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精要【5】勢篇,標準戰術

圖片發自簡書App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導讀

勢篇涉及到孫子兵法并誤讀最多的六個字——以正合,以奇勝。誤在哪呢,誤在這個“奇”字,這里“奇”讀ji,不讀qi,是數學上奇數偶數的奇,又稱為余奇,簡單的說,就是預備隊。曹操注解說:“先出為正,后出為奇。”先派正兵上場合戰,等到出現勝機的時候,投入預備隊決勝。

所以說正奇的概念,是一個標準戰術,叫做分戰法,就是不能一股腦兒把所有的部隊都投上去,一定要分兵,要分出正奇。

奇正分兵也不是孫子的發明,在黃帝時代就有。黃帝的大將風后寫了一部兵法,叫《握機文》,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里,君臣二人討論到這本書,李靖認為原文應該是《握奇文》,因為念ji,傳來傳去傳成《握機文》了。“機”也對,機動部隊,一個意思。握呢,也有“握兵”的說法。杜牧注解說:“陣數有九,中心有零,大將握之不動,以制四面八陳。”這就是傳說中的八陣圖,不過,不是傳說中的諸葛亮發明的,是《風后八陣兵法圖》,布陣時,先出游軍定兩端,游軍舉著各部隊旗幟,先定地界,各部隊到各自旗下列隊。四隊為正兵,先出戰;四隊為奇兵,預備隊,準備關鍵時出戰。中間那個零頭,叫握兵,握在主帥手中,“不動如山”,不能動。

以正合,以奇勝。克勞塞維茨《戰爭論》里說:

雙方留下的預備隊的對比,往往是最后決定勝負的主要根據。一個主帥如果看到對方在預備隊的對比上占有決定性的優勢,那么他就要下決心退卻。現代會戰的特點是,會戰中一切不幸和損失都可以通過生力軍來補救,因為,現代戰斗隊形的編組方法和部隊投入戰斗的方式,使人們幾乎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都能使用預備隊,一個看起來將要遭受不幸結局的統帥,只要還有優勢的預備隊,他是不會放棄會戰的。但是,一旦他的預備隊開始比地方的預備隊少了,那就可以認為勝負已定。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就跟打紙牌一樣,過程中我要了你一些,你炸掉我一些,都只是過程,勝負要到最后,看各自手里還剩什么牌,如果你有一個3一個4,對方有一對2,那就是勝負已定了。

不過,打仗跟打牌不一樣的是,打牌的時候,打出去的牌就不可以再打,打仗呢,打出去的牌還可以收一部分回來重新打。這就是奇正轉換。正兵撤回來,他就變成奇兵了;奇兵打出去,就變成正兵了。幾正幾奇你可以隨時調整調度,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誰能窮之?”

雖然就奇正兩個變化,但是他的排列組合是無窮無盡的,就像五個音階能編出無窮無盡的音樂,五種顏色能調出大千世界所有色彩(實際上沒有五種,就三原色),五種味道能調出世間所有美味。奇正之變呢,用踢足球來打比方最恰當,足球場上只有兩種隊員,控球的和跑位的,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替補席上的呢,算握兵吧。控球的球一傳出去,正兵就變成奇兵了;接到球的,奇兵就變成正兵了。場上11個人,就不停的在正奇之間轉換,不可勝窮也。

再說一下什么是“勢”,“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險,是積累的勢能大,力量最大;節短,是釋放能量的距離最短,時間最短。簡單的說,射箭不能靠百步穿楊,要靠五步穿簸箕,這樣才能射中、射穿。就像獵豹捕食羚羊,一定是悄悄的摸到五步之內,突然發動攻擊,其勢險,其節短,一撲就撲倒了。如果在百步之外發起攻擊,那就追不上羚羊。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善戰之人,不是一定要給他精兵強將他才能作戰,他能“驅市人以戰”,街上拉來的烏合之眾,他也能讓他們上戰場打勝仗,因為他能造勢,能任勢。孫子本人的故事,他跟吳王說他能練兵,吳王使壞,說你把我這些妃子們練成一支鐵軍我就服你。結果呢,妃子們嘻哈打鬧,他斬了兩個帶頭的,馬上就成一支鐵軍了。這就是他的“勢”。韓信背水一戰,也是造成一種勢。

作為領導者,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你不能怪自己手下是一窩熊兵,他是英雄還是狗熊,取決于你會不會任勢。人都差不多,孫子說和木頭石頭差不多,

“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兵是死的,將是活的,那兵就好像一塊圓石,你把他放在溝里,他就人畜無害,把他放到山頂,他滾下來就誰也擋不住。這山頂,就是你給他造的勢。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怎么打仗?驅市人以戰,給他一支槍讓他往前沖,不往前沖怎么辦,后面有機槍侍候,退后的就殺,所以所有人都冒死往前沖,這是最殘酷的“勢”,后面自己家的機槍,就是那千仞之山。所以二戰蘇聯死人最多,差不多快占了全部各國死亡人數的一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擇人任勢,先任勢,再擇人,任勢而后擇人,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就是領導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