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產茶環境
武夷巖茶質之優異,雖因茶樹品種之優良與經營方法之合理化有以致之,但得天獨厚之處仍屬不少,舉凡地勢、土壤、氣候等天然條件,均足影響產茶之良況,以論地勢,武夷巖茶可謂以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巖骨坑源所滋,品其泉?;ㄏ阒畡?,其味甘澤而氣馥郁。以論土質,則疏松潤澤,即不至過粘而排水不易,亦不至過礫透通,此均適宜架根植物如茶樹之叢生。氣候稍帶寒冷,降雪不常,山高氣爽,暑天不至酷熱,四季云霧環繞,降雨適量,且因山峰高聳,巖壑之間日照不長,亦均為茶樹生育之理想條件,且以山水之奇,茶則信相得而益彰。
1、土壤
茶樹之生育及品質所適宜的土地為壤土,以表土深富養分而有機物多,空氣流通而不失干燥,常保有適量水分之理學的性質適量處所,此土質上之條件,武夷山中之土均可得,據汪緝文先生之調查,武夷山地質系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斑巖凝灰及黑灰色之頁巖,頁巖內含白堊紀甲殼類化石。中部為礫石、紅砂巖、黃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大抵火山巖類皆堅實、頁巖脆弱、堅實相間,侵蝕之后,遂成懸崖絕壁,峰巒巖壑,乃構成武夷名勝。上部為流紋巖。今就山與平地略述武夷茶園土質于后:
山地茶園:屬山地茶園之土質可分青獅系與企山系兩系。前者以山之西部腹地青獅巖為代表,后者以山東北麓企山高地為代表,茲分述之。
(1)青獅系:僅此于武夷名勝區,母巖為火山礫巖,間夾紅砂巖及頁巖,屬白堊紀武夷層中部,地形崖頭起伏突兀綿交,奇形怪狀,巖層向西北傾斜,高度在七百公尺海拔,傾斜角約于二十度,本區西部受花崗巖侵入掀起。傾斜復轉向東南,本系土壤分布于傾斜面或山凹坡地,沖刷作用一般均小。土壤為磚紅化作用發育,因山區內濕度既高,土壤持水率又大,土壤中鐵鋁氧化物脫水不烈,故屬黃壤。未墾地野生覆蔽植物濃密,表土略受灰化作用。土壤深度一般在三尺以外。剖面情形,則表層多為灰色或黃色砂質壤土,亦有屬壤土者。粒團構造疏松,富于砂粒,酸度在五至六間,層厚二寸至九寸。第二層為黃色粘壤核狀構造,蓄水率強,土塊干時堅硬,酸度約在五點五成左右,強者亦有在四成左右者。層厚變化甚大,約在九寸至二尺五寸間。第三層為土壤母質,質地粘重,間雜有半風化卵形礫及砂粒,土體虛隙染有棕色及黃紅色斑紋,酸度最高者可在四成以下。
本系土壤墾成茶園殊少,據稱此種黃壤不宜植茶,其原因或系土性粘密而蓄水率過高所致。茶樹生育難臻優良,品質因之減低。然就地勢之較坦與廣整,且沖蝕不甚者而言,則培肥較易,植物營養份含量必不可較沖蝕激烈者為半,故此種觀念不無傳統的錯誤。因巖茶為武夷名勝區特產,必須緣巖栽種,所謂方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1],然本系土壤之地位,一般相距突兀巖壁,約在數丈以外,似為被以不宜種植巖茶之主因。然名勝區內地形復雜,土地零星,欲求發展茶園,唯有盡量利用本系土壤,所見本系土壤墾辟之茶園,大多不成階形,盍坡度既不大,而植茶者亦不重視,此種土壤所產之茶,不愿多投資,故沖蝕不免。剖面性狀,除原表土已不存在外,各層大致與未墾地相似,如表層為黃色或蒼黃色砂質壤土,砂粒及石礫較多,故頗疏松,酸度增高可致四成左右,層厚可一尺至一尺八寸。第二層質地緊密,棕黃色壤粘土塊狀構造,酸度較表層驟低,約在五層左右,層厚不等,全部面深度約在二尺以外,其在凹坡者可深過四尺,在廣靈巖、青獅巖、天心巖、蟠龍巖、磊石巖等附近均可見之。
(2)企山系:本系母巖完全與青獅巖相同,但為崩積所成之淋余土壤,位于巖崖壁腳之谷地,或坡度在三十度以上之傾斜面上沖蝕最盛。剖面發育頗不完全,其母巖之棕紅色,列為棕壤類。以在示范茶廠第一茶區所在地附近之企山首先發現,因以此名,武夷名勝區內各處均可見之。其未墾地剖面情形,表層為砂質礫土,灰棕色極松散,層厚四寸至十二寸。第二層泥質增加,小粒構造,頗疏松,酸度約在四至四點五成左右,層厚四寸至八寸,第三層為紫棕色,塊狀構造,雜有半風化母巖,及巨塊石礫,酸度約四、五成左右,層厚一尺外。全剖面深刻二尺以外。本系土壤被認為栽植巖茶之標準土壤,已大部分利用植茶,茶園大部筑有堅固階形園地,每四五年,加覆同系土壤之表土(即取于未墾地),行客土法以補歷年沖蝕損失,故茶園土壤之剖面情形特殊。表層二三尺間,土壤形狀顏色完全一致,均系紫棕砂粒及小礫塊,疏松透水性甚大,酸度約在五成左右。第二層除泥質稍厚外,其余均與上層同。
