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語文課本里出現的詩詞,這年頭讀詩的人是漸漸少了,讀《詩經》則更是要絕跡。然而有些篇目,著實是咱們必讀的詩篇,不是為了文學,而是為了人生。
——比如,這首《氓》,簡直就是最好的愛情、婚姻的教材。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詩歌是標準的“詩經體”,四字句,善用比興。一般認為,此詩通過棄婦的自述,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遺棄,最后決然與丈夫一刀兩斷的經歷。表達了她悔恨的心情與決絕的態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會婦女在戀愛婚姻問題上倍受壓迫和摧殘的情況。
對于這一個婚姻悲劇成因的解讀,一般亦根據詩歌內容,認為是男子性情暴虐反復無常對女子始亂終棄;而透過三千多年時光從《詩經》中迎面走來的這個女子,除了是棄婦之外還是一個怨婦。
然而,我總覺得這樣的解讀不能令人滿意,心里邊有些怪怪總覺得哪里不對。后來突然想到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傷逝》——那個以男主人公為敘述者,以懺悔的方式向我們展開的愛情故事。我很清楚,那個涓生,說“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我敏銳地發現,涓生“并不能夠”寫下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因為他在以“手記”形式展開講述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在為自己辯解……
我終于找到了我的“心結”:這是一首完全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寫就的詩,詩中的男人處于失語狀態;這是一首以抒情為主的詩,敘事顯得過于簡單且未必客觀!
所以,單純根據詩歌簡單而帶著個人情緒的敘事部分,去理解這個婚姻悲劇,注定是不可靠的。更合適的方式,應該是從情感的角度,去理解詩里的面哪怕看起來是敘事的那些語言。
然后,我們才能夠去思考:愛情曾是那么真,婚姻卻是這般殘忍,難道一切,真的可以完全怪這個“氓”的反復無常嗎?這個男子,肯定也是熱烈地愛過的。至于后來為什么不愛了,為什么終至于對女主人公不理不睬乃至家暴了,這個原因亦是有待商榷的。比如:女子終日忙于操持家事,不關注他的感受?(女士們不要罵我,只是舉個例子而已。)
這里我不想直接說“休棄”,因為詩中只說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說算了吧,咱們不再有什么瓜葛。看起來更像是這個男子不愛她了,但并沒有休棄只是那樣晾著。反而是女子決絕,看清楚了感情早已全無,不如徹底離開了干凈。何況,產生詩經的那個時代,是個天真爛漫的時代,像無名的野花散發著遠古的芬芳。那時候圣人未出青牛還沒有西行,那時候個性還沒有受到種種的壓抑,那時候對女子的種種慘絕人寰的壓抑和迫害還不足以形成。
而詩中女主人公以親身經歷告誡青春女子的那句“士之耽兮,猶可說(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脫)也”,嚴格地說,亦不足以說明女子在婚戀這件事情上有著客觀的不平等。一則,女子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在傾訴自己的不幸,抒情成分的詩句自然是帶著極強的主觀色彩的。還在自傷的時候,以個人的經歷去總結普遍規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今天我們失戀了,被男孩子辜負了,也許會輕而易舉告誡身邊的女性朋友“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二則,男女在感情上表現出來的“不平等”,心理因素也許更會大于社會的約束。也許女子本來要表達的這個“解脫”就是說女孩子一旦墜入愛河,比起男人更加難以自拔呢?
但是,我絕不會因此覺得這個女子“不夠誠實”。相反,我真是敬佩極了這個從詩經中走來,從茫茫歷史的煙塵中走來的女子。她是這般天真浪漫、敢愛敢恨,她是這般溫婉動人、善良可親,她又是這般果斷勇敢、拿得起放得下。
是啊,詩中的敘事不一定可靠,但是情感卻很鮮明。女子經歷了婚變,她確實是指責那個當初那么愛她向她求婚的的男子的,指責他的善變和暴躁。但是,她并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沒有恨毒了那個男子,沒有因為婚變而要死要活,也沒有因為男子的辜負而想著尋求報復——只是,明確地表示,我們到此為止了。我本來是下定決心與你白頭偕老的,如今這境況,再一直走下去只會讓我多生怨恨。那好,我自此離開。你的一切都將與我無關,我的所有不堪過往我自己來埋單。從此蕭郎成路人呵。
當愛淡去,當面臨分手,其實才是最考驗人品、修為的時候。相愛的時候,人們都會努力地把好的東西留給對方,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在對方面前;而到了分手的時候,則會本能地表現出內心深處最多的殘忍。我們可以很好的看到一個人最丑陋的面目——我一向認為,真的要評價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去看他最美好的東西,而應該看他最生氣最無奈最瘋狂時候的表現。雖然,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這些。而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就看到了。“氓”在愛情不再了變得暴虐,而姑娘則表示離開而已。這里面,善惡已明,美丑立見,不再需要多余的語言,不再需要過多的指摘。
這就是詩經的“思無邪”,這就是后人評價的“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經歷重大的人生變故,情感宣泄之后,依舊能夠冷靜下來,去面對接下來早已滿目瘡痍的人生。
這也是最好的面對情感的擔當與態度:愛時,讓我們毫無保留地去癡愛;愛沒了,還是要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創傷。可以抱怨,而不能永遠抱怨;可以去恨,但不能懷抱仇恨之杯痛飲;可以自傷,卻不能沉溺于自怨自艾,只知久久地顧影自憐。
——明白,人心本來異變,愛情很難永恒;卻依然不至于畏首畏尾,不敢走入任何的情感。只是,我們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有擔當。
我們依舊,可以享受,愛情來時的轟轟烈烈,戀愛過程的甜蜜浪漫。我們能夠收拾,婚姻生活的平淡瑣碎,愛情淡去后的失落甚至慘淡。
漫漫人生途中,所有的感情路上,每一個決定,正確的錯誤的,自己負責而已。
我們都終究不得不明白——
有愛,就會有疼痛
當愛已然過去
就請把往事留在風中
讓我們好好把明天繼續
把各自的明天,好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