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祖先崇拜為信仰,以慈孝為凝聚力,以禮樂為潤滑劑,以期達到一個上下有序,和諧統一的天下。那么這個信仰誰來推行?凝聚力誰來提煉?潤滑劑誰來維護?這一切都將著落在一群叫君子的人頭上,一群有共同理想的精英人物。
推行孝道,崇尚祖先崇拜,教育推廣禮樂,這一切均由君子來完成。包括國家的管理,禮治的維護,也都由君子來完成。感覺除了全天下的頭頭——天子,替天行事的天之子是遺傳繼承的,其它所有的職位均可以,也均應該由君子擔任。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論語》公治長)
你看,從軍官到管家,甚至前臺迎賓,都可以由君子去擔任。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
這話要是放到后來,那可是要殺頭的!但是把使南面理解為擔任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這就對了。但如此理解的話,放周朝卻又是要殺頭了。周朝地方長官是分封繼承的,不是任命的。
君子,君之臣子。君是天下之主,天之子。君之臣子,為天子管理人民,治理國家的就是君子。
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不是指思想品德不好的人,小人應該是專指以爭利為執政理念的人。所謂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但是爭利也要有秩序的,爭利治國的秩序如何來維護?靠刑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論語》為政)
感覺一個是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爭利),而孔老夫子前面已說過了,以和為第一要務。
孔老夫子的精英治國是君子治國。其實小人治國亦是精英治國,一群有爭利逐地強國之能的精英人物。但孔老夫子的精英理念卻是更注重精英的品德操守。
君子首先要擇仁向仁,要講忠義信,要淡泊名利欲望,要講恕,凡此等等。我們可以學習參看一下《論語》的里仁篇。而對于君子的行政才能,孔老夫子只強調了因才錄用。這可能與孔老夫子以德治國的執政理念相關聯。
集權制與封建制之辯:
雖然孔老夫子以夢見周公為樂,極力推薦周朝的禮樂,但并不代表孔老夫子想復辟到周朝。
周朝的最顯標志是封建制,以分封宗法兩制為根本體制。孔老夫子雖然以復禮為已任,但他并不想恢復封建體制。個人感覺孔老夫子更傾向于集權制,一種上仁下忠的溫和的集權制。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13節)
家族(灶)與地方(奧)都不是最重要的,天才是最重要的,不能違背。我們所有人可以不對家族負責,可以不聽地方長官,卻必須聽從天子。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第1節)
使是出使擔任的意思,這個使在《論語》公冶長篇中也有類似的用法。使字肯定與分封繼承無關。
南面,自然是一地之主。一城也好,一國也好,但不會是天下。天下之主不會用使字。
所以“使南面”的說法,是完全背離周朝之根本——分封宗法兩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