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晨讀感悟 (N0.17)
001,A想要換工作,看到心動的招聘信息打算周末準備簡歷,周末也覺得沒心情,想要等到有心情時再準備,就這樣一拖再拖,直到求職通道關閉,她也沒準備好簡歷。失去機會的她反而給自己找了個看似合理的借口:我可能不那么喜歡這份工作,所以才沒有采取行動。我們或許都有過這種情形:一開始興致勃勃地要做某事,摩拳擦掌,拖著拖著,就漸漸沒了心情。這就是拖延的力量。
“拖延并不遺傳,但會把人逼瘋,即使拖延者本人也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拖延,是在以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說:‘我不想做,你強迫不了我’這是一種被動的表達自己的方式。”這段話是我在《正面管教A-Z》中看到的,書中當然也給了解決辦法,在我們閱讀材料中也給了“先做5分鐘的”方法來解決拖延的問題。但是我關注的卻是拖延背后的信息,孩子拖延的時候,通常有效的解決方案是給他權利,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讓他參與或者決定他要做什么、要怎么做。那么成年人呢,是對社會壓力或環境壓力的對抗嗎?
無論如何,拖延和抽煙一樣,不會立即致命,卻會慢慢的消耗你的生命。如果你有拖延的習慣,不妨試試“先做5分鐘”的方法,不管什么事,先開始再說。
002,最近看到過很多跟誰工作、跟誰學的重要性。李筱懿老師在它的新書《在時中盛開的女子》一書中,有專門寫她的兩位老板對她的影響和教導。楊小米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她的語姐,就是我自己,直到今天也很感激我工作時的上司的幫助。可是我想說的是,找到一個你發自內心愿意追隨的老板有那么容易嗎?在你沒有真正接觸一位老板之前,你又如何知道這老板真正是什么樣子的?即使你真的知道這個老板是個高人,他又愿意教導你嗎?憑什么?
003,寶麗來和諾基亞,看上去都有機會在各自的新產品領域優先占領市場,都握著新產品錯失了機會,作者認為寶麗來和諾基亞在清楚未來趨勢的前提下,因為眼前的既得利益讓他們短視,因而錯過了機會。對此,我有不完全同意。如果寶麗來和諾基亞的決策者真的對未來的趨勢非常明白,卻顧及眼前的利益,那會不會因為眼前的利益是考核這些決策者的標準,而不是未來的利益。也就是說無論未來有多大的利益,現在的決策者都得不到。還有一種是,他們真的對未來趨勢不那么清楚,至少不那么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