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4月27日晚上,昆山人民路一幢四層居民樓發生坍塌,覆蓋前面門面商鋪,幸無人員傷亡。發生坍塌的原因官方解釋是危房。一幢房子才幾十年光景就會變成危房,現今說來也只能“呵呵”了。憶起我小時上幼兒園時,廁所才是一間不折不夠的危房,男生的蹲坑和女生的坐坑之間隔了一堵墻,墻是用磚頭和泥巴砌成的。年少無知的我們有天突然發現,由于年久泥土干結掉脫,墻上部分的磚頭稍微用力拉一下,磚頭便從墻上抽下來了,男生與女生之間那堵墻上便會多個洞,那時才六七歲,尚不知偷窺的樂趣,那時干的最多的就是小便時,把那塊隔墻上的磚頭抽一塊下來,站在這邊透過洞把尿撒到對面去,撒完后再把磚頭塞回去。最開心的是那邊有女生在上廁所,你這邊偷偷的抽開磚頭,往對面撒泡尿,往往能把對方嚇了夠嗆。有一次女老師在對面如廁,我們也這么干了---熱滾滾的童子尿澆在女老師光屁股上……老師發現這個秘密后,沒有處罰我們,反而把那座廁所封了,在這個廁所改造完前,我們都是到附近住戶家借用茅廁。從這一點上講,昆山部分當政主事者的水準比不上我幼時幼兒園的老師。
? ? ? ? 時間慢慢的過著,我幼兒園畢業了,升入了小學。一天上小學的路上,撿到一盒洋火(火柴舊稱),平時沒接觸過,但看到大人使用---把洋火有黑頭的部分在盒子側面磨砂面一擦,洋火黑頭便會爆發出耀眼的火花,點燃洋火棍,燃燒的洋火棍可以點燃香煙、可以點燃灶火……我試著擦了幾根洋火,都成功了。成功的喜悅充塞著我的胸膛,我狂奔到學校迫不及待的把我的喜悅和小伙伴分享,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小伙伴對我能使用洋火表示懷疑,那個技能是大人才會的,我們這群小屁孩沒大人教怎么會?我急了,遂和他們約定,放學后找個地方證明給他們看。
? ? ? ? 放學后我們一群小伙伴擁簇著我來到生產隊草垛場,草垛場上堆滿了草垛,我們經常在這里玩捉迷藏,我在大家的注視下取出了洋火,拿出一根一劃,失敗了---沒著。我有些不淡定了,很快總結經驗,是站在風口的原因,遂站在草垛背面背風的地方,連續劃了幾次,都成功了!這時小伙伴中有人說,你能像大人一樣把草(秸稈)點燃嗎?我覺得這種挑戰應該不在話下,說你們拿些草(秸稈)來,我來點試試。小伙伴們齊心協力搞了一大堆草,我點燃一支洋火湊近秸稈,秸稈開始冒煙了,一陣風吹過,那堆秸稈的火勢竄了起來,火勢隨著風爬上了附件的一個草垛,火勢在瘋狂的蔓延,我和小伙伴們慌了,一哄而散。
? ? ? ? 我溜回家中,心里很忐忑,出門偷瞥西北角的天空被燒的通紅。晚上,父親問我,那火是你放的?我低頭無語沒有否認。只是很詫異父親的未卜先知。事后我才知道全生產隊的大人都去救火時,剛一哄而散的小伙伴們又去看熱鬧了,大人問小伙伴們,看見是誰在這里放火的嗎?剛剛還在一起玩火的小伙伴們便把我給撂了。那次火災印象中燒了四個大草垛,賠了一百多塊錢人家,那時八十年代父親工資才幾十塊錢。
? ? ? ? 翻看我幼年的惡劣事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之初、性本惡”。作惡是自發的,不需要學習練習。做惡后不以為惡,反而能從中得到樂趣,這是很可怕的。如果惡不能得到糾正,惡會從小惡變成大惡,最后形成窮兇極惡。做壞事容易,做好事難,在向善的路上,我們充滿著存疑及不屑。 ? ? ?
? ? ? ? 1963年,一位叫瑪麗.班尼的小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么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夸獎,而那個什么都不干,只知搗蛋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她想問問無所不知的席勒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么她在家和學校??吹揭恍┫袼@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小瑪麗對向善的路上充滿了存疑。
? ? ? ? 席勒先生的回復名揚世界---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一位中國人讀到了這份回信,讀后在網頁留言說:中國民間有一句古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蔽覀冊泴喝诉t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于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 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 ? ? ? 白駒過隙,回首這么多年的成長歷程,何嘗不是一路去“惡”的過程。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感謝生命中曾經和我擦肩而過的你們(我的家人、師長、朋友),如今我已經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善事雖然很少干,但惡事那是堅決不干。
? ? ?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路漫漫其修遠兮,求索之心不可無啊。
? ? ? ? ?昨天回家妻子跟我講,大頭學校午餐每人發了一小盒酸奶,他沒舍得喝,帶回來孝敬給她喝了。妻子很感動。我是很存疑他的動機---現在的教育能這么成功?今天早上,聽見她們娘倆在談論昨天酸奶的事,大頭的意思是,媽媽酸奶你也喝了,沖著我這份孝心,您是不是也該意思意思,打賞一點銀子給我!果不其然,善的背后是有目的的,“惡”隱藏的很深。
? ? ? 2017年5月13日草擬于張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