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繼續閱讀之前,能否花一分鐘想想自己到底懂了哪些道理?對于自己,我知道以下一些道理:
- 做事要堅持,不要隨便放棄
- 付出總有回報,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 元認知很重要,一定要通過事物看本質
- 學習很重要,讀書很重要
- 成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堅強的毅力與十倍的努力與汗水
- ……
這個列表每個人不盡相同,但一定可以很長。但是越到后面,你會發現很多道理是相似與雷同的。根據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法則對這個列表進行整理修改,那么是否存在幾條基本定律,如同力學的四大基本定律一樣,可以根據基本定律構建出無數的其它法則與規律呢?
這個問題類似哲學上的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與我要到哪里去。一切哲學都試圖通過分析與論證萬事萬物來回答這三個問題,但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統一的答案,眾說紛紜。否則哲學家早已從地球上消失,成為歷史人物。
哲學的問題過于形而上學,過于抽象與高深,其實也可以當作是廢話,因為許多哲學著作讀與不讀都一樣。我不是出于功利性角度考慮,只是現在越來認識到,廢話不是僅指胡言亂語,更多是那種絕對正確但又毫無意義的言語。廢話在哪個領域最多?當然是政治領域莫屬。有些政治術語極其抽象與深奧,以至于人們根本不知道在說什么。比如“人生而平等”這句,對于99.9999%的人來說就是廢話。出生的時候誰知道平等不平等,后面好不容易對這詞有些認識與理解,發現那已經是個過去時,與現在的自己有什么關系。這句話最容易引起的一個推論就是“人生而公平”,如果有這個推論,那么你必將會活的十分郁悶,因為周邊不公平的事處處可見。形而上的哲學離現實很遠,離大眾也很遙遠,無法解決大眾的現實問題。所以現今哲學只屬于少數人的游戲,大眾很少去閱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作品。
與哲學政治領域形成對比,現今的成功學與認知領域受到了大眾的熱烈歡迎與追捧。成功學一直是熱門,在互聯一切的當下,更是熱到令人發指。隨便翻翻一些10W+的文章,成功學相關的文章占了大半。有需求有市場,必然有供給,而且是越來越多的供給。很是奇怪,成功學為什么那么火。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人人都有想成功的念頭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推論原因是人人沒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倒是并非人人都能成功。這里有個明顯的循環,可惜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 沒有成功,希望成功
- 閱讀成功類文章或書籍,希望找到成功路徑
- 發現說的很有道理,也感覺似乎懂了,但不知某些原因,仍然無法取得改變與進步,回到步驟1。
這如同一個人因失敗而酗酒,因酗酒更加失敗一樣,陷入一個死循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同樣的道理讀上一百遍,并不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東西,只能浪費你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增加你的焦慮與失望。
類比是人類認知新事物的快捷方式之一,但很多成功學心靈雞湯的布道者充分利用了類比這個手段,將大眾的思維帶入一個誤區。常見的類比手法是這樣的,鄰居的哥哥小明經過十分刻苦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的法律系。他的爸爸告訴你,只要像他那么努力,你也可以考上哈佛大學法律系。你心一想,同為地球人,差距不至于過大的,也趕緊努力去。你花了幾年的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國內的重點大學。有一天,你遇見小明哥哥,問他自己為什么那么努力卻沒有考上哈佛。他不好意思地告訴你,他爸爸是哈佛的董事,有個優先(降分)入學的資格。聽完之后,你會哭死。這個故事完全是杜撰的,但其中的說服套路是一樣。
面對大量的成功道理與心靈雞湯,我們如何面對呢?告訴自己:他們的成功管我鳥事!千萬不要學王健林,定個小目標,先掙個十億。我是我,你是你,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先學會走,然后再跑,那怕給自己定個先掙個100元的目標,實現了你就是成功,比懂得100個道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