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文的話:豆瓣影評比我寫得好的太多,但是相比大多數好評我建議你也偶爾看看差評,明白這個電影的不足和缺憾之處,別被喧嘩迷了眼睛。至于我,寫作的初衷僅為了闡述對于《妖貓傳》的思考,并以我單薄的日本文學功底解讀下里面的某些要點。因此我注定要說些可能不太好聽的話,如果有人一定要理解為惡意攻擊的話也無所謂。
人的情感有時太過極端,我說出不足之處并不代表我討厭它,實際上作為普通觀眾之一的我應該是感動流淚并且心滿意足的一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自己喜歡《妖貓傳》。然而無論初始的腎上腺素多么激增,冷靜下來后就要靜心思考。絕對化的吹捧和批評即是找茬的觀點橫行在豆瓣上令人反感。我看到了毫無論據唯有人身攻擊的“正當批評”和“努力了就很棒棒”的流氓邏輯以及捧著“文人風骨”糾纏不休的史前化石們。
諸位,我一點也不討厭《妖貓傳》,但我討厭傻逼。
好電影不會容不得批評。
·
寫電影之前先要說說日本奇幻小說作家夢枕貘,本片《妖貓傳》改編自他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如果你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日式推理文學的色彩和佛學哲學人生觀思辨的影子在里面,那么說明你感知很敏銳,日本作家最擅長這種套路。比如那位以妖怪推理文學著名的京極夏彥先生,你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這類題材甚至整個日本文學所共性的地方。
事實上電影里鬼魅霍亂的大唐常常讓我想起同樣百鬼橫行的日本京都,兩者都具備一種繁華妖異的美。而白居易和空海的破案小組也肖似于夢枕貘《陰陽師》里(不是游戲)安倍睛明與源博雅二人組的模式,某地發生了怪事,二人前去查探發現此事并不簡單,由此順藤摸瓜牽連出人與妖之間種種的糾葛。
《沙門空海》在小說結構上更宏大,人物與線索多而繁雜,但敘事上仍有路見怪事相助探索的痕跡在里面,用句話概括就是看了一場大唐版陰陽師。順便提下,在不涉及個別類型的嚴肅文學前提下,日本這類小說頗像看漫畫或者舞臺劇,對話極多,心理活動和背景來歷傳聞洋洋灑灑就是幾大篇,對哲學和道理有著謎一般的執念。可能這個民族特點就是如此。同時與歐美文學的直騷不同,日本文學火熱加悶騷,我個人是很喜歡的。
小說和電影進展到最后終究回到了所有志怪小說永恒的主題,借妖患之禍寫人心之變,或丑陋或純真,或擊節贊賞或撫胸長嘆,這些奇幻爛漫的想象是東方文學里永恒的美。其中里面貫穿全片的幻術,普通觀眾最好對夢枕貘的文學作品稍有些了解,這樣電影很多地方就不會讓人覺得,恩,那么扯淡了。
陰陽師里圍繞咒的描寫有這么一段:
安倍睛明遞給源博雅一塊紅色的石頭,告訴他這塊石頭實際上是被燒紅的,于是博雅就感覺燙手了。
⑦“原來是這樣。只要事先讓你相信是燙的,那么即使對并不燙的東西,你也會感覺到燙。”
“對。”
“就是說,關鍵是人心的問題嘍?”
“完全正確。”安倍睛明再次點頭答道
幻術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咒,幻是效果,術是依托,通過欺騙你的眼睛,蒙蔽你的感知來玩弄人心。電影里曾出現過多次場景變幻,繁華的宅邸變成陰森衰敗的鬼屋,怪石嶙峋的洞窟出現了極樂之宴的場景,瓜不是瓜卻又是瓜,都說最好的謊言是夾雜著真相的謊言,《妖貓傳》這種真真假假假亦真讓我想起了紅樓夢里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那段,不得不說我挺佩服導演的巧思。另外附身對象是貓咪這種選擇相當加好感,要知道論起陰晴不定來實在沒有比貓更適合與同樣不定性的幻術相配,總算不是狐貍精了。
關于真假的論述我就不多說了,豆瓣里有一篇解讀得足夠精彩了,我等下會把名字放上去,有興趣自己找找。
接下來我們談談這部電影的不足之處,以一個普通非專業的觀眾角度來說,雖然服化道讓我想抱住屏幕不放手。但是這個故事敘事,尤其后半段真的太他媽水了,說什么意識流或者我不懂美我都認,但老子就是覺得不好看。我們先看看這個小說的定位,以唐朝為背景的日式奇幻推理小說,在談電影,“一個被歷史紛亂掩蓋的真相”,主打的也是推理懸疑的類型。我好歹讀過了幾十部中外推理小說,好的推理作品是線索之間互相勾連,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事實的層層推進和疑團不時跳出來調戲讀者,我們可以慢慢等待真相浮出水面那一刻的快意。我喜歡把這種狀態稱為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角力,對于那些將我玩弄于股掌之中,用一塊香甜誘餌牽著我鼻子走的作者,我永遠抱有深深的敬意,這點電影亦然。
