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神農氏的時候,引用了戰國時代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說道:炎帝有火德,而黃帝有土德,根據五行相生(火生土)的觀念,所以炎帝為天子的時代和平過渡到了以黃帝為天子的時代。
我們經常講的“炎黃”,黃帝也與炎帝一樣,并非一人一代人,而是黃帝部族的每一代首領,均稱為黃帝。《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即是說黃帝(第一代黃帝)是少典的兒子,而少典是有熊國(一個部族)的國君,因此黃帝又稱“有熊氏”,又因黃帝生于姬水,所以黃帝的姓為姬,是姬姓的得姓始祖,又因黃帝居于軒轅之丘,所以又號軒轅氏,也正是因為這個“軒轅之丘(軒轅小土包?)”,所以有了土德,故號黃帝。
關于黃帝的神話,最出名的莫過于“黃帝大戰蚩尤”了,無論是黃帝及黃帝集團,還是蚩尤及蚩尤集團,都被寫成了各種神人......而事實上,在炎帝統治的后期,天下相互征伐,黃帝部族的勢力不斷壯大,幾乎代替了炎帝成為了黃河中上游流域和渭河流域的一個大的統一集團了,在黃帝集團的東邊,即渤海沖擊平原的周圍,有一群夾帶長弓的漁獵部族,被稱為東夷(”夷“最初并沒有貶義的意思,也不是后來所說“蠻夷”的貶義意思,“夷”字根據其象形字形,其實就是一個大弓,說明了這個部族善于射弓箭),這個部族的戰斗力不可小覷;根據漢代山東地區的傳說中,說蚩尤是這個時期這個地區的“兵主”——也就是戰神(當然,也有說蚩尤是九黎族),而此時的黃帝部族,它的特征則是“以師兵為營衛”,顯然是一個戰斗的部族;當兩個戰斗的部族遇上,當兩位雄才大略(盡管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蚩尤一直是一個負面的人物)的戰神遇上,一場戰斗難以避免,終于,在涿鹿之戰中,黃帝打敗了并且收服了這個活動在渤海沖擊平原周圍的部族,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因為一個所謂五帝的世代,正在緩緩鋪開,黃帝部族的首領黃帝也成了華夏的共主。
當黃帝成為了華夏的共主之后,天下咸有征伐了,在這么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黃帝于是開始了以“文明為中心(包括經濟建設)”進行建設。這些文明的建設大抵有如下幾個方面:數學、陣法(軍事)、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鼎、水井等。
其中的“衣服”,大家應該會熟悉的一個成語“養蠶制衣”,說的是黃帝的元妃(正妻)嫘祖開始教授大家去養蠶,然后用蠶吐的絲來做衣服,故而中國的絲綢或者說絲織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其中的“文字”,也有一個大家熟悉的成語“倉頡造字”,說的事黃帝的臣下倉頡以六書(六種造字的方法)造出了最初的中國的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倉頡也被稱為了“造字圣人”,還有醫藥,有了著名的《黃帝內經》等等。
還有一個“鑄鼎”很有趣,也是跟黃帝(最后一代的黃帝)去世神話有關,當然,跟這個故事有關的也同樣有一個成語“龍去鼎湖”,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部族采首陽山的銅,在荊山這個地方,鑄造出了“鼎”(也就是發明了鼎),當鼎從荊山下的湖里鑄造出來時,天帝派黃龍去接黃帝上天,并告之他他在人間的任務完成了,而事實上,鼎的發明,對原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前面倉頡造出了字作為了鋪墊,現在有了鼎,可以將字刻在鼎上,當時的先民們也相信刻在鼎上的字可以不朽,于是先民們紛紛將一些重要的功績,一些重要的事件都記錄在了鼎上,而鼎上的文字也被稱為“金文”或者“銘文”,例如后世的大禹就鑄了“九鼎”將天下九州的情況以及進貢的糧食都記錄在了這九個鼎上,故而發明鼎的意義可見一斑。
正因為黃帝統一了華夏,正因為黃帝大進度的發展了文明,所以黃帝作為我們的偉大人文先祖,應當被銘記,此處插一句諺語:“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黃帝”,黃帝的誕辰是農歷三月三。華夏共主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