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影意境綜述
? ? ?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tǒng)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chǎn)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于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 ?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于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 ?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tǒng)美學和現(xiàn)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征,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于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 ? ?影片根據(jù)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lián)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借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托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xiāng)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 ?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diào)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范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采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伙伴,并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于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伙伴。第二段故事發(fā)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yè)。最后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jīng)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 ?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fā)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伙伴、告別不經(jīng)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圣的童年。整部影片對于離別和死亡的悲痛并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jié)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 ?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于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xiàn)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云慘淡的社會現(xiàn)實從頭至尾榮繞于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jīng)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xiàn)父親在家里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游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xiàn)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nèi)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 ? ?意境源于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xiàn)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墻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xiàn),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 ?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xiàn)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diào)敘事的連續(xù)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 ?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后,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里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chǎn)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愿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于“什么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于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愿與不舍呈現(xiàn)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xiàn)“發(fā)纖濃于簡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 ? ?影片的色彩基調(diào)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墻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xiàn)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xiàn)狀,為影片背后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墻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xiàn),與悲涼社會現(xiàn)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 ?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墻,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jīng)意間流逝,現(xiàn)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 ? ?音樂在調(diào)動情緒和延伸想象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diào)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diào)和影片主題相呼應,并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后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于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xiàn)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 ?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里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后死于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伙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xiàn)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 ?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fā)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xiàn)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丑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 ?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么駱駝掛鈴鐺,為什么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么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么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準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nèi)在張力
? ?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jié)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臺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xiàn)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xiàn)都幾乎內(nèi)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后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jīng)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干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里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xiàn)出來,呈現(xiàn)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借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 ?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nèi)部節(jié)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xiàn)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tǒng)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jié)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 ?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 ?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xiàn)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臺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xiàn)既愚笨而又神圣的童年,抒發(fā)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xiāng)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xiàn)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于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jīng)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 ?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于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臥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