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教育即生長
一、生長的條件
社會在指導青少年活動的過程中決定青少年的未來,也因而決定社會自己的未來。由于特定時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時間將組成那個時代的社會,所以,那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基本上將取決于前一時代給予兒童活動的指導。這個朝著后來結果的行動的累積運動,就是生長的涵義。
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我們說一個人只能在他未發展的某一點上發展,這似乎是自明之理。但是,未成熟狀態這詞的前綴“未”卻有某種積極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無所有或缺乏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能量”(capacity)和“潛力”(potentiality),這兩個名詞都有雙重意義,一個意義是消極的,另一個是積極的。能量可以僅指接納性,如一夸脫的能量。我們可以把潛力僅僅理解為蟄伏或休眠的狀態——在外部影響下變成某種不同的東西的能力。但是,我們也可以把能量理解為一種能力;把潛力理解為勢力。我們說未成熟狀態就是有生長的可能性。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指現在沒有能力,到了后來才會有;我們表示現在就有一種確實存在的勢力——即發展的能力。【牧笛注:杜威是在說兒童身上本身就存在著一種發展的能力,這種潛在的能力也許在休眠,它需要教育者去喚醒,去激勵。】
我們往往把未成熟狀態只是當作缺乏,把生長當作填補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間的空缺的東西,這種傾向是由于用比較的觀點看待兒童期,而不是用內在的觀點看待兒童期。我們所以僅僅把兒童期當作匱乏,是因為我們用成年期作為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兒童期。這樣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兒童現在所沒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會有的東西上。這種比較的觀點,要是為了某種目的也是夠合法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這種觀點看作不可變更的道理,那就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傲慢武斷。如果兒童能清晰地和忠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所說的話將與此不同。我們有非常可靠的成人憑據,使我們相信,在某種道德的和理智的方面,成人必須變成幼小兒童才對。【牧笛注:成人總愛居高臨下地教導孩子,告訴他們所不知道的一些東西,但卻忽視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永遠好奇,永遠具有創造力。】
當我們考慮到提出一個靜止的目的作為理想和標準時,這個關于未成熟狀態的可能性的消極性質的假設,其嚴重性是明顯的。他們把不斷地成長理解為已完成的生長,就是說停止生長(ungrowth),即不再繼續成長。這個假設毫無價值,從這樣的事實可以明白,每一個成人,如果有人詆毀他沒有進一步生長的可能性,他就要怨恨;只要他發現自己沒有進一步生長的可能性,他就要悲痛,把這件事視為喪失的證據,而不把已往的成就作為力量的適當表現。為什么對兒童和成人采用不平等的標準呢?【牧笛注:成人停止了生長都是悲傷的,何況是小樹呢?它的身體里本來就藏著一顆高大的橡樹啊!】
我們如果不用比較的觀點,而用絕對的觀點來看,未成熟狀態就是指一種積極的勢力或能力——向前生長的力量。我們不必像有些教育學說那樣,從兒童那里抽出或引出種種積極的活動。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經有熱切的和激動的活動。生長并不是從外面加到活動的東西,而是活動自己做的東西。未成熟狀態的可能性的積極的和建設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狀態的兩個主要特征即依賴和可塑性的關鍵。(1)把依賴說成某種積極的東西,聽來未免可笑,把依賴說成一種力量,更加荒謬。但是,如果依賴完全是無依無靠的性質,那么發展永遠不會發生。一個僅僅是軟弱無能的人,永遠要別人提攜。依賴伴隨著能力的成長,而不是越來越陷入寄生狀態,這個事實表明依賴已是某種建設性的東西。僅僅寄人籬下不會促進生長。(2)因為寄人籬下不過是筑墻于軟弱無能的周圍。對物質世界來證券交易,兒童是無依無靠的。在他誕生的時候和以后長時間內,缺乏行走和維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如果他必須自己謀生,那就連一小時都難以生存。在這方面,兒童幾乎是全盤無依無靠。幼獸也要比他強得多。他的身體是虛弱的,不能運用他所有的體力去應付物質的環境。
