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餃子,全家人穿好新衣服,等著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小輩們先給在家大人拜年,然后奔出家門,涌向本家給大家伙拜年,這年的真正熱鬧就由此開始了。
現在的城市里已經沒有了多少年味,如果沒有日歷都感覺不到要過年了,大街上雖然掛著各種拜年的商品,真正能體現出這是在過年的氣氛,也是由農村里來買年貨的人體現出來。雖然在城市定居多年,但是到了年關還是要回老家過年的,因為據說在城市里的年也就是一家人吃一頓飯。到了年底同事們相互打聽著到哪里過年的問題時,也就是“在這里過年還是回老家過年?”。
農村過年講究的是風俗,過年不僅僅是吃一頓飯的問題,大體分三個階段:接年、過年、送年。
接年的時間是大年三十晚上5、6點鐘的時候,做一大桌子菜,而且菜也是很有講究的,每一個菜都是要有一個特別寓意的名字,魚與豆腐一起,就是“都富裕”,燉個白菜也是“百財”等等。做好菜、放鞭炮、給逝去的先人做完儀式,一家人就圍著桌子熱熱腦腦的喝酒了。
在接年與過年之間有段時間,可以說是全村的人,有的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有的找個地方打牌,喜歡喝酒的還在桌前推杯換盞,而小孩子們吃著糖,在小院里放鞭炮,這個時候壓歲錢還沒有到手,要等拜年的時候才能到手。
過年的時間一般是晚上10點以后,把當天下午包好的餃子煮熟,這餃子是包著大棗與硬幣的,為了博得彩頭,雖然接年時候的飯剛吃,還是努力的一個一個餃子咬,以吃出更多的大棗與硬幣。吃完餃子后,全家人穿好新衣服,等著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小輩們先給在家大人拜年,獲得了壓歲錢,然后奔出家門,涌向本家給大家伙拜年,這年的真正熱鬧就由此開始了。
拜年,有的村子是在晚上十二點后,有的是在第二天早晨,我們這里是在晚上,大街上燈火通明的,一家一家的走,即使遇到不很熟悉或者根本不認識的人,也會說上一句過年好,來到一家坐一會,喝杯水,然后趕往下一家。
送年是在初二晚上,包餃子、炒菜,全家人團團圓圓的聚在一起吃飯。
過年小孩子最高興,這一點也不假,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過一個年,心理上很累,不過過年的意義絕非如此,就像一個本家哥哥說的那樣,你們這些不在家的人,一年到頭不怎么回來,即使回來也可能遇不到,平日里也不聯系,只有回家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吃頓飯,聊聊這一年發生的事,沒有過年這個風俗,可能有的本家兄弟幾十年都見不上一回。沉魚落雁覺得,這才是現在回家過年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