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讀完幾本“以信為書”的書籍,真的非常喜歡這種書籍,如近期看的《解憂雜貨店》《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查令十字街84號》……
雖然每本書的性質不同,講述的故事與語言風格相差萬里,但是它們都是用寫信的手法敘述故事。因此我想推薦這些書籍,讓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這些書籍的趣味,了解人物的鮮明性格與其散發的光彩,讓我們在書中感受到這種溫情與快樂。
一般信件是簡短的,讀起來也是容易理解的,沒有生澀難懂的意味,可能信本就是一個比較口語化、語言平樸自然的載體吧;而且信件集結成書本身是一件特別的事情,特殊的形式,容易引起好奇,有引人入勝之感。
同時,對于“以信為書”的喜愛更是來自一種情懷。用筆寫信抒意逐漸消亡,因為這種方式再也回不來,我們就會去懷念,甚至覺得它珍貴。
因而在書中讀信提供一種欣賞的機會,我們就能夠去回味這份美好。由此以信貫穿全文,闡述故事與意義,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1
《解憂雜貨店》中的解憂信貫穿時空,忽視繁瑣的時間順序。由信件串聯起每個有關聯的人物故事,每份丟到牛奶箱、等待浪矢爺爺回信的實物不僅只是一封信件,而且是一種擔憂與矛盾。
這些信件的主人公內心飽受選擇的煎熬,他們把浪矢雜貨店當作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其實他們也不敢完全確定是否會收到有益答案,只是秉承著試一試的心態,希望有人能解惑,免除內心的矛盾。
我聽過一句話:在猶豫要不要放棄時,就不要放棄,因為你要是真的不想再堅持就不會猶豫,猶豫就是舍不得。其實這些主人公們就是存在著這份常人都會有的矛盾心理,他們早已有答案,只是想要有人肯定他們心中的答案罷了。
而對于回信者——雜貨店的主人浪矢爺爺,認真對待每份來信,對待孩子的嬉笑來信都是尊重認真的,對待陌生人的憂愁來信都是信任并真心回信。
從這些信中,讀著他們的瑣碎故事,我能感受到這種平凡的溫暖,縱使時光變遷,這份陌生的羈絆與慰藉是不變的。
2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前已經寫過,那時是看完電影,喜歡書信化為的獨白,故事帶有淡淡的憂傷,讓人慢慢轉入更為寂靜的狀態,雖然故事極短,但是文字有種靜謐的力量。同時書信的語言真的很美很美,讀起來很舒服。
3
對《查令十字街84號》的喜愛來自電影,終于如愿讀了原著,這是美國的貧窮劇作家海蓮·漢芙與英國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經理弗蘭克·德爾的來信集。
海蓮愛書,看見廣告遂給英國的這家陌生書店寫信索書,一來二去,她與書店的工作人員成了親密的朋友。海蓮的來信洋洋灑灑,性格直爽自由,熱情大方,每逢節日寄給書店人員食物,而書店人員對她也是極為真誠友善的,弗蘭克盡心盡力為海蓮找她所需的絕版書。
多次被邀去英國,卻因資金短缺,直到弗蘭克去世還未見上一面。他們的書信來往貫穿二十年,更隔海洋,這些書信是他們平靜流淌著的生活的獨白,是他們相互了解的來源。
他們的情義經過時間的打磨,顯得更為動人,這些平常的書信也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價值千金的情感載體。
4
木心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種慢、這種樸素、這種精致使我們的生活另有一番意味。
也許即將逝去的東西才值得懷戀,所以我們懷戀這種寫信的生活,在我們這一代是無法觸碰信件的,更準確地說我們接觸信件的機會太少,很少嗅到這種油墨香,所以在書中我們可以好好感受一番信件的魅力,字詞的真實與懇切,回想那個時代的書信生活,那種緩慢流淌的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