1、但是,這種徹底的無依無靠性質,暗示著具有某種補償的力量。【牧笛注:前面一段作者一再強調了人類嬰兒的脆弱。這段又使用了一個轉折詞“但是”,他要告訴我們,這種脆弱又是一種補嘗。】幼獸早期就有相對的能力,能夠很好地適應物質環境。這種事實表明,這種動物的生活和它們周圍的獸類的生活并不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可以這么說,因為它們缺乏社會的能力,所以不得不具有相當的體力。另一方面,人類嬰兒身體上軟弱無能,所以還能生活下去,正是因為他們有社會的能力。我們有時談起兒童,想到兒童,似乎他們只是從身體方面講偶然處于社會環境之中;似乎社會力量完全存在于撫養他們的成人之中,兒童乃是受撫養的人。如果說兒童自己本來具有非常的力量,引起別人的合作注意,便有人想,這不過是轉彎抹角地說成人非常注意兒童的需要罷了。但是,觀察表明,兒童賦有頭等社交能力。兒童具有靈活的和敏感的能力,對他們周圍的人的態度和行為,都同情地產生感應,很少成年人能把這種能力保持下來。兒童對自然界事物的不注意(由于無力控制他們)相應地強化了他們對成人行為的興趣和注意,這兩方面是相伴隨的。兒童生來的機制和沖動都有助于敏捷的社會反應。有人說,兒童在進入青年期以前是利己主義的和自我中心的,這句話即使是正確的,也和我們上面所說的話沒有矛盾。這不過表明兒童的社會反應能力是用來增加他們自己的利益,并不是表明兒童沒有這種社會反應能力。但是,這句話事實上并不正確。有些事實被引用來辯護所謂兒童的純利己主義,其實是表明兒童趨向他們標的強烈性和直接性。如果構成標的的許多目的對成人來說似乎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不過是因為成人通過幼年時類似的獨占行為,已經達到了這些目的,因而不再使他們感興趣。所謂兒童天生的利己主義的剩余部分,大部分都不過是違反成人的利己主義的利己主義。成人過分專心于他自己的事務而對兒童的事務沒有興趣。在他看起來,兒童無疑似乎過分專心于他們自己的事務。【牧笛注:這段在說孩子一出生時很脆弱,但這種脆弱恰恰也是一種補嘗。嬰兒的社會能力正是因為他的脆弱而得到補償的。】
從社會的觀點看,依賴性指一種力量而不是軟弱;它包含相互依賴的意思。常常有一種危險,個人獨立性的增加將降低他的社會能力。讓一個人更加依靠自己,也許因此使他更加自以為是,脫離群眾,冷漠無情,在和別人的關系方面麻木不仁,以致生出一種真能獨善其身的幻想——這是一種無名的癲狂,世界上大部分本可挽救的苦難,都是由于這種癲狂所致。
2、未成熟的人為生長而有的特殊適應能力,構成他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油灰或蠟的可塑性。它并是因受外來壓力就改變形式的一種能力。這種可塑性和柔韌的彈性相近,有些人通過彈性作用于他們周圍的環境并保持他們自己的傾向。但是,可塑性比彈性更加深刻,它主要地是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從經驗中保持可以用來對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難的力量。這就是說,可塑性乃是以從前經驗的結果為基礎,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就是發展各種傾向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獲得習慣是不可能的。【牧笛注:嬰兒對成人的依賴,增加了他的社會能力。下一段說得很清楚。】
高等動物的崽仔,特別是人類的幼兒,必須學會利用它們的本能反應,這是大家熟悉的事實。人類生來比其他動物具有更多的本能傾向。但是,低等動物的本能在生后不久就自行完善,以應適當的活動。至于人類嬰兒的本能,按它們原來的狀態,大部分沒有什么用處。有一種生來的特別適應能力,立刻發生效率,但是,好像一張火車票只能用在一條路線上。一個嬰兒要運用他的眼、耳、手和腿,必須試驗作各種不同的反應的結合,學會靈活多樣的控制能力。例如,一只小雞孵出后幾小時,就能準確地啄食。這就是說,眼睛看東西的活動和身體和頭部的啄食活動的準確的協調,經過幾次試驗就完善了。一個嬰兒生后六個月,能夠接近準確地把伸手抓物的動作和他的視覺活動協調起來;就是說,能夠說出他是否能伸手抓到所看見的物件和怎樣伸手去抓。結果,小雞反受原來本能相對完善的限制。嬰兒則具有大量嘗試性的本能反應以及跟著這些反應所得到的許多經驗的有利條件,即使他因為這些反應互相阻礙以致暫時處于不利地位,但這不過是暫時的事情。我們學習一種動作,不是按現成動作去做,必需學會變化動作的因素,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種種因素的聯合。