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是什么?學校應怎樣?
? ? ? 社會的組成不是因為認為同處一地,而是因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識和感情。怎樣培養共同的心理因素呢?杜威說有賴于人們之間彼此進行聯系和交通,而教育乃是有效的聯系和溝通的渠道。
? ? ? 文字的表達和傳達愈來愈依賴于文字,人們誤以為學校就是教導青少年識字讀書。
? ? ? ?教育并不是強制兒童靜坐聽講和閉門讀書,就預示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
? ? ? ?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在兩者之間,形成了教育歷程。
? ? ? ?兒童在生長期需要長期撫養才能獨立生活,殊不知這較長的生長時期正好蘊藏著他們進行比較復雜而高深的學習的可貴的潛能。
? ? ?關于教育的歸宿點,杜威認為社會或環境并不是靜止的或絕對的,是永在變化而無終極之境的。教育的真諦不但是新生一代適應當前的環境,還要養成他們他們繼續不停地適應那向著未來而迅速發展的廣大世界和日新月異的民主社會。
? ? ? ?把成人所需的知識輸給缺乏理解的兒童,叫他們痛苦地陷入謎團,如果引導兒童在成長中獲得日益豐富的經驗,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過渡到成人的圓滿生活了。
? ? ? ?生長是向上發展的和向上提高的,因而學校的生活并非戲耍取樂。愛默生說:尊重兒童不能叫兒童而流為無政府狀態,保持兒童的天真不是叫兒童不加思考地魯莽蠻行。
有人認為以兒童為中心,會貶抑兒童的職能。愛默生說,這并非給教師開方便之門,叫他們偷閑偷懶,而是要求他們支付時間,善用思考,并具有真知灼見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教師只有道德高尚而學問廣博,才能安排妥適環境,誘導兒童好好通過生活改造環境。
以現實為起點二逐步增加生活廣度和經驗深度,學校就能善盡其責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