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彭婆小學? ? 李笑艷
? ? ? 腹有詩書氣自華,到底讀一本什么書呢?正猶豫間,《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個書名卻吸引了我的注意,教育能“呼吸”?而且還是“自由的”?于是,我毫不猶豫的選中了它——《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認識了李希貴,了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
? ?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此書有三條線索,一條是教學線,主要是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他對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了他從管理學校到管理全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全市的教育。這三條線都體現了人文化的管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讀此書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還給教育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一、注重閱讀
? ? 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著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閱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癡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閱讀,為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著我的心靈,影響著我的價值取向,為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他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 ? ? ? 是啊,枯燥無味的說教,只能拒學生于千里之外;干巴巴的講解,也只能致學生于昏昏欲睡的泥潭。只有多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才能博得學生的喜愛。
二、賞識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呼吸的空間
? ? ?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說:“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侖美奐。”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想到:學生是天真可愛的,有靈性有夢想;學生是獨立自尊的,渴望認可追求公平;學生是稚嫩脆弱的,有錯誤有失敗;學生是堅強的,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李希貴老師說的好:“教育不是工業,而是農業。教育應該就象農民種地,農民從來不強迫莊稼按照一個模式生長——因為他們知道那樣做肯定是徒勞無意義的,他們只是勤勉地澆水、施肥、噴灑農藥,為每一顆莊稼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地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于是,他們在秋天才有了屬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獲。”是啊,只要我們不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自由呼吸。“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也許并不是基于課程本身的價值取向,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課程熱愛學習的開始。如果通過我們的辛勤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我們作教師的該有多么欣慰多么自豪呀。
? ? ? 李希貴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教育智慧與信念的結晶。他的思想從學校中來,從教師中來,從學生中來,從教學實際中來。在與學生、教師、學校的零距離共呼吸中,李希貴老師逐漸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和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書中,李希貴老師曾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視學生如己出,視學校如家庭,視教育如生命。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 ? ? ? 李希貴老師敘述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教育故事,甚至是一些極為瑣碎的教育細節,但仔細品味這些故事、這些細節,我不由驚嘆其內涵的深刻:把校訓“股份制”,經歷了全校征集校訓釋文、給校訓找100條理由等一系列過程,看似小題大做,但活動過程中,校訓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內化為學校每一個人的生命動力。取消專人排自行車,平時規范寫字等,在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中塑造著孩子的品格修養和氣質。
? ? ? ? 李老師說得好: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 ? ? 教育與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絕不是抓出一個小偷,它還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變一個孩子的心靈。
? ? ? ? 寫到這里,我仍然覺得心潮澎湃。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深深地懂得:我們老師應該學會自我更新,今天的我應該比昨天更成熟。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尊重和寬容,善待學生的“黑點”并加以正確地引導。教育的藝術就在于善于撥開學生眼前的迷霧,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幫助學生體味到上進及學習進步時的歡樂,誘發學生的責任心和榮譽感。讓我們擁有真誠的一顆心,用賞識的眼光對待每一位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