人類學習一種動作,能夠發展許多方法,應用到其他情境,從而開辟繼續前進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人類養成學習的習慣,他學會怎樣學習。【牧笛注:嬰兒的各種能力不能夠一蹴而就,所有器官協調一致需要漫長的學習。他們的經驗在一點一點積累,以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依賴和可變的控制能力這兩件事在人類生活中很重要。這個原理早有人總結在延長嬰兒期的重要意義的學說之中①。嬰兒期的延長無論從群體中成人的觀點和青少年的觀點來看都是重要的。依賴他人和從事學習的小孩就是一個刺激,要成人負責教養和撫愛。兒童需要成人經常繼續不斷的養護,也許就是把暫時的同居變為永久婚姻的一個主要原因。兒童有這種需要,肯定是養成慈愛的和同情的照顧別人的習慣的主要影響;這種對別人幸福的建設性的興趣,是聯合生活所必需的。這種道德方面的發展,在理智方面就是能夠引進許多引起注意的新事物,激發對未來的遠見和為未來計劃。所以,有一種相互的影響。社會生活日益復雜,需要一個較長的嬰幼期,以便獲得所需要的力量;這種依賴的延長就是可塑性的延長,或者就是要獲得可變的和新奇的控制模式的力量。因此,這種延長能進一步地促進社會進步。
① 許多作家提出過延長嬰兒期的意義,但是費斯克所著的《一個進化論者的游記》一文被認為首先提出了系統的說明。【牧笛注:嬰兒在成人的悉心照顧中受到了諸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無形中增加了嬰兒的社會能力。生長的條件包括人的未成熟狀態和他的可塑性。】
二、習慣是生長的表現
我們在上面已說過,可塑性是保持和提取過去經驗中能改變后來活動的種種因素的能力。這就是說,可塑性乃是獲得習慣或發展一定傾向的能力。我們現在要研究習慣的主要特征。首先,習慣乃是一種執行的技能,或工作的效率。習慣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以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習慣通過控制動作器官而主動地控制環境。我們也許易于強調控制身體,而忽略對環境的控制。我們想起步行、談話、彈鋼琴、雕刻工的專門技能、外科醫生、建筑橋梁的工人等等的技能,好像他們的技能不過是有機體的行動流暢、靈巧和精確,當然,他們的動作的確流暢、靈巧和精確,但是,衡量這些特性的價值的標準,在于它們對環境的經濟而有效的控制。我們能夠走路,就是能支配自然界的某些特性,所有其他習慣也是如此。
人們常常把教育解釋為獲得能使個人適應環境的種種習慣。這個定義表明生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這個定義中的所謂適應,必須從控制達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動的意義上來理解。如果我們把習慣僅僅看作機體內部引起的變化,而忽視這種變化在于造成環境中以后許多變化的能力,就會把“適應”看作與環境一致,正如一塊蠟依照印章一樣。環境被看作某種固定的東西,這種固定性為有機體內部發生的變化提供目的和標準;所謂適應不過是使我們自己切合外部環境的這種固定性。①如果把習慣看作“習以為常”,確實是比較被動的東西。我們習慣于周圍環境——習慣于我們的衣服、我們的鞋子和手套;習慣于相當穩定的氣候;習慣于我們的日常朋友等等,這些都含有被動的性質。和環境保持一致,在有機體內引起變化,而不問改變周圍環境的能力,就是這種習以為常的顯著特點。我們不能把這種適應(不妨稱之為遷就,以別于主動的適應)的特點轉到主動利用周圍環境的習慣,除此以外,“習以為常”有兩個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個特征是,我們首先通過使用事物而習慣于這些事物。【牧笛注:“習以為常”的是被動的。我們天天用同一個杯子喝水,我們就習慣了它。】
試想一下,我們怎樣習慣于一個陌生的城市。初進城時,我們碰到過多的刺激,引起過多的和不易適應的反應。逐漸地我們選擇一些有關系的刺激,把其他刺激降級,我們可以說我們不再對這些刺激作出反應,或者更加正確地說,我們已經對這些刺激作出持久的反應,或稱為適應平衡。這種持久的適應,給我們提供一種背景,待有機會時作出各種特殊的適應。這就是“習以為常”的第二個特征。我們從來不想改變整個環境;有很多事情,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安之若素,接受現狀。在這種背景上,我們的活動集中在環境中的某些方面,努力進行必要的改革。所以,“習以為常”就是我們對當時我們還不準備改變的環境的適應,這種環境對我們的主動習慣還具有積極的影響。【牧笛注:習以為常的兩個特征:1。通過使用事物而習慣于這些事物;2.持久的適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背景。】
