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人生失意無南北
經過歷朝歷代文人騷客一廂情愿的意淫,歷史給我們的昭君,有時是一個深明大義,高遠淡泊的女子,有時是一個心比天高,多年求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怨懟女子,有時又是一個自持貌美,不屑于賄賂畫師的清高女子。到底是深明大義還是積悲怨憤而遠走呢?
如果讓我來意淫,昭君只是一個深知自己貌美的資本,不甘心讓自己的如花容顏凋零宮中,希冀此生不要白白辜負自己得天所厚的資本的普通女子。當她進宮多年,因機遇不眷顧,連皇帝一面都見不到,只能在深宮中日復一日寂寥度余生;當她發現此生做漢宮寵妃,躍上枝頭做鳳凰無望,在內心怨懟絕望之際,和親一事來得恰如其時,她落寞蕭條的心氣開始復活,她心里的殷殷期盼又開始抬頭。 即使只是退而求其次,但較之有可能老死宮中,無名郁寂而終,做匈奴的閼氏也不算辱沒了天生的好資本,誰都明白,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凡自持貌美的女子,難免是會對自己的人生生出諸多殷殷不息的期待的,能入眼的男人畢竟太少,寧為英雄妾,不做凡人妻的心氣可比肩日月。一個小小的封建舊式女子,哪來的什么民族大義的大格局,無非是文人自顧自的夢囈罷了。美貌是一個女人最容易折現的資本,持靚何止生驕,持靚還會生出對命運的許多期待,命運不濟時自然生出怨懟,這都是免不了的。正因為生得美,所以多年不得見御,才會“積悲怨”。一個沒有任何資本的無鹽,即使多年不得見御,也是不會積悲怨的,無鹽心中自是明白:即使帝王見了,扭轉命運的可能性極小,因為沒有期待,就沒有期待落空時的失意和怨懟。
史書明確記載,臨別的送行儀式上,漢元帝第一次見到了昭君真人,昭君豐容靚飾,光照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不敢失信于匈奴,只得認慫作罷。
不知昭君看到漢元帝追悔莫及蠢蠢欲動又極力按捺隱忍的樣子,是否會有積怨之氣抒發的快感?一半賭氣,一半怨氣,還有些許的快感和暗喜。
叫你沒有慧眼!叫你不發現我!叫你重用勢利小人!叫你后悔一輩子!
我腹黑了。哈哈哈哈哈。。。。。。
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最喜歡王安石的這句“人生失意無南北”了。昭君和漢元帝自然是恨毛延壽誤事了。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誤了名花一生,也誤了君王歡愉一陣。可從千秋萬世的高度來看,如果沒有毛延壽的貪財不仁,漢宮不過多了一位普通的寵妃罷了,歷史上便沒有了這樣一位名垂千古的美人和這一段美麗的故事,更引不出后世生生不息的千番意淫,萬篇念想了。
西施 ---一代傾城逐浪花
拋開冠冕堂皇的家國大義不說,夫差雖是亡國之君,但他對西施多年的真心付出和寵愛,實在是讓每一個正常女人都很難抗拒。我最佩服西施的一點是:夫差身為一國之君,數十年如一日地愛惜她,傾國寵之,她居然能夠不為所動,還能立場堅定地將策反吳國進行到底,我不知是該說:足見其心志不凡,還是足見其鐵石心腸。這樣的女人,的確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事,不轉世投胎做抗日地下黨員真是可惜了。不得不佩服勾踐和范蠡眼光的精準和毒辣,要是換做別的女人,早已將家仇國恨拋至九天云外,一頭沉淪在夫差無邊無際的寵愛中。女人一旦陷入情深義重的感動里,就徹底淪為無腦的情感動物。不過女人和女人還是不一樣的,《色戒》里的王佳芝,到了最后關頭,感念于易先生對自己的一點點好,因動情而立場動搖,臨陣倒戈,更像一個真實正常的女人。
蘇青說得最實在,西施若不是因為夫差的寵愛,即使再傾國傾城,也不過是鄉野村間一個浣紗女而已,寂寂老死山野,怎配得到歷代文人騷客的憑吊和詠懷?這話初聽不堪,細思極真,其實真是不能更加在理了。
西施的內心應該超級強大,情感的神經一定很彪悍,她一定沒有當代女文青慣有的精神潔癖,玻璃心,敏感神經和情感糾結,動不動就心結難解,一點齟齬就耿耿于懷,長久無法釋懷,春風秋月,細雨落花都可以觸發情腸,引得長夜自嗟,臨風灑淚,郁郁寡歡。一個女人,只有內心強悍至此,神經粗糙至此,鈍感力發達至此,才能自動屏蔽+過濾一個天下至尊的Big Boss數十年的真心和付出,也才能夠自解心結,消化不堪的過往,擯棄前嫌,和范蠡泛舟太湖,共度余生。作為一名精神潔癖重度患者,我內心深處一直好奇到抓狂,當西施功成身退,與范蠡泛舟太湖,此情此景,她會是怎樣的心境和情懷?她心中可會反復對比范蠡與夫差待她的差異?心中難道就沒有半點意難平?她就不曾半點感懷夫差多年待她的一片深情?親手參與毀掉這個世上最愛她的人,余生漫長,她又該如何自處? 范蠡可以為了家國大業將她奉于他人枕塌,夫差卻愛她重于江山,一個傾其所有只為博千金一笑,另一個卻以她為籌碼,換來資本與盛名。夜半無人時,她可會追憶和感懷夫差多年待她的情深意重?她可會對范蠡的涼薄寡情如鯁在喉,耿耿于懷?這個女人的心,可真寬。
誰知道呢?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歷史早已流過,憑吊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