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進入2017年開始每個月都會復盤,復盤結果也會發到群里給朋友看,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議或者是能有人共享我可以完善自己的復盤,也希望能給別人一些小參考。把讀書當作復盤的重中之重,總結羅列的更加清晰,所以總有小伙伴問我,為什么每個月都能看這么多書?是怎么看的?
? ? ? ? ? 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嘿嘿一笑,其實特別不喜歡月末復盤的時候我當月讀了5本以上的書,證明這個月我沒有遇見好的,沒有真切的去思考,在我的觀念里讀書從來都不是從數量上看收獲,而是你真的從中學到了你所需要的。看一百本書的走馬觀花還不如一本書的真正思考,當拘泥于數量時便也就開始輸了,帶著功利性去閱讀能獲取的又會是什么?
? ? ? ? 還有人會問我從哪兒找書單,或者是有沒有書單推薦?我從來不會找書單讀書,所有公眾號或者打著某某名人推薦人生必讀的五十本書等標題的都不會看,更不會給別人推薦書單,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價值觀,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所處的階段也不同,當然需求也就不同,也許你認為這本書你從中收獲很大,但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可能適合你的就是他的毒藥。所以,我不了解你絕對不會給你推薦書。
? ? ? ? 但我也不是盲目的去讀書,每個人都會出現書荒,我也會,但是我有自己的方式去選擇,比如最近剛好在看馮唐的書,發現文風很喜歡,行文方式也正中下懷,那我就找來他所有書的,都去看看。同一作者在前后十年間出的書,不管是行文風格還是敘述方式,應該都會差不太多,除非在這期間作者受到過什么重大影響或者經歷過特別重要的事情。又或者,在看季羨林的歸國日記時,季老每天都會讀書,而且在日記里把讀的書列的清清楚楚,一般都會先百度一下,如果感興趣那就讀下去。如果你對這個作者感興趣,那么他讀的書應該也不會差,從一個人讀什么書就能大概看出來他是什么人,而他是什么人就會寫什么樣的文章。
? ? ? ?還會有人問我閱讀書籍的方式,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啊,電子書的話是在手機上面閱讀啊還是用閱讀器啊。讀書不僅不能拘泥于數量更不能拘泥于媒介,紙張也好畫面也好,媒介和形態怎樣都無所謂,只要喜歡書的人好好的讀書就夠了。哪種閱讀方式都存在自身的好處,手里電子書更加便捷,能知識共享,閱讀器感覺更舒服,更接近于紙質書,紙質書閱讀體驗更棒,但也都有自身的弊端,手機閱讀容易分散精力,紙質書不易攜帶,閱讀器觸感不好。
? ? ? ?結合每種閱讀媒介的優缺點我會選擇最適合我的,在通勤車上我會選擇手機或者閱讀器來讀書,一般選擇不需要思考能直接獲取,或者是小說類的,而在周末,睡前我會選擇閱讀紙質書,來看一些偏理性的,歷史型,哲學類的書籍,閱讀紙質書時更容易讓自己安靜和沉淀下來。
? ? ? ?人這一生,能自己去選擇真正想做的實情真的不多,讀書算是一個,所以更希望自己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自由選擇,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己喜歡的書,于我而言這也是最低限度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