總而言之,所謂適應,既是我們的活動對環境的適應,也是環境對我們自己活動的適應。譬如,一個野蠻部落設法在沙漠平原上生活,他們使自己適應。但是,他們的適應包含最大限度的接受、忍受和容忍現狀,最大限度的被動默認,和最小限度的主動控制和利用環境。后來,有文明的人出現了,他們也使自己適應。但是他們引進灌溉;尋找能在這種環境中繁榮昌盛的植物和動物;通過審慎的選擇,改良正在那里生長的動植物。結果,這個荒蕪的地方,好像盛開的玫瑰。野蠻部落只是順應環境,習以為常;文明人卻有習慣,這些習慣能改造環境。【牧笛注:也就是說,適應是雙方的。這段中一個成功改造沙漠的例子說明,我們可以順應環境,也可以改造環境,讓它如我們所愿。】
①當然,這個概念和前章所研究的刺激和反應的外部關系的概念及本章所研究的未成熟狀態和可塑性等消極概念在邏輯上也是彼此相關的。
但是,習慣的重要性并不止于習慣的執行和動作的方面,習慣還指培養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松、經濟和效率。無論什么習慣,都標志著一種傾向,能主動選擇習慣運行的環境。習慣并不像米考勃式的人物①,靜候刺激出現才忙碌起來。習慣能主動地尋找機會,轉入全面的運作。如果習慣的表現過分受阻,它就顯出不自在的狀態和強烈的渴望。習慣也具有理智的傾向。哪里有習慣,哪里就要熟悉所用的材料和設備。要了解習慣運行的情境,也有確定的方法。思維、觀察和反思的模式變成各種技能和愿望,一同進入習慣,這種習慣使人成為工程師、建筑師、醫師或商人。在不熟練的勞動中,智力的因素非常少,這正是因為所包含的習慣不是高級的。但是,判斷和推理的習慣,正如操縱一種工具、繪制一幅畫或進行一個實驗的習慣一樣。
但是,這種說法還不是充分表達實情的說法。在眼和手的習慣里面,包含了智力的習慣,這就使眼和手的習慣的意義增加。首先,習慣的智力因素使習慣和各種不同的靈活運用的關系固定下來,因而也就和繼續生長發生關系。我們常說固定的習慣,這句話的意思也許指我們所有的種種能力成為我們固定的資源,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用。但是,也有人用這句話表明老規矩,陳規陋習,沒有什么新鮮,缺乏公開性和創造性。習慣的固定性可以指有一些東西牢牢地控制著我們,而不是我們自由地控制著這些東西。這個事實說明了通常關于習慣的概念的兩點見解:一點是把習慣等同于機械的和外部的動作模式,而忽視智力的和道德的態度;另一點是往往給習慣以壞的含義,把習慣和“壞習慣”等同起來。很多人對他們所選擇的專業的心理傾向被稱為習慣可能感到驚異,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吸煙、喝酒或使用褻瀆的語言看作典型的習慣。對這種人來說,習慣是某種控制著他的東西,某種即使判斷力譴責它都不易排除的東西。【牧笛注:人們對習慣有著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習慣是指我們使種種能力成為我們固定的資源,它是有智力活動參加的;而別一種認為習慣僅僅是某種控制著他的東西。】
① 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的人物,幻想突然走運的樂天派。——譯者注
各種習慣和智力脫離到什么程度,這種習慣變成呆板的動作的方法,或者變成奴役我們的動作方法就到什么程度。常規性的習慣就是不加思考的習慣;“壞”的習慣沒有理智,違反有意識的考慮和決定所作出的結論。我們已經說過,習慣的養成是由于我們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我們具有各種變化反應,直到發現一種適應有效的行動方法的能力。常規性的習慣,這種習慣控制我們,不是我們控制它們,這是抹煞可塑性的習慣。這種習慣表明喪失變化的能力。毫無疑問,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機體的可塑性,動作的生理學基礎會逐漸衰退。童年時代本能好動和熱衷變化的動作,以及對新的刺激和新的發展的愛好,很容易“固定下來”,厭惡變革,躺在過去的成績上。只有一種環境,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智力,才能抵制這種傾向。當然,有機體的衰老現象也影響思維中包含的生理結構。但是,這個事實只是表明需要經常注意使智力的作用產生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如果我們采取近視的方法,求助于機械的常規和反復的練習獲得習慣的外表效率,沒有思維的動作技能,那就是蓄意束縛生長。【牧笛注:好的習慣是有思考,有理智的習慣。這段在說什么?不就是在說人不能變得像機器一樣呆板,要走出舒適區嗎?】
三、發展概念的教育意義
本章講到這里,很少談到教育。我們一直在討論生長的條件和含義。但是,如果我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它們就包含明確的教育結果。當我們說教育就是發展時,全看對發展一詞怎樣理解。我們的最后結論是,生活就是發展;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用教育的術語來說,就是:①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牧笛注:生活即教育就這樣鏈接在了一起。】