《妖貓傳》最大的缺點是根本沒有層層推進的過程,人物行動和故事背景結合松散,我只看到人物發現了一個線索,于是我們進入下一個場景。尤其從極樂之宴結束開始,變成了兩個人拿著一本書,找到一個事件發生地點,對話,然后開始記憶閃回,接著在到一個地點,對話,記憶閃回。真相就這樣解開了,人物完全淪為推進劇情的背景板,空海和白居易不再扎根于背景,與大唐互為血肉而是彼此游離,這毛病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了,每見一次糟心一次。就算強行用文藝片解釋這種手法也稱不上好看,至于推理,說句不好聽的別埋汰推理了。
所以盡管我承認《妖貓傳》這部電影精神內核豐富,濃墨重彩漂亮是真漂亮,但紙張質量差被墨水洇爛了也白扯。至于我火氣為什么這么大,是因為我一看見《妖貓傳》就想起《唐人街探案》,一提到這貨就來氣,兩人現在的情景忒像了。你大爺的不好還不讓說了,說不好就是俗,沒有內涵,你不懂你不懂,我懂你個大西瓜。跟他辯論又一副抬下巴的樣子,樂意看就樂意看,我還喜歡爆米花電影、血腥恐怖片和情色片呢!但你別跟我扯中國電影的未來和什么就知道跪舔外國電影,藝術無國界藝術家有國界這話我更想踹他們臉上。還沒大清呢半截身子就埋土里了,說真的,每次掃評論我都覺得藝術素養和邏輯思維這玩意需要安排在小學義務教育里。
對于《妖貓傳》別人說句“這片真好看”我都覺得可愛,因為我也認為好看,甚至后面也有感動流淚的地方,但不代表我不清楚電影的缺點。我真正惡心的是譬如“除了不斷踐踏文人的自尊和抱負,你們還能做什么?”這種世界皆你媽的自信和受害者心理我對此深深佩服,從天而降一頂大帽子真是飛來橫禍。8分以上的電影都有人提出意見,到了這片就跟踩貓尾巴似得。
寫道這我想了想,根據上面的話踩我還挺容易的,比如你說別人的如何如何自己不也在diss別人,半斤八兩。在這點上我決定學習白居易的精神,我是個冷酷無情,偏激傲慢的無恥混蛋,我特別不穩重,特別極端,至于有人不開心就不開心去吧。都說大唐盛世,少年意氣,小小年紀就要肆意縱情,哪怕回想后覺得自己是個傻逼。
好的,說起少年意氣我們要談談片中的白龍了。大多數影評認為白龍是少年意氣的代表,他對楊貴妃的付出和犧牲從某點來說還原了大唐的本質,浪漫、愛和俠義精神。
正如余光中那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白龍和李白身上都有一顆純粹的稚子之心,李白忠于文學忠于自己,白龍則忠于楊貴妃,那句白鶴少年電影念白中讀起來雖然尬,也不失為一句好評價。至于白龍和楊貴妃之間到底是男女之情還是因為相似經歷知己相交,電影表現得很簡短,以至于后面以身解毒的劇情讓很多觀眾認為有點狗血。對此有一句極為犀利的評價,叫“人人都愛楊貴妃”,這多少讓我認為可惜,如果電影能夠細致解讀,那么白龍本應是更出彩的角色。
其次,歷史方面的漏洞也成為了一些觀者批評的地方,比如皇帝駕崩沒有舉國致哀,人物毫無尊卑之分。對此我們可以從原著上找找原因,《沙門空海》是日本作家夢枕貘寫就的大唐背景架空魔幻小說,作者自己很坦然地承認他注定寫不出原汁原味的大唐,原著自身就有許多歷史錯誤,楊貴妃中胡混血就是作者自設。
陳凱歌根據書籍和自身理解拍了《妖貓傳》,他表達的大唐與實際的大唐還是有很大插入,其中人物豪放的性格讓我覺得更接近南北朝時期的狂士,金吾衛袒胸露乳的地方和絲質飄逸的外衫相當不羈,詩人們也都遵循藝術就要瘋癲的定論。總體上其實還不錯,但偶爾會讓我有些割裂感,電影里白龍這個角色前期純真直率,他想幫楊貴妃取蠱毒時貓都沒舍得殺,后面附身貓上面對陷害楊貴妃的人和無辜的受牽連者大開殺戒,這開始就不是少年意氣了,是濫殺無辜失之于俠道。此階段的白龍在行事上更接近從心所欲的狂士,心有魔障卻信念堅定,跟貓還真挺像的,一樣不達目的不肯罷休。
《妖貓傳》最值得稱道的還是陳凱歌登峰造極的畫面,十里長街,游船畫舫,美人酥胸與飛揚熱情的胡旋舞,大唐的燦爛和奢華,仿佛透過屏幕得以觸摸,那到底是怎樣一個時代啊?似魔似幻,窮盡想象而不能描繪最普通的一面,陳凱歌帶來了一場夢,但夢只是夢。
后記:
兩個小彩蛋:
①白居易和空海過橋時身邊走過一個衣服背面繡花的女人,后來切景身邊又走過服飾相同的女人
②極樂之宴的兩條魚很像金龍魚調和油里面的
參考資料:
①不會講故事的陳凱歌by劉遠航(文章節選自中國新聞周刊,豆瓣轉載)
②幻術與“無上密”到底是什么......by靡菲m
③我看《妖貓傳》by謝飛導演
④如何評價電影《妖貓傳》對原著的改編by架空
⑤陳凱歌的自豪和自負by時間之葬
⑥十二年過去了,我還是沒看懂陳凱歌by所有團的團長
⑦《陰陽師》原文
最后,長安的妓子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