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是安妮寶貝改名慶山后的首發新作。作者摘選記錄了她一次長途旅行中遇見的四個之前不相識的人。“愛畫畫也善于烹飪的廚子,倡導他的飲食方式。攝影師回歸鄉居,以作品系列禮敬故鄉和大自然。年輕僧人,以詩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領悟,供奉信仰。以古法彈奏的老琴人,年過八旬,經歷各種變遷,心守一事。”
這本書,慶山說,其實是錄音記錄中摘選出來的精華部分,寫作這本書,只是記錄下來,表達,傳遞。
開篇,《拾花釀春》,“酔廬”主人劉漢林。他喜歡釀酒、畫畫、喝茶,愛好做菜。他認為,其實生活可以很自在。不需要每天大魚大肉,簡單的食物就可以滿足人體的需求。正如我們的快樂和享受也不需要那么奢侈,完全可以來自微小的事物。他的想法是吃少一些,吃精一點,只要吃,就買最好的食材。應該返璞歸真,不必天天大魚大肉。油膩重口味就像甜言蜜語,會讓人依賴。做菜也是一種交往。想引導公眾的飲食觀念,希望哪怕經過幾代人或更長時間,大家會追求自然的生活。
第二篇,《還鄉記》,攝影師魏壁。他喜歡在照片上寫字,用小楷寫,繁體字,沉穩地敘述,不讓字干擾畫面,只是照片的烘托;喜歡收集農具、碎瓷片、棒槌、夜壺、木椅、砍刀等物品。他也曾揮霍金錢,揮霍青春,對欲望有過充分的體驗和釋放。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后,回歸故鄉,在農村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著對故鄉的表達。他認為:“感受比說出來更重要。現代人缺的就是靜下來內觀,與古人對望。”
第三篇,《渡過輪回夢海》,僧人桑濟嘉措。在別人眼里,他經常被當作一個文藝青年,畫唐卡,熟悉藏文和漢文,學習英文,也在學梵文。他使用手機、電腦,發微博,聽西方音樂,看美國電影,在自己的小書房的墻上貼梵高和夢露的頭像。曾經交游很多,去過很多地方,見到很多的人。而今卻喜歡待在拉卜楞寺修行,看書,學習。
末篇,《素琴.古音.淡味》,古琴家葉名佩。八十四歲高齡的古琴大師葉名佩先生,從十四歲開始學琴,到現在沒有中斷。葉老曾經師從國畫大師張大千,認真學習過繪畫。她認為:“文化遺產應該推廣、傳承下去。真正達到了某個境界,覺得事情就是這樣,該怎樣就怎樣。”
這本書,對看過安妮寶貝作品的我來說,真的有些出乎意料,沒有了凜冽的筆觸、令人心疼的感覺,透著溫暖與寬容。
四個人物都喜愛畫畫,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不論是性格圓通的劉漢林,看上去不像成功者的魏壁,還是心態很開放的桑濟嘉措,嚴守古法、操琴有戒的葉老,他們都不急功近利,都用各自的方式,保持內心的自在。
讀這本書時感覺在聽慶山和四個人的交談,亦像是四個人自然地對著我敘述,讀著,心就靜下了,也會想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可不可以調整到平穩從容。
末篇中還寫到一位古法制琴的老師傅,尤其擅長做琵琶和阮,自己會彈。因為會彈,所以知道音色好不好,因此樂器可以做得很好。這樣的老人,誠如作者所言“單純而干凈,清清爽爽。即便已年老,卻都還是這樣干脆利落,健談而聰慧。也許是因為長期而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并且充分享受和尊重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因為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保留了赤子之心”。
佛法說:得未曾有,心凈踴躍。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