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這句話是茶經第一章中非常有名的句子,包括當今很多的茶從業者都會時不時引用,但這段話并不是很好理解,如果用現在人的固有認知去思考,反而會覺得有所矛盾,讓我們來解析一下。
解析:這一句講的是茶葉的種植環境,什么樣的土壤適合種植茶葉。上述的三種土壤,和我們一般情況下直譯理解都不太一樣;以爛石為例,它指山石經長期風化形成的山間土壤,這種土壤有兩個優點,第一點:它的排水性優秀;茶葉在生長期既喜歡水分滋養,同樣也害怕水分一直排不出去導致爛根。第二點:這類的風化土壤一般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腐殖質,是茶葉生長不可或缺的優質養分。其實礫壤也并不是我們所說的沙土,當然黃土更不是指黃土高原的那個黃土,這就是為什么說直譯理解會產生歧義。
這一句話看著抽象,實際上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去理解。相信愛茶之人都知道武夷巖茶的正巖、半巖、洲茶和外山吧,就讓我們以它們之間土壤的區別來說明。
正巖產區:武夷景區茶園土壤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巖和頁巖組成,土壤下部為石英巖,中部為礫巖、紅砂巖、頁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層次十分清晰。這個就相當于茶經里所說的爛石。
半巖產區:九曲溪下游穿過武夷單斜山內部,將景區分為溪南和溪北(占三分之二)兩個地區,地殼運動后的火山巖風化成了肥沃的土地,茶園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含量高。正如史料記載的“溪北地厚溪南次”,所以九曲溪以北是正巖產區,以南是半巖產區,與正巖類似的土壤中夾雜著半風化母巖及石礫,這樣的土壤,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礫壤,這種土質也不算差。(畢竟半巖的武夷巖茶也不便宜)
洲茶和外山:洲茶大多為武夷山三條溪流靠武夷巖兩岸的沖積土,這類的土壤也有一定的營養物質,但對比真正的半巖和正巖山場氣息還是有一定差距。像外山大多為紅壤土、黃壤土,這類的土地大多沒有那么疏松,排水性較差,營養物質相對而言也不足。介于二者之間用來代表黃土我認為是合適的。
如果這樣理解還有困難,我們不妨可以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武夷山核心產區的土壤好比“上者生爛石”,一般的低山茶產區的土壤好比“中者生礫壤”,平原茶區就可以用“黃土”來表示了。要說生長于這三種土壤茶葉的區別,個人認為最鮮明的特點應該是山場氣息,內含物質豐富和貧瘠的地方,生長出來的茶還是有區別的,這也是我倡導的“一款茶好看固然重要,但健康和好喝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