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講到,因為饞嘴的阿花(部落里的美女猿),促進了剩余產品的交換,這個南方古猿的群落居然發明了“象牙貨幣”,大家都覺得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再也不用扛著稻谷、趕著野牛、背著象肉來回奔波了。阿牛和他的象牙成了整個部落聯盟的絕對權威,并且家財頗豐。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假設阿牛家有100頭大象,為了保證每顆象牙的價值,阿牛同志嚴格限定只有200顆象牙在流通(一頭大象2顆象牙),任何人可以再任何時候,憑著這個象牙在牛家兌換成等量的象肉。于是,在長期的交換中,1顆象牙等于1頭野牛等于10框稻谷等于1件石器。物價長期穩定,全體猿類從此“其樂融融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誠實守信的阿牛說,咱們總是扛著象牙了買東西,還是不夠方便,也不雅觀。我家后院有一種五彩貝殼,大家以后拿著這種五彩貝殼,就等于一顆象牙。現在一共有200顆象牙,咱們就換成200個五彩貝殼使用吧。哪一天誰不想用貝殼,都可以拿到我阿牛家,再給大家換成象牙,或者象肉。這一創舉大大增強了了交易的便捷性,眾猿類為阿牛的智慧驚嘆不已。大家終于可以“帶著錢包”出門了。
因為阿牛信譽良好,所以,許多年來,貝殼交換歡樂的進行著。雖然貝殼本身并無價值,但有了阿牛的象肉的背書,大家都覺得五彩貝殼是整個猿類社會最好的東西。
幾年后,饞嘴的阿花再次成為一個驚天動地事件的直接導火索。這一天,阿花又想吃野牛肉了,而阿牛因為生病,家里積蓄的五彩貝殼已經花光了(市場上總共就200個)。這時,阿花突然想起,這樣的五彩貝殼,在他家后院還有很多。于是,她慫恿阿牛偷偷從自家后院撿起2個貝殼去換牛肉。阿牛的原則終于敵不過牛肉的誘惑,他決定鋌而走險。然而,隔壁野牛部落居然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也根本發現不了),高高興興收了2顆貝殼,讓阿牛領回去一頭野牛。過了幾天,阿牛又依此辦法,換回了不少東西。阿牛驚喜地發現,我的天哪,再也不需要勞動了,只用把后院的貝殼悄悄拿出來,就可以社會上隨便去換取他想要的任何東西。
于是,往后的很多年,阿牛什么也不用干了。困了餓了,在后院撿幾個五彩貝殼,到隔壁換頭牛,換一框稻谷,日子過的快樂無邊。因為貨幣增發,每個部落的猿都覺得自己越來越富有了——家里堆積的五彩貝殼越來越多了。袁類社會似乎快要跨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于是,大家都爭著去買稻谷、買石器、買牛肉。可社會生產效率在這一時期沒有顯著提高,整個群體的供給水平根本沒有任何變化(我們假設這個模型的經濟增長率為0)。于是稻谷部落率先行動,既然需要稻谷的人這么多,我們何不給稻谷漲價?于是,1個五彩貝殼換5框稻谷。野牛部落也不甘示弱,2個五彩貝殼1頭牛。于是這一年,部落里的統計學家宣布,公元前160萬年,XXX部落經濟堪憂,CPI增長100%,猿不聊生。
至此,大家才發現,自己手里的五彩貝殼越來越不值錢了。恐慌的結果是,一些地方又開始最原始的象牙交易甚至以物易物。那些老實本分,靠辛勤勞動節衣縮食囤積了大量五彩貝殼的猿類,一夜間又變成了窮光蛋。
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出,要發生通貨膨脹,有兩個因素:一是貨幣超發(如無恥的阿牛不斷從家里拿出五彩貝殼貨幣)。但貝殼多了就一定會引起通脹嗎?也不見得,比如,這一時期,這個部落如果社會生產率翻一倍,原來一頭猿一天打磨一個石器,現在打磨2個;原來生產1框谷子,現在生產2斗;原來馴服1頭野牛,現在馴服2頭,整個經濟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暨:經濟增長消化了增發的貨幣。所以,除非政府作死(如阿牛那樣)一個勁兒的印錢(現代政府已經很少會如此無恥了),否則,所有的大通脹都發生在社會極不穩定的時期(如戰爭年代),大量的社會物資被消耗,此時貨幣供給雖然沒有變化,但也會引起經濟崩潰。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是說,在金本位的體系下,除非極為罕見的情況(突然發現了一個大金礦),貨幣的價值基本穩定,很難發生通貨膨脹。如在這個故事中,如果以象牙作為貨幣(象牙本身就難以大量供應),物價就很難大幅上漲。而貨幣,是一個“故事”,本身并無多少價值,只是某個機構或個人認為賦予其價值(如阿牛家后院取之不盡的五彩貝殼)。作為統治者,貨幣超發的沖動將難以抑制,所以,通貨膨脹就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