(1)當我們用比較的術語,即從兒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來解釋發展時,所謂發展,就是將能力引導到特別的渠道,如養成各種習慣,這些習慣含有執行的技能、明確的興趣以及特定的觀察和思維的對象。但是,比較的觀點并不是最終的。兒童具有特別的能力;忽視這個事實,便是阻礙生長所依靠的器官的發育或使它們畸形發展。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他的環境,因此引起許多新的刺激,這些新的刺激再引導他的各種能力,使它們不斷發展。忽視這個事實,發展就受阻撓,成為被動的適應。換言之,常態的兒童和常態的成人都在不斷生長。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生長和不生長的區別,而是各有適合于不同情況的不同的生長方式。關于專門應付特殊的科學和經濟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我們可以說,兒童應該向成人方面發展。關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懷,我們可以說,成人應該像兒童一樣生長。這兩句話都是同樣正確的。【牧笛注:處于不同的環境,兒童便會有不同的處境。在更多有優秀的刺激中,孩子不斷地發展,會生長出新的能力。而在自然的狀態下,孩子衍生出的是被動的適應力。孩子向成人學習,成人更應該向孩子一樣看世界。像那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小飛俠。】
我們在本章已經評論過三種思想,這就是:一,把未成熟狀態僅僅看作缺乏發展;二,把發展看作對固定環境的靜止的適應;三,關于習慣的僵硬性。這三種思想都和生長或發展的錯誤觀點有關——都認為生長或發展乃是朝著一個固定目標的運動。它們把生長看作有一個目的,而不是看作就是目的,這三種錯誤思想在教育上相應的錯誤就是:第一,不考慮兒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發展兒童應付新情境的首創精神;第三,過分強調訓練和其他方法,犧牲個人的理解力,以養成機械的技能。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環境作為兒童的標準,使兒童成長到這個標準。【牧笛注:這也是在我們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幾點。孩子現在不會,僅僅說明他有待學習;孩子在環境中只有被動地適應。一旦孩子失去了主動性那將是十分可怕的事。我們都不愿意看到一個僵化、死板的孩子。現在出來很多讀書經寶寶,那種從娘胎里就開始進行的機械訓練讓人瞠目。】
人們不是無視自然的本能,就是把它們看作討厭的東西——看作應該受壓制、或者無論如何應該順從外部標準的可憎的特性。由于把順從看作目的,所以青年人的個性被忽視,或被看作調皮搗蛋或不守紀律的根源。同時,又把順從等同于一律。從而導致青年對新鮮事物缺乏興趣,對進步表示反感,害怕不確定和未知的事情。由于生長的目的在生長過程之外,超越不斷生長的過程,就不得不依靠外部力量使生長走向這個目的。當一種教育方法被污蔑為機械方法的時候,我們可以肯定,這就是依靠外部的壓力來達到外部的目的。
(2)既然實際上除了更多的生長,沒有別的東西是和生長有關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沒有別的東西是教育所從屬的。有句平常話說,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后,教育不應停止。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組織保證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使人們樂于從生活本身學習,并樂于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的產物。【牧笛注:學校如果培養了一個樂于并善于從生活中中獲取知識和快樂的人,那么孩子的學就沒有白上。可現實是,每所學校都在應試應試,用外部的力量達到外部的目的。】
