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傳染效應》
作者是暢銷書《牛奶可樂經濟學》的羅伯特·弗蘭克。英文名為Under the Influence。提醒我們要重新審視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因為審視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比觀察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更能預測他未來的行為。此外,社會環境和行為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環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同時,環境本身也是行為的產物。
推薦指數:????? 關鍵詞:人與環境
?《小鎮做題家:出身、心態與象牙塔》
作者謝愛磊采用了一具體,就深刻;一困惑,就出門的態度,利用紀實方式寫出社會現象。當我們“拼盡所有,換得普通的劇本”的時候,這個困局是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造成?如果做題家們既不能告別過去,也不能擁抱現在。那么他們的成長空間在哪里?
推薦指數:????? 關鍵詞:困局
?《掌控習慣:如何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
作者是詹姆斯·克利爾。單看書名像是毒雞湯,但歸根結底我們還是需要養料存活下來,這碗雞湯我先干為快。
話說回來這本書的中文翻譯耽誤了它,直接“原子習慣”或“微習慣”不好嗎?或者借鑒日本出版的翻譯似乎也比這個書名好點。
言歸正傳,本書核心觀點是,只要你愿意堅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變化會隨著歲月的積累,復合成顯著的結果。我們都要面對挫折,但從長遠來看,我們的生活品質往往取決于我們保持的習慣的質量。
推薦指數:???? 關鍵詞: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