本系土壤宜于植茶之原因,大致因傍近巖崖絕壁,茶葉受“山岳精華”增高品質。實際上武夷名勝區內幽邃陰濕,尤以傍崖峽谷為甚,且巖泉點滴,終年不息,至土壤無時不在飽濕狀態中。倘土壤過于粘重,滲水不良時,茶樹生育必受阻礙。因地制宜以疏松為特征之本系土壤,遂得廣為利用矣。然本系土壤肥力瘠薄。乃在意想之中,且因地勢關系,沖蝕激烈,故客土法應運而起。客土來源仍為附近本系土壤未墾地之表土,土壤肥力亦得籍此加增。據汪輯文先生意見,不妨改用青獅系之表土,除肥力增加可較多外,且增加土壤粘結力,以減沖蝕速度,則客土期間亦得展長。但本地傳統觀念,武夷巖茶忌用黃土,然如此是否有減茶葉品質,尚待研討。此種土壤見于佛國巖、彌陀巖、水濂洞、慧苑巖、竹窠巖、桂林巖、福龍巖、蘭谷巖、九龍窠、蟠龍巖等處。
【妞注】
武夷巖茶得天之優異在前文已經詳述。這些條件是生發巖茶獨特地域味道的先決條件,但不是最終條件。武夷山的小氣候環境非常有趣,經常桐木與三菇度假區的溫度要相差一件衣服的溫度,在盛夏時期桐木仍舊要蓋很厚的棉被睡覺才行。而且植物之間,山川溝壑之間的錯落,讓茶樹不至于被陽光暴曬。對于產茶環境的考究,基本自古都相似,今人喜歡冠以“有機”的概念,只是“有機”是相對于“無機”而言,1939年,Lord Northbourne在《Look to the Land》中提出了organic farming(有機耕作)的概念,意指整個農場作為一個整體的有機的組織,而相對的,化學耕作則依靠了imported fertility(額外的施肥),而且,cannot be self-sufficient nor an organic whole(不能自給自足,也不是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標準是應對進入工業化早期的化學耕作依靠非天然肥料的農業體系建立起來的。所以經常有人判斷當下一杯茶的好壞都從“有機”的角度出發。這時候參看古書就得多一種時間概念在里面了,相對于現代社會的許多衍生產物,古人都沒有概念,在談及茶葉的時候一味引用古人所說顯然容易在概念上形成偷換。譬如宋子安《東溪試茶錄序》: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自北苑鳳山,南直苦竹園頭,東南屬張坑頭,皆高遠先陽處,歲發常早,芽極肥乳,非民間所比。次出壑源嶺,高土沃地,茶味甲于諸焙。丁謂亦云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峰絕崦,而岡翠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又以建安茶品甲天下,疑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盡此茶矣。又論石乳出壑嶺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也。近蔡公亦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故四方以建茶為名,皆曰北苑云。”他所講的高山之陰,并非一整片之產茶密植型的茶山,就像趙汝礪《北苑別錄》中記載:草木至夜益盛,故欲導生長之氣,以糝雨露之澤。茶于每歲六月興工,虛其本,培其末,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導生長之氣,而滲雨露之澤也,此之謂開畬。惟桐木則留焉。桐木之性與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則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漸茂。理亦然也。詳盡的說明了古人在茶樹栽培方面的策略:伴生桐木,夏天桐木葉茂生而為茶園遮擋陽光,秋季桐木的落葉落入茶園茶就可以暖暖的過冬。
