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本書 ·——
本書從體裁上說,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資深教育者的自傳了,作者李希貴是一位有著三十多年教育經驗的老教師,書中記錄了他從山東高密的一位普通的中學語文老師,到班主任、副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再到教委主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等教育崗位的心路歷程。并著重從語文教學方法、學生教育理念和教師培養方式等方面展現了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對教育本質的探尋與反思。整本書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雖然已經時隔多年,但這些發人深省的故事仍舊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和那些正在為孩子教育而焦慮的家長們細細品味。
——· 關于作者 ·——
本書作者李希貴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從大學畢業到成為局長、校長,一路走來李希貴一直在研究探索語文教育的新方法和讓學生自主生長的教育新生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李希貴提出并實施了以課內大量閱讀為基礎的中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并先后參與了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宣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起草調研等工作。出版教育著作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面向個體的教育》、《學校轉型》、《新學校十講》等,在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我們今天要講解的這本《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李希貴校長的代表作品。
——· 本書金句 ·——
1. 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的氛圍,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2.教育學其實是“人學”,而“人學”應該是最大的學問,也是人們首先應該了解的學問。
3.最好的教育應當是著眼于孩子一生發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是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4.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5.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
——· 核心內容 ·——
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孩子發自內心的主動學習
作者李希貴也從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落實,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水平。
李希貴在高密四中當語文老師時,就曾碰上過這樣一件奇事:由于學校擴大招生規模,高一語文老師不足,新擴招的兩個班級沒有語文老師授課,這兩個班的語文課只能是由其他班的老師擬定自修計劃,然后讓學生自修。但一個學期結束后,這兩個沒有語文老師的班級不僅基礎知識部分不比其他同類班級差,閱讀和寫作還比同類班級更勝一籌。沒有語文老師的班級為何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呢?并非是老師教的不好,而是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改進,對于語文教育而言,提升孩子的閱讀量和閱讀水平比老師在課堂上一味口若懸河的講解,進行填鴨式教育要有效的多。
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學校,在教育上我們總有一個靜止的思想,總是把孩子當成“孩子”,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格獨立的個體。但實際上,正是老師和家長的一味的看管、包辦壓抑了孩子自身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的成長。學習的過程就如同是幼兒學走路一般,老師和家長可以扶持一陣,卻無法扶持一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只有讓孩子自己經歷過、跌倒過、爬起來過,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學會主動學習,從而在未來終身學習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二、巧妙的素質教育,讓孩子在高考的重壓下自由呼吸
關于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孰是孰非的爭論此起彼伏,但在實踐中,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真的不能夠相容嗎?1995年,在李希貴擔任高密一中校長時,就探索過這個問題。他深知高考在即,高中就是一個推行素質教育的雷區,究竟能不能既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又不降低學生的升學成績,能不能讓學生在高考的重壓下,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成長,全面的發展呢?李校長的探索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孩子們組織了一個足球俱樂部,偷偷摸摸地搞訓練,家長們擔心他們耽誤了學習,要求學校取締。李校長把解決平衡學習與訓練這個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們,學生們自己制定的“約法三章”。有了學生們自己定的“約法三章”,家長們也不找了,班主任也放心了,這期間有的隊員學習成績下降了,就嚴格按照規定停止訓練,結果所有隊員的學習成績也都奇跡般的趕上去了。因此,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事,業余愛好同樣也可以成為激勵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
從李希貴校長的教育理念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他理解的素質教育的本質是著眼于孩子的未來,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的適應將來的社會
三、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教育的啟蒙在于家庭
真正的啟蒙教育在于家庭和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孩子到一位有三十多年經驗的老教師,支持李希貴一路走來的根源是家庭啟蒙教育的力量。李希貴的父母和長輩雖然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文化知識匱乏,但卻給了他受用一生的家庭教育。
李希貴的爺爺沒有上過學,卻酷愛讀書,靠自學學會了讀書看報,別人送他一套手抄本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爺爺視若珍寶,平常總是鎖在柜子里。從李希貴三歲開始爺爺就帶他一起學習這三本書,爺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不常用的字和典故也會講錯。但爺爺帶給幼年李希貴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在以一種言傳身教的方式將熱愛學習、渴望讀書的家風傳遞給了自己的孫子。
如果說,爺爺是李希貴學習上的引路人,那么父母就是他人生和教育事業上的領路人。李希貴的父母都是很樸實的農民,很少用什么深刻的話語來教導兒子,但卻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兒子說明如何做一個勤勞、寬容、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教育的啟蒙在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一個課堂。雖然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教給孩子文化知識,但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努力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課。
?
撰? ? 稿:悅微
講? ? 述:李斌
繪? ? 圖: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