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一次去日本,自由行,走了三座城,東京、京都和大阪。
先說說東京。
要知道幾個月前東京成功申辦了奧運會,本以為在這座城里,能夠看到如當年北京申奧成功那般的喜悅。可惜在這座城里呆著的3天,從未見到過我能識別的任何和奧運會有關的宣傳海報。也許是此次奧運會會徽設計涉嫌抄襲,讓日本人不再視此次盛會為榮,反以為恥。又或者是奧運會對普通人來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魅力,不過是政府提高城市曝光度而采取的燒錢手段。再可能是政府已經沒有那么多的經費,在公眾的視野里大費周章,大放廣告。舉辦奧運會的權利被你申請到了,那就是你的,民眾通過媒體也能獲悉,就不要投放那么多沒有實質意義的廣告了罷。
如若習慣了香港島上林立的摩天大廈和裝備齊全色彩繽紛的香港地鐵站墻體。那么到了日本之后是會有落差的。這座城市的天空很干凈,空氣也很干凈。但是很難見到那么密集高聳的辦公樓,更別提住宅了。
機場附近的鐵路站臺沒有護欄,可以看出歲月的痕跡。月臺的道路有點狹窄,也沒有香港那密集的地面排隊區劃線和不斷重復的三語安全信息播報。只有在列車即將到站的時候,才有報站音。
至于地鐵列車,看起來也有把年紀,但跑起來的速度真是飛快。
東京的人沒有我想象的密集,周末和平時走在神田區一帶的馬路上,都沒有太多的人。這里有人走路,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也有人開小車,但數量都是熙熙攘攘,沒有香港也沒有內地的一二線城市那么密集。
從上野公園一路逛到東京大學,在一座古老的回旋樓梯老建筑里,我們找到了那里的食堂和學生會活動室。可惜食堂已經收工,只能看到空蕩蕩的座椅和取餐臺。這座老建筑里,不停地走進走出許多看起來是教授模樣的人。進出的學生不少都背著小提琴、薩克斯或是大提琴,迎面而來的滿是濃濃的西洋藝術氣息。那些教授們和我們一起走進這古建筑,發現食堂已經打烊,他們并無失望,繼續開心地聊著天,去往另一個方向。經過他們身邊時我在想,他們中的誰是不是曾經發現了什么,然后改變了世界。而此時的他們,看起來是那么的和藹、喜悅和平凡,感覺很親切。
東京許多古樸的建筑,少有建筑工地。即使有,那建筑區也被包裹地嚴嚴實實,少有揚塵。走進大路邊上的小巷,全是一座座的小樓。沒座小樓的結構樣式都不同,看起來不算整齊。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和其他一切可能的地方擺上幾盆植物,或是種上藤蔓,任大自然環繞。東京住宅區小路邊的電線桿許多是立在路邊,電線是從天上走的那種。在國內的許多城市,這樣的電線桿可能會因為不美觀和可能的安全隱患在修路的時候被轉移到地下。東京顯然沒有急于改造這些電線桿。
很多時候我會以為美感是需要風格統一的整齊建筑來實現的。但日本的建筑不是這樣,同一種色調材質的聯排小樓,沒一座都被刻意設計成不同的結構格局。這里的建筑沒有那種通過重復的形態造就的形式美。眼前是各式各樣各種材質各種顏色的樓。而且色彩大都是白色、米黃色、咖啡色或是木色。雖然不一樣,但一座座房子都蓋得清清楚楚,比例協調,外墻都干干凈凈,有一種啞光的純凈。相比之下,國內的民房就少了這種美感。
這里罕見沃爾瑪那樣的大超市,便利店比的服務比香港的便利店還要高級。
日本的地鐵站員工數量看起來比香港少很多,除了少數幾個站的月臺,幾乎沒有那么多的工作人員站在列車口指揮。不過日本的人流密集度明顯低于香港許多。也許是密集的地鐵線成功地實現了分流。不過這密集的地鐵線在換乘的時候也著實復雜,常常會出現需要先出站再走好長一段路才能到達目標月臺的情況。如果對于地圖和指示標識的理解不是太好,很容易走錯路。許多進站口和出口是沒有自動扶梯的。
正如曾經媒體里報道的,日本的路邊是沒有垃圾桶的。那么垃圾怎么辦呢?隨手拎著吧。
日本是很講究垃圾分類回收的國家。普通居民每周只有在指定的日子才可以扔指定的垃圾在門口,會有統一的車來回收。那些商店是可以每天都丟垃圾的,所以商店、便利店里可能能找到垃圾桶。賣飲料的自動販賣機旁邊大都有專門扔塑料瓶和金屬罐的垃圾桶。據說只有流浪漢可以在路邊撿垃圾拿去賣。
這座城市還有許多不同于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地方。建筑和馬路不比國內的二三線城市新,但是公共交通夠發達。房地產中介的密度大大低于國內一二線城市。大多數時候會感覺路上的行人甚少,叫人心生人都藏到哪兒去了的疑問。我只能猜測,這里的人均生產力水平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