林時期的土壤開篇就提到了有機物,以及汪緝文先生的調查,汪先生系1912年生人,浙江金華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享有當時政府特殊津貼。1944年曾任職于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東南茶葉改良總廠也在同時期配合林搞了武夷山土壤調查。在日軍攻占金華時候,燒堿作為制作肥皂的原料供應受阻,汪教授發明用當地土產的油桐果實外穎燒灰淋堿來代替燒堿制成肥皂。最近有朋友稀罕物一樣送油桐的渣滓來作為天然洗潔劑,想到此處不免想到汪先生的跨界。
類似葡萄酒一定強調土壤構成對一樣品種的葡萄在釀成后味道的差別。林老時期由汪先生的調查武夷山地質構成,造成了之后雖然同為武夷山系,現76平方公里內味道異于同山脈其他地區的土地構成條件。
這樣的調查王澤農做過堪稱典范的調查報告,可以對比上文林老概述的土壤條件做貫穿性思考。不要概談到巖茶的時候都只會出現“正巖”這種籠統的概念。
武夷茶巖土壤(節選)王澤農
《武夷茶經》編者:該文刊于崇安《茶葉研究叢刊》1944年9月第7號上。文章通過對武夷茶巖土壤環境、形態特征等的調查,提出了改造茶巖土壤管理的建議,是一份完整而翔實的調查報告,思路清晰,分析透徹,建議科學,為我茶學界樹立了調查報告的典范。
緒言
昔人對與武夷巖茶地理因子之認識“香含玉女峰頭露,潤帶珠簾洞口云”(錄自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
武夷茶之品質,自昔則以神妙目之。范仲淹斗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又云:“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可見武夷茶之盛名,在前宋則已著稱,典籍中關于武夷茶之栽培及制造的述及很多,如饒澤殷武夷茶賦云:“開山辟地兮遍栽嘉種,斬荊芟(shan)穢兮好護玉華”,范仲淹有“終朝采掇(duo)未盈檐,惟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之局。至于武夷茶之品質與氣候,土壤等地理因子之影響雖無科學認識,但多認為山川靈秀所鐘,如林錫翁詠貢茶有云:“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沈涵有詩云:“香含玉女峰頭露,潤帶珠簾洞口云。”饒澤殷詩有:“千峰萃秀,產出香茶”之句。茶與地勢及位置之關系,武夷山志有云:“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為巖,沿溪為洲,巖為上品,洲次之。又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山南又次之。巖山之外,名為山外,清濁不同矣?!苯暌詠?,根據分布地域,分為正巖茶、中巖茶、洲茶、半巖茶等。正巖茶,亦稱大巖茶,指武夷山內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范圍內所產者,如竹巢(編者注:當為窠,下同)、慧苑、天井、苑香、霞濱、蘭谷、天心、寶珠等巖。中巖茶指武夷山范圍以內,而為慧苑坑、牛欄坑及大坑口以外所產者,如碧石、青獅、蟠龍、磊珠等巖。洲茶指平地茶園所產者,與山茶相對而言,半巖茶指武夷山范圍外鄰近地帶所產之青茶,并以地勢而分為高山半巖、中山半巖。前者如超天、大南土乾、洋墩、蕭家灣一帶所產,后者如黃柏、大安、小漿等地所產。其品質大抵以正巖茶為最佳,中巖茶次之,洲茶及半巖茶更次之。
二、前人多武夷土壤之科學研究“山中土氣宜茶”(錄自徐?著《茶考》)
氣候與土壤,為影響茶葉產量及品質兩大地理因子。昔人對于地理因子雖不忽略,惟當時科學未明,自不免有含糊和不掙錢之概念。關于武夷氣候,不再本篇范圍內,這里從略。關于武夷土壤對于茶樹栽培之適宜,明代徐?著《茶考》則有“山中土氣宜茶”之句。至于 武夷土壤之科學研究,在19世紀英國皇家學會著名化學家Michael Faraday(1791~1867)曾作機械分析,其結果如下:
樣品號碼????????????? 來源???????????? 機械成分??????? 砂?? ? ? 鐵質粘土??? 石塊??? 合計
