情不靠“顏值”取勝。張愛玲是才女,這不用多說,但說她是美女的不多。他愛的是她的才華、她的性情。他只看她的文字便敢愛上她,那時沒有網絡,無法人肉搜索,只是在雜志上看了她的一篇文章便一見鐘情,也不管對方美丑胖瘦家世如何,就那樣一路尋了她來。然而她長得太過高大,每每坐在他腿上令他覺得很不協調,但就是這不協調也是欣喜的,令他終身難忘的。在他心中,“她的人還比倚新妝的飛燕更美”。
他敬她,更懂她。她說“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可他卻說:“劉備到孫夫人房里竟然膽怯,張愛玲房里亦像有這樣的兵器”。他說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后人對她的解讀沒有比這一句更貼切的了。
他浪漫、解風情,敢大聲說出心頭之愛。他對世人坦言:“我只覺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于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每讀到此,我總忍不住熱淚盈眶,對于愛,他太坦率,坦率得令人感動。我們說銀河是淚水,他卻說:原來銀河輕淺卻是形容喜悅——他的浪漫也別樹一幟。怨不得他的一生會有那許多女子為他傾盡全部。
單憑他的才氣和聰穎,這世間也只有張愛玲這樣的人配得與他談情說愛,他們能吃透愛情的真諦,這是我無法企及的。當紅玫瑰終于不再是心口上那顆朱砂痣而變成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也不是床前明月光而變成沾在衣服上的一粒飯黏子,他們能輕輕放下。我們呢?也許是不舍曾經的美好,也許是不舍今天的不易,更有甚者是不舍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名利,于是艱辛地守著那抹蚊子血、那粒飯黏子,苦熬到老,也美其名曰“白頭偕老”。
我亦愛他對女子的認識,他在《禪是一枝花》里道:“女子關系天下計”,與我們孔圣賢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形成明顯對照,一目了然,不需多說,也不敢多說,一位是叛黨叛國的亡命徒,一位是仁者愛人心懷天下的精神領袖,多說不易。
他一生擁有過八位女子,對他來說,每位女子都是好的,他對她們始終真心相與。世人都說他薄幸,其實他是真性情。如金庸筆下的韋小寶,他老婆多,可他舍命愛她們每一個,這就夠了。總勝過如今的男人,只娶一個還不能好好相待,若娶得多了,他們該如何不珍惜了呢?
讀他的書,讀著讀著自己也不禁要像張愛玲般喚一聲:“蘭成”,仿佛已與他相識了一生一世。
他總把人情寫得那么深邃而又淺出,每讀到黯然處,我不禁掩卷長嘆,甚至無語凝噎。
讀他為發妻安葬時,我心里如他所說的那般平靜。開棺時,他的淚滴在她臉上,別人都說那時不該落淚,下世她做人時那淚滴要變作黑痣的,他卻覺得那樣很好,若來世相見了也好認。我掩卷深思,慢慢體會他平淡中的那份眷戀不舍。
當張愛玲必讓他在自己和小周之間選一人時,他沒有選,他明知道逃亡路上,他也許一生都不能再見到小周了,當時選張愛玲可以說是于他最有利的選擇,可他覺得那樣對小周不公對愛玲亦不公,在他心里是萬萬不可選擇的。他與愛玲是心靈上的相知,她點醒了他的聰明;他與小周是戰火中的相依,他與她攜手并看落在眼前的空彈炸毀了樹木房屋和親友,生死之間,他們曾相依為命。若換了我,我亦不能做出選擇。因此,他失去了愛玲,亦再沒見到小周。為此,我掩卷長嘆好幾日,幾乎不能讀下去了。
逃亡路上他改名換姓,步步驚心,因新名字里沒有“蘭”字了,無奈只能買一盆蘭花放在窗前日日觀看,提醒著別忘了自己是誰。我便生出許多憐惜之意,于是又掩卷而笑,真是我自作多情。
他處榮華時不驕狂,在落寞處不哀嘆自憐,他經歷了太多悲歡離合,看慣了太多生死多舛,人也變得飄然灑脫。他甚至說求知過度也是貪,讀到此,我亦掩卷反思,是不是最近愛書過頭了?埋頭之間也許已經錯過了許多現世的美好。
他的真性情,他對人情冷暖的自知和坦然,他對女人的敬重欣賞等等,都是我從未見識過的,我讀書不多,見世面也淺薄,所以見到這樣一位亂世中沒落的男人,且還偶然窺探到他的真心,我便禁不住要敬重起來,時間久了,那份敬重居然變成了親敬。
我愛他的處世不驚,愛他的看世事人情的眼光和心境,甚至愛他的命運不濟。我亦相信緣分,認識他是在不經意間,愛上他卻是在世人都不容他之時……
只嘆胡蘭成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聰明絕頂的人,卻沒有家國情懷,直至客死日本,令我扼腕嘆息。
亦或他有他的理由,只是我不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