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家都吃月餅了吧,說實話小編一點也不喜歡吃月餅,世界上明明有那么多好吃的甜點,我要跟大家介紹幾個我最喜歡的。
和菓子
從字面上來看“和”這個字在日語里有“日本”的意思,比如:“和服”,就是指日本傳統服裝,“和語”就是指日本的語言。而“菓”字在日語里專指點心,和菓子連起來就可以解釋為“日式傳統點心”,與其對應的詞就是“洋菓子”專指外國來點心。
但隨著各種社會大環境的變換,由日本遣唐使從中國帶去的“唐菓子”和由西方傳教士帶去的“南蠻菓子”(南蠻:在日本指西班牙葡萄牙一帶),經過不斷的演變和融入,在二戰后也一并被稱為“和菓子”并被納入日本國語辭典。直至今日,某些京都名門大家在每天清晨都會收到一個漆盒,里邊裝著各式菓子的參考目錄供挑選訂購,用于待客或自用,菓子店照此送貨上門。
制作和菓子的主要原料為米、面粉、紅豆、砂糖、葛粉等材料,根據菓子所含水分的不同,一共被分為三類,分別是“干菓子”,“半生菓子”,和“生菓子”。
按照傳統,在食用和菓子的時候要佐以抹茶,干菓子佐以薄茶(青綠色),生菓子佐以濃茶(墨綠色),抹茶微的茶香的味道既能中和和菓子的甜味,又能與和菓子甜膩的清香味相得益彰,并且衍生出一種說不出來的風雅感。你看,“菓”這個字本身就是“果”和“茶”配在一起。
日本人食用和菓子講究“五感”,就是色、香、味、觸、聞。關于“聞”的理解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氣味,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在特定的時間食用特定的菓子;比如,春天來了會食用“櫻餅”,秋天到了會食用“栗子饅頭”,總之要吃用應季食材所做出來的和菓子。菓子名多是取自俳句,名勝或典故等。
和菓子的品種之豐富,流傳時間之長,如若逐一說明來歷,恐怕要再寫一篇長長的文章了。
很多人都以為馬卡龍的起源是法國,也許是因為Laduree、Pierre Herme、Dalloyau這些聞名全球的馬卡龍品牌清一色的都源于法國。其實,馬卡龍的起源是意大利。
Macaron這個詞源于意大利語“maccherone”,翻譯過來就是“精致的面團”,是由16世紀從意大利嫁到法國,后來成為法國王后的凱瑟琳·德·梅賽琪從意大利帶到法國的小點心,叫杏仁餅。但是,當時最原始的杏仁餅并不是現在看起來滿滿少女心的精致樣子,而只是用杏仁粉所做的一個小圓餅,表面有裂紋,大小和曲奇差不多。直至今日,意大利的某些集市也依然在售賣這種杏仁小圓餅。
馬卡龍能從一塊“精致的面團”進化成今的“少女心甜點”得益于著名的馬卡龍品牌Laduree(拉杜麗)。在1930年,巴黎拉杜立的經營者皮埃爾·德芳德努用兩塊杏仁餅中間夾上了果醬和奶油等餡料進行烤制后開始出售,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馬卡龍的雛形。
同Laduree齊名的Pierre Herme則將馬卡龍變成了藝術,并不只將口味拘泥在甜度上,而是大膽的推出鵝肝、姜味等多種別出心裁味道的馬卡龍,并將每年的3月20日變為了“馬卡龍日”,進店的顧客可以免費得到3個馬卡龍,因此每年的這個時候Pierre Herme門店前都大排長龍。
歷史悠久的Dalloyau也許是因為擁有古老的皇家背景,所以處處透著高貴氣息,也許你會覺得馬卡龍是這個品牌的招牌,但實際上著名的歌劇院蛋糕也誕生于此品牌,并且流傳至今。
不過,精致的外表需要極致的付出。馬卡龍的制作對于食材有著極高的要求,對于烘焙者的技術也是極大的考驗。食用馬卡龍一般要配以紅茶來中和甜度,食用的時間也基本是在下午茶時刻。這就是馬卡龍價錢如此之高并且味道如此之甜膩的原因,畢竟,精致的背后是文化、時間、技術、金錢的積累呀!
杯子蛋糕(Cupcake)
Cupcake的第一次被命名是在1828年Eliza Leslie's的 《Receipts》食譜書中,但若再往前追溯的話,最早的相關記載是1796年美國一名叫Simons的作者在一本食譜中所寫的“a cake to be baked in small cups”。
在美國杯子蛋糕被叫做“cupcake”,在英國則被稱為“fairy cake”(仙女蛋糕)。雖然在體積上英國的杯子蛋糕要比美國的更大一點,但比傳統的英國杯子蛋糕已經輕盈了很多,所以被取名為“仙女蛋糕”。
杯子蛋糕顧名思義就是拿杯子當做裝蛋糕的容器,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改良,但有時間不妨試試傳統的1234杯子蛋糕,做法簡單,即學即會!請根據杯子容量或模具容量放入:1杯泡打粉+2杯砂糖+3杯小麥粉+4杯雞蛋,放進烤箱里叮一下即可。
說到杯子蛋糕,其實小編還要聊一聊這個蛋糕的好CP:翻糖蛋糕
翻糖蛋糕是由“fondant cakes”音譯過來的,主要原料是蛋清和糖霜,是在19世紀誕生的技術,并在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家婚禮上揚名。
翻糖最初被應用于結婚蛋糕之上的原因是它的保質期比較長。按照傳統,結婚蛋糕第一層要保留到小孩出生滿月的那天才拿出來吃(這酸爽……),第二層送給不能出席結婚儀式的朋友享用,第三層給婚禮現場的賓客們吃。時至今日,翻糖憑借其極強的可塑性,已經被頻繁的運用于杯子蛋糕、餅干等等小點心的制作上了。
月餅
雖然不是很愛吃月餅,但是畢竟中秋節剛過,家里還有許多沒吃完的,還是說一說吧。
中秋月餅圓又圓,象征幸福和團圓,有關月餅最早的記錄出自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但最早這個圓圓的餅并不叫月餅,而被叫做“小餅”或是“宮餅”。宋代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可以看出,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用酥油和糖做餡了。
按照大的分類來講,月餅分為京式、廣式、滇式和蘇式。京式的月餅起源于京津及周邊地區,皮餡甜度適中,多以果仁,蛋黃等作為餡料,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稻香村的自來紅、自來白(雖然有人說這倆和五仁一樣討厭,但是小編很愛吃)。廣式月餅餡大皮薄,餡料也比較豐富,水果、肉類、果仁等原材料都可以作為月餅的餡料,口味也比較多元,甜咸都有,甚至還有麻辣味。滇式月餅的餡料主要是鮮花和和云腿,味道以甜咸為主,外皮多為酥皮,口感比較柔和。而蘇式月餅外形小巧精致,皮層分明酥松,餡料多以豆沙、水果或肉類為主,甜度高于其他3種月餅。
粗略的來講就是北方的口味比較實在純正,南方的口味比較多元,所以喜歡什么樣的月餅都請隨意啦,吃月餅吃甜還是咸這種問題,小編就不多贅述了,反正小編是不吃五仁月餅的。
看到這里,也不知大家有沒有找到今天介紹的這幾樣食物的共通點,然而就算你發現了它們都是形狀圓圓的,也并沒有獎勵哦(~ ̄▽ ̄)~
不過希望大家都能像這些甜點一樣,生活圓圓滿滿,幸福甜甜蜜蜜。
weixin:開飯喇OpenRice北京
快樂三餐飯,開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