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逃避,問問自己逃避判斷的原因是什么?
之前也聽過課,從沒有寫文章輸出,成為了一種認知慣性,覺得麻煩,覺得不能很好的輸出自己腦中的想法,或是認知吝嗇鬼,能量最小原則,會首先選擇做簡單的事。
嘗試給出解決方案:典型的定價錯誤,看到眼前的麻煩,也看到長期做這事是具有復利效應的,之前也看了很多書,確是一種浮光掠影,沒有很好的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驅動大象先動起來,用if then 先完成再完美,跟上大部隊
如果已經逃避,問問自己做出逃避決策的假設是什么?
假設:我只是聽聽而已,沒必要輸出。
如果每次都抱有這種前提假設,只會陷入低水平勤奮,或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一種逃避的行為,告訴自己我也很努力啊,然后就沒然后了。
解決方案:明白這寫作輸出具有復利效應,邊際遞減原則,用具身認知,先動起來,用行動來改變神經通路(髓鞘質)即使一開始做不好那也沒關系,不斷的在輸出過程中假設 驗證反饋
我為什么從來沒有放棄放棄?
認知吝嗇鬼,總想做簡單的事,當出現認知緊張時,系統1跳出來,習慣性反應,逃避,安全區,保持一致性原則
方法:元認知,系統2? 理性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適用邊界
我為什么在放水這件事情上從來沒有放水?
沒有用高標準要求自己,想著隨便搞搞就行了,還是認知吝嗇鬼。
但是我覺得這次要跟上,先完成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