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年前的那個午后,我和阿坤各自躺在宿舍的小床上休憩,當時我正津津有味的捧著一卷小說閱讀,而他正百無聊賴的玩弄著手機小游戲。
“你讀書就是看小說么?”他的指尖不停,頭也不抬的繼續突破著小游戲的關卡上限,“我的意思是,讀小說能給帶來什么提高?”
一瞬間我怔住了,對啊,我貌似一直以來混淆了一個很嚴重的概念。
曾經的我以為只要看書就算是讀書,所以輕松易讀的小說自然而然的就被我奉為讀書,并且還為自己不荒廢時間,有在好好讀書而沾沾自喜。
但,我卻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
讀書不等于讀小說,讀小說也不完全算是讀書。
末了,他再補一句:“讀小說或許能提高一下你的修辭技巧,或是文字表達能力,除此之外還有什么用呢?”
當時的我正走入了這樣的一個誤區,或許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想當然錯覺。
-02-
讀書被我狹義的理解成了讀小說。
那么,為什么又會偏偏選擇小說呢?
因為小說就是在講故事,有情節,有劇情,讀起來根本不用費腦子,輕松隨意,而且隨著故事的循序漸進,對結局的好奇會越來越抓住我求知的心,更是讓人欲罷不能。而看專業書籍,或者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有關心理、哲學、生活等方面的書,讀起來就頓覺索然無味,保證不過一會兒就哈欠連連,難以為繼。
好好琢磨一下就會發現,讀小說其實就像是在看電視劇、綜藝、或者是電影,它不需要動腦子,不需要思考,你只需要安安靜靜的接受它所展示給你的一切,這會讓你感覺很爽很舒服。那么,細細想來,讀小說和看劇又有什么差別么?無非是接受媒介(畫面或者文字)不一樣而已。
好吃的東西不一定健康,就如同健身要反復鍛煉你不舒服的姿勢,讓你難受流汗一樣。如果不能脫離讀書的舒適區,讓自己陷入“痛苦掙扎”的思考,反復突破知識疆界所帶來的未知壓力感,你也很難進入到讀書的深刻層面。
因為,凡是讓你覺得費勁的路其實都是上坡路。
-03-
從那之后,我開始不偏見的涉獵各類書籍,小說不再是我的主角,甚至在我一個月讀4本書的計劃里,我只給小說保留了25%的位置,作為讀費腦書之外的調劑品。
這算是我懵懵懂懂摸索讀書的第二個階段吧。
不設限的閱讀,給我提供了更寬泛的視角,進而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慢慢的讓自己在琳瑯滿目的書海中淘得真金,讓自己的目光開始逐步聚焦。
第三個階段,我開始悄然自覺的以作者為中心,開始閱讀某一類著作,比如吳曉波系列、吳軍系列、李笑來系列、白巖松系列、王小波系列、村上春樹系列、東野圭吾系列……一段時間內,只專注于讀某一個作者,在不斷消化和吸收他的觀點的同時,也開始嘗試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同樣的問題。
多點站位,是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厚積而薄發,我不再信馬由韁的被作者牽著鼻子走,相反,我開始自己握住韁繩,主導走向,步入第四個階段。
這階段我開始嘗試以問題為導向,解讀不同作者對于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開始辯證的站在所有觀點之旁,闡述自己的想法。比如從吳軍、吳曉波毒辣犀利的視角反思國內外企業的經濟變革得失;比如透過余華、路遙、陳忠實等陜北黃土高原特色的本土作品去體會新舊變革時期家與國的沉浮變遷;比如解讀為什么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的日本文學作品可以高居國內暢銷榜榜首,他們的作品風格和文字張力又是如何悄然撬入我們的壁壘,橫向對比國內文字所欠缺的力量……
隨著讀書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閱讀儼然是一個由窄到寬又到窄的一個螺旋上升式的循環,走回原點,卻又高于原點,在不斷肯定和否定的重構中,建立自我獨立的思想。
這就是我目前所體會的讀書觀,不一定對,但路還很漫長,還有很遠的路值得去闖。
-End-
讀書讀得越多,我反而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讀書了。
不是想去試圖說服別人,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反思讀書的意義。
讀書是一種認同。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雖然現在我已經記不得吃過什么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已經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了。
化為我的骨和肉。
大家好,我是小蝸牛,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蝸牛的我”,更多精彩的內容包含其中,讓我們共同作伴一起堅持讀書和努力寫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