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句白話解讀:
兵法講勢,重在擇其優勢,優勢出其戰術和管理,戰術為“以正合,以奇勝”,正奇的循環變化使用。
再者講管理,擇人任勢,任“氣地因”三種形勢,善戰者,任勢不任人,任勢而后擇人。
五、兵勢
1、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是永遠的課題。(管理的重要性)
兵法講這個,就沒人愛聽了。但能不能打贏,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愛聽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興奮的部分。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首先講“勢”,勢為所造之勢,就必然得到那結果。形和勢的關系是做事先看形,做起來就靠勢。形是實力,是戰略。勢是根據事態發展變化的“臨時之宜,進退之機”。《孫子兵法》中的勢一是講戰術,二是講管理。
管理多人跟管理少人是一樣,是因為有“分數”,就是編制。編制搞得好,組織架構搞得好,管理很多人和管理很少人是一樣的。
“斗眾”,就是開打了,指揮 一支大軍作戰,跟指揮一個小分隊一樣。靠“形名”,就是號令。
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是組織永遠的課題,一個架構,時間長了就不適應了。一個公司的發展,原來的架構不行了,就要不停地搞組織改革。
2、“以正合,以奇勝”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以正合,以奇勝“,曹操注釋為”先出合戰為正,后出為奇“。
兩軍對陣,先以正合,正兵合戰,雙反主帥都在后面看著,看到關鍵時刻,投入預備隊——奇兵——決勝,這就是出奇制勝。
正合奇勝,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千變萬化,但是終而復始。都是變化來變化去,來來回回就那么幾招,固定的元素固定的套路,但熟練運用,就千遍萬化了。
正奇之間的轉化,其實很簡單,已經投入戰斗的是正兵,預備隊是奇兵。預備隊上戰場就成了正兵,正在打得部隊退下來,又變成了奇兵。這樣來來回回的轉化,就是”以正合,以奇勝“的實質含義。
《孫子兵法》后人三大誤解:一為計篇中的計是計算衡量,不是奇謀巧計;二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人都想著去知彼,而忘了最主要的問題是不知己。三是“以正合,以奇勝”,都想貪巧求速,奇襲制勝,雖然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這是分戰法的排兵布陣,不是講奇襲。
戰勢不過奇正,簡單來說,就是分戰法,就是分兵,分為正兵,奇兵,配合打,而且正奇是動態的,隨時相互轉換。
3、把動作搞簡單了再動手,動手就那一下子。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湍急之水能將巨石沖走,是借助水勢;鷹隼迅飛猛撲,以致能將鳥雀捕殺,這乃是靠掌握發動的時機和距離。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他的兵勢都是迅猛的,行動節奏的短促的。
勢險和節短,是我們設計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則,就是前期準備,策劃很充分,最后動手事很少很簡單很有效。孫子兵法一貫的思想是一戰而定,一擊而中。前期的研究都在為這一擊做充分準備。
4、勇還是怯,不是人的問題,是勢的問題。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紛紛紜紜,看似混戰卻有條不紊。混混沌沌,陣容圓整無懈可擊。讓他看見我亂,其實是治;讓他看見我怯,其實是勇;讓他看見我弱,其實是強。這一段都是在講“動敵”,讓敵人感覺我很混亂,很弱小,很膽怯,但實際上我很整齊,很強大,很勇敢。讓敵人分不清楚我方的虛實。
5、擇人任勢,任三個勢:氣勢、地勢、因勢。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形勢比人強,勝負之道,在于怎么造勢,這得主帥自己研究,而不求于下面的人。所以優秀的領導者,求之于勢,不責怪下面的人。能夠造好勢,選對人。在對的地方用對的人。地方不對,人不對,這是領導自己的不對。
氣勢:是在、實力做底,那叫有底氣,是累積出來的。
地勢:李靖說:“關山狹路,羊腸狗門,一夫守之,千人不過,謂之地勢。”
因勢:就是因人之勢,根據對方的勢,來因勢利導。縱橫捭闔,捭闔就是開合,一開一合,調動對方,根據對方兵勢變化,隨時痛擊。
所以善戰者,任勢不任人,任勢而后擇人,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才是領導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