第四號??????? 武夷山(上等土)?? 33.08%? ?? 66.92%??? ……????????????????? 100%
第五號??????? 武夷山(次等土)?? 44.61%???? 55.39%??? ……????????????????? 100%
第六號??????? 武夷山(三等土)?? 36.15%???? 63.85%???????? %
100%
Michael Faraday并謂以上各種土壤,均帶有鐵質之色澤,呈淡黃至紅棕色,均帶粘著性,為土壤構造極易破壞,入水即行分散。1952年Robert Fortune對于武夷山之土壤,曾作簡單的說明,謂武夷之土壤具中等肥度,色紅,有母巖之碎片均勻混合。因母巖之特殊構造及稅費之常期滲潤,土壤常稱濕潤狀態。因山地之自然傾斜與平地高出河面甚多,故土壤之排之甚佳。
最近數年間,我國先后有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東南茶葉改良總廠汪緝文及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宋達泉、沈梓培進行調查。
據汪緝文之調查,武夷茶區土壤,分為兩大土系,其一屬于黃壤類,為青獅系;其一屬于棕壤類,為企山系。青獅系土壤分布于巖石斷層傾斜面上及山凹坡地,侵蝕作用較小,定積發育,持水率較大。其未墾表土略受灰化作用,土深1米以上;剖面形態為:表層為灰色,或灰黃色砂質壤土,或壤土,粒團構造,疏松,PH值在5-6間,層厚6.6-26.4厘米;第二層黃色粘壤土或壤土核狀構造,持水率強,土塊干時堅硬,膠體物含量頗高,PH值約在5.5左右,亦有在4左右者,層厚變化很大,約在26.4-82.5厘米間;第三層為土壤母質,質地粘重,雜半風化卵形石礫和砂粒,土體虛隙染有棕色及紅黃色斑紋,PH值可達4.本系植茶土壤多不砌筑階段,侵蝕在所不免。土壤剖面性狀,除原表土已不存外,各層大致與未墾地相似,如表層為黃色或蒼黃色砂質壤土,砂粒和石礫很多,土體疏松,PH值可達4左右,厚33-60厘米,第二層質地緊密,為棕黃色粘壤土,塊狀構造,有半風化土壤母質,PH值較表層驟增,約在5以上,層厚不等,全剖面深度約在67厘米以外。位于凹坡者,深可1.3米以外。企山系為崩積所成的淋馀土壤,無發育征象,位于崖腳之谷底或坡度峻急的山麓坡地,侵蝕殊烈,顯呈母巖的棕紅色。其未墾地的剖面情形,表層為砂質礫土,灰棕色,極松散,層厚13-40厘米;第二層泥質增加,小粒構造,頗疏松,PH值約4-4.5,層厚13-26厘米,第三層為棕色塊狀構造,雜有半風化母巖和巨大石礫,PH值約4.5左右,層厚33厘米以外。茶園土壤,大多由客土逐年堆積而成,筑有階段,故剖面情形,頗為特殊,表層70-100厘米間,形狀色澤,完全一致,均系暗棕色小礫粒,極松散,透水性極大,PH值約5左右,第二層僅泥質稍豐,其余與表層同。
據宋達泉與沈梓培之調查,武夷山之土壤,主為隸屬于幼年土綱之殘積土類,以馬頭礫質粘壤土為主,本系土壤之性態,變異頗多。概括如下:武夷山之植茶土為礫質砂巖分化而成,在巖隙山脊,竣坡均辟為茶地,或為等高梯地,或疊石筑壇,并加客土,然后植茶。土層厚度多在50-100厘米之間,物理性極佳,排水優良,含中量腐植質,土壤呈強酸性反應,含氮量中等,速效磷鉀成分低。茲將該山天心巖東北一里脅迫上之梯地級累,磊石6巖東南200米起伏丘頂部之土壤剖面各一,詳述其性狀如下:
剖面一:
地點:武夷山天心巖東北一里。
地勢:斜坡上之梯地。
成土物質:淺紫灰色砂巖。
自然植物:蕨類植物最多。
剖面性態:
0-15厘米:淺黃棕色礫質砂壤土,微呈屑粒狀構造,松軟而多細孔,植物很多,腐植質含量少。
15-50厘米:淺黃棕色之砂粘壤土,軟而多細孔,屑核狀構造。
50-100厘米:淺黃棕色之之粘壤土,構造不明顯,結持力微韌。
剖面二:
地點:武夷山磊石巖東南200米。
地勢:起伏低丘之頂部。
成土物質:淺紫灰色之礫質砂巖。
自然植物:馬尾松及芒箕骨。
剖面性態:
0-15厘米:淺黃棕色礫質粘壤土,微顯屑粒狀構造,含細孔甚多,結持力松散,植物根甚多,持水率中下,腐植質含量中等,PH值約為4.5。
10-50厘米:淺棕色粗砂粘壤土,構造及結持力同表層,惟略緊,植物根仍多,保水率中等,腐植質含量少,PH值約為4.5.