當我們不再企圖用和成人成就進行固定的比較來解釋未成熟狀態時,就不得不拋棄把未成熟的狀態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見解。拋棄了這種見解,我們也就不得不放棄一種習慣,把教學看作把知識灌進待裝載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補這個缺陷的方法。因為生活就是生長,所以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生活和在另一個階段的生活,是同樣真實,同樣積極的,這兩個階段的生活,內部同樣豐富,地位同樣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小,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的事業,我們對未成熟狀態先是覺得不耐煩,愈快過去愈好。于是,用這種方法教育出來的成人,回顧兒童期和青年期,感到無窮遺憾,只看到失卻機會和浪費能力的景象。在我們承認生活有它自己內在的品質,而教育的任務就在于發展這種品質以前,這種諷刺性的情境將會繼續下去。【牧笛注:我們給孩子不停地灌輸,盼望他一天天快快長大。卻忘記了他是一顆會自己慢慢成長的橡樹的種子。是種子就會經歷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呀!】
認識到生活就是生長,這就使我們能避免所謂把兒童期理想化,這種事情實際上無非是懶惰成性。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動和興趣混為一談。我們雖然不能斷定,有些東西看來僅屬表面的玩笑,是否就是某種初生而未經訓練的能力的征兆,但是我們必須牢記,不要把表面現象認為就是目的本身。它們不過是可能的生長的征兆。要把它們轉變成發展的手段和使能力進一步發展的工具,不要為了它們自己而縱容它們或培養它們。過分注意表面現象(即使用指責和鼓勵的方式)也許使這些現象固定,從而使發展阻滯。對家長和教師來說,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兒童哪些沖動在向前發展,而不是注意他們已往的沖動。尊重未成熟狀態的正確原則,沒有比埃默森①下面的一段話講得再好的了。他說:“尊重兒童。不要過分擺起家長的架子。不要侵犯兒童的孤單生活。但是對于這個建議,我卻聽到有人叫嚷:你真要放棄公私訓練的韁繩嗎?你要讓兒童去過他自己激情和奇想的狂妄生涯,把這種無政府狀態稱為尊重兒童的天性嗎?我回答說,尊重兒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關于兒童訓練,有兩點要注意:保存兒童的天性,除了兒童的天性以外,別的都要通過鍛煉搞掉;保存兒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擾亂、干蠢事和胡鬧;保存兒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天性武裝起來。”埃默森接著指出,這種對兒童期和青年期的尊重,并不為教師開辟一條容易而悠閑的道路,“卻立刻對教師的時間、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這個方法需要時間,需要經常運用,需要遠見卓識,需要事實的教育,還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訓與幫助;只要想到要運用這個方法,就意味著高尚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了。” 【牧笛注:給兒童自由,給兒童尊重,用知識把兒童的天性武裝起來。這些話說得多么好呀!我們有時甚至連尊重孩子都做不到。汗顏!但有了方向就有了可能性,不是嗎?】
① 埃默森(George Barrall Emerson,1797—1881),美國教育家。——譯者注
提要
生長的能力,依靠別人的幫助,也有賴于自己的可塑性。這兩種情況,在兒童期和青年期達到頂點,可塑性或從經驗學習的能力,就是形成習慣的意思。習慣使我們能控制環境,并且能為了人類的利益利用環境。習慣有兩種形式,一是習以為常的形式,就是有機體的活動和環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種形式是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活動,借以應付新的情況的能力。前一種習慣提供生長的背景;后一種習慣構成繼續不斷的生長。主動的習慣包含思維、發明和使自己的能力應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創精神。這種主動的習慣和以阻礙生長為標志的墨守成規相反。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它創造繼續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為實現這種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牧笛注:教育要引導孩子們形成主動的習慣,并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怎樣激勵孩子主動生長,要為他們入提供些什么方法、課程,就要看一所學校和教室中的老師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