50-86厘米:淺紫灰色砂壤土,土壤堅實,惟稍壓即散碎,腐植質少。
綜合前人之研究與調查,可知武夷茶巖之土壤,以其所產之茶,品質優越,早為中外人士所注意。故在19世紀間,則有武夷土壤之科學分析與記載,近年以來,政府對于茶葉之熱心,決不因戰爭與茶葉滯銷而冷淡,故武夷土壤之調查工作,仍然積極展開,惟以武夷僻處閩北,交通困難,工作者遠道來此,行色匆遽(ju),勘測所及,自難詳盡,更以武夷形勢峻險,攀登不易,近年來茶巖荒蕪,野草沒涇,山行尤感不便,以致土壤調查工作不能如意進行。
本所因感武夷巖茶對于中國茶業之重要性,及過去工作之難臻詳密,早擬進行武夷土壤詳測,俾切目前之實用,去歲夏間,本所遷來武夷山麓,人力物力,自較遠道調查為方便,便于冬間著手詳密調查,今工作已暫告段落,茲就所得,收集整理,報告如次。
第一章調查經過
一、調查目的與調查項目
此次調查的目的,可以分為下列數端:
1、 探求土壤與茶的一般關系——關于茶與土壤之一般關系,國內外可供參考之資料極少,間有之亦為零星記載。本調查之首要目的,在就武夷茶巖優良之植茶環境,探求土壤外界情況與內在因子,對于茶葉生長及其品質之一般關系。
2、 比較各巖之土壤及其影響——武夷茶巖,土壤環境及其內在性狀,頗多懸殊,故其所產之茶,品質之差別亦甚大。茲特比較研究,探求此種關系。
3、 探求合理的茶巖土壤管理——武夷茶巖土壤管理,其集約之程度,頗為罕見,茲特注意調查土壤管理之現狀及其優劣點,以謀探得合理的茶巖土壤管理。
關于調查項目,為了戰時設備之困難,不得不因陋就簡,但為著達到上述調查目的,當以不妨礙實用為限,茲將調查項目,分列如此,并于必要時約略敘及調查及測定方法。
1、 土壤環境——土壤環境直接影響土壤之發育,并直接或間接影響茶葉之生長及品質,其中重要項目有氣候、地形成土母質、自然植物、排水情形、侵蝕狀況。
2、 土壤形態——土壤形態為土壤分類之重要的根據,其剖面性狀足以影響其上著生植物之生長情形。其中須特別注意之項目有各平際(Horizon)深度、土壤色澤、土壤結構(Textrue)、土壤構造(Structure)、土壤質地(Consistence)、土壤集體(Concretion)
3、 土壤特性——土壤特性,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為植物生長之外界因子;化學性質為植物生長之內在因子。對于茶葉之生長與品質之增進頗有關系,茲就重要調查與測定項目分述之。
A、 土壤物理性:
a、 土壤孔隙率——植茶土壤宜疏松多孔,故土壤之孔隙率(Porosity),實有測定之必要。此次測定工作,概以田間自然狀態之土壤為對象,測定方法即應用普通方法求其真實密度(True density)與外觀密度(Apparent density)而推算之。惟外觀密度之測定吾人先用經濟部中巖地質調查所改良Mitscherlich容積采土器,然后求其容積重及外觀密度。
b、 土壤通透性——土壤之通透性(Permeability),影響土中空氣及水之流通,對于茶樹根部之發育及茶樹之生長,均有極大之關系。關于土壤通透性之測定,應用改良Welitschowsky氏法。
c、 土壤持水率——土壤之持水率(Water holding capacity),影響土中水漬含量,優良之植茶土壤,宜具有適宜之持水率,其測量以wolff圓筒行之。
d、 土壤毛管性——土壤之毛管性(Capilarity)影響土中水分上升之高度及速度,當土壤干燥時,植物每籍土壤對于地下上升之潛水而生存,故潛水上升之高度與速度對于植物之關系亦甚密切,此次關于毛管水上升高度,應用Lynde與Dupre法測定之,至于上升之速度則應用Wollney法測定之。
B、 土壤化學性:
a、 土壤酸度——普通優良之植茶土,大抵均帶酸性,而酸度之適宜,則以土質而異,按茶樹生長繁茂之土壤,若為砂土,其PH值在5.8以下,粘土之PH須在5.2以下,泥炭土即須在4.8以下。此次調查時,關于PH值之測定,以混合試劑比色法行之。
b、 營養要素——關于土壤中植物營養三要素:磷之功能為促進茶樹各部分之發育,并堅實其枝桿,此外尚有刺激茶葉中芳香油之合成;鉀之功效為控制茶葉之徒長,加強茶樹抗病力,減少開花,增加發枝發葉,促進茶葉鞣質之形成;氨為茶素葉部發育之要素,多量合理的施用,則莖葉繁茂,生長迅速,關于速效氮磷、鉀之測定,應用Morgan簡捷法行之。
c、 活性鈣量——土壤中活性鈣之含量,頗有害于茶樹之生長,通常氧化鈣之含量達到0.5%以上時,茶樹生長失常,甚至發生枯萎現象。關于活性鈣之含量,亦以Morgan簡捷法行之。
d、 腐植質量——植茶土壤宜含有豐富之腐植質。腐植質之富有,不特增加土壤中營養成分,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磷氮等物之可給度,此外尚可改良土壤之物理性。腐植質的測定,則以4¥之NH4OH液抽提之,蒸干,灼燒,求其灼燒前后之差量測得。
4、 土壤管理——土壤管理,消極可以防止土壤物理性之惡變及地力的浪費,積極可以謀土壤物理性之改良及地力的補充,對于茶樹之生長有密切關系,武夷茶巖土壤管理,頗為集約,此次調查項目有保土工作及培肥工作。
二、調查區域及路線
此次調查區域,東至蘭湯、武夷宮、西迄星村,南自獅子峰、鷂子巢,北迄官埠頭,為武夷山本部,非福建西北武夷山脈全體。該山位于東經117°51′至117°57′,北緯27°39′至27°43′,東西約計5千米,南北約計10千米,山內擁有名峰卅六,奇巖九十九。巖主雇用包頭,于巖壑或臨巖處,墾辟茶園,設置茶廠名為“茶巖”,計有百余家,惟邇來因戰局影響,外銷、僑銷俱感困難,茶園荒蕪,茶廠廢棄者泰半。其中照常栽植采制者寥寥。故山中茶廠,常有十室九空之感,甚至茶廠傾頹,路徑荒沒于野草中,無法探覓其舊址。此次足跡所至,計有六十四巖,分九次調查。第一次由佛國巖出發,往北至彌陀,經馬鞍至龍峰,共調查四巖。第二次由廣寧巖出發,往西至寶石、劉官寨,由劉官寨南返轉南至青獅、水簾洞,共調查五巖。第三次,以清源巖為中心,往東調查蓮臺碧石,往西經龍西、太廟,轉南由凌珠而登蓮花峰,往北調查幔云、陽壢、田廠、黃龍洲,共調查十一處。第四次由桂林巖出發,東測福龍巖,西測靈花、霞濱,共測四巖。第五次由三巖洲為調查起點,調查雙鳳、蟠同、雙合、玉華,共計五茶巖。第六次由曼陀為調查起點,經蘭谷,轉入寶國而抵天心,越山赴磊石、馬頭,轉蟠龍,盤珠而至神通,共九巖。第七次調查慧苑坑及倒水坑一帶,由慧苑登山至瑞泉、爐岫(xiu)原路下山,越小溪至竹窠,由倒水坑,調查天井,共計四巖。第八次以慶云巖為調查中心,往北調查朱文公祠、天游巖、桃源洞、金雞社,往南調查涵谷、虎社、桃花,往西調查玉林、碧林,以迄星村,往東調查止止庵、武夷宮、蘭湯,共計十四處。第九次調查武夷西部,由鳳林、章堂、三仰峰、碧霄洞、景云、白云、陳家村、半山共八處。
三、調查工作之困難
關于武夷茶巖土壤之調查,在工作進行過程中,頗多困難之處,對于調查結果,影響殊大,茲就其要者分述如下,至于如何克服該項困難及權宜處理辦法,茲一一敘及,以便讀者明了真相。
1、 基圖的不正確——此次進行調查時,其所依據之地圖為福建省陸地測量隊出版之十萬分之一略測圖。不甚準確,荒僻之區,錯誤尤多,其中地名,亦多略而不詳。故不便直接利用填制土壤分布圖。本文所附武夷茶葉土壤分布圖,除根據該略測圖外,并依據前福建示范茶廠之武夷山略圖,略加修正,其行徑之線路,更用方向距離法自測路線及各巖位置,再加改正,雖不免仍有不準確之處,但比較上已無大誤差。
2、 地名的不統一——武夷各處及各巖,其命名殊不統一,除其中名聲稍著者外,每有一巖或一地名者,亦有一名數用者,致調查時每感極大之困難。本文所用地名及巖名,均采用前福建示范茶廠武夷山略圖所用者,除有數處依據實際情形及參考武夷山志略加更正者外。
3、 測候記錄缺乏——土壤的生成,與當地氣候有深切關系。武夷山內,懸崖高聳,峽谷幽深,因地形高下,坡度緩峻斜面方向,致日照懸殊,冷熱不均,干濕各異,故山內之微域氣候,幾到處不同,影響土壤形成亦異。惟因武夷山內微域氣候無從記錄,故對此關系無法作科學之探討,本文內關于微域氣候(Microclimate)與土壤形成之影響,不過參照本所企山茶場測候記錄及地形關系觀察推斷而已。
4、 交通上的困難——武夷山內除有溪名九曲可以通竹筏外,余皆山徑,異常崎嶇。且年來因茶葉滯銷關系,茶廠廢棄,茶園荒蕪偏僻之地或因雨水沖蝕,階段頹傾,或因人際不致,路為草沒,此次調查,凡前示范茶廠武夷山略圖中所載路線,不管困難情形如何,均已一一涉及。至于懸崖絕壁,雖為名勝所在,目前尚無茶業價值,均略不調查。
王澤農同時也是我國茶生物化學的創始人,王澤農的才氣絕對甩現今娛樂體系下衍生偶像派的茶人幾條街。1907年生于安徽省婺源,現婺源已經歸位江西。1938年留學比利時就讀于穎布露國家農學院,留學期間刻苦研究生化、生物物理、植物生理等。從1936年開始,王澤農進一步研究了埃斯貝系粉沙土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規律。從典型剖面摸清了埃斯貝系粉沙土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物化學形成機理,寫出了《穎布露近郊一個土壤剖面的物理、物理化學和化學研究論文,以大量檢測數據,說明自然條件特別是天然植被的生化作用對土壤形成反饋的影響。上述兩篇論文,論據充足、論點新穎,對當時西歐尚停留在物理和化學特性靜態研究的土壤學家來說,是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論文,也是當時西歐有關土壤發生學文庫中早期有價值的文獻,受到比利時穎布露國家農學院教授、土壤學家莫里斯等的好評。王澤農在比利時從事的農業化學以及植物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為他回國后創建我國茶葉生物化學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于60年代發表的《發酵的概念和茶葉發酵的實質》和80年代發表的《茶葉發酵的生化機制》等論文,也都從生物化學的角度,闡明了酶的主導作用。王澤農的研究工作,否定了傳統認為紅茶制作過程中的發酵作用是一個簡單的兒茶素(catechin)氧化過程的錯誤論點,明確指出茶葉發酵是一個涉及茶葉各種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轉化過程,是一個由活體正常呼吸作用及其引發的物質代謝,經過人工的干預,逐步轉化為酶系統定向調控的發酵作用過程。這里包括一系列復雜的電子轉移生物氧化還原反應,并塑造出紅茶色、香、味等品質特色。這就對茶葉發酵的認識,從個別成分變化的孤立片面觀點,提升到生物化學系統論的理解階段,從而全面系統地揭示了茶葉發酵的實質。
今天對土壤的擴展有點兒多。希望大家以后再喝巖茶的時候不要用簡單的“正巖”兩個表面化的概念來死循環闡述了。是不是正巖的基礎就是土壤環境。對于“正巖”倆字兒我真的夠了!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轉自掃葉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