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紀事之拜年
在農業社會,一年中最大的事情,不是討生活的艱辛,不是收割莊稼的辛苦,更不是刮風下雨路途泥膩的狼狽,也不是準備過年的種種麻煩和辛苦,反而是過大年之后的各家各戶的拜年。
如果說祭祖是一種儀式,過年是一年的節點,那么,拜年,對小孩子來說,是穿著新衣服跟隨著大人四處吃好吃東西不受限制的好時機,而對大人來說,則是親朋好友借機建立情感、交換信息、尋求幫助、刺探各種八卦秘聞的最佳時機,當然,也是曾經有嫌隙的親友間互相找機會和解的機會。
拜年也遵循著先本家后親家,先近后遠的約定俗成的先后順序來的。
大年初一第一天,起來第一件事情,是跟最親輩分最早的人拜年。在我們家,順序是先自己的爺爺奶奶,然后是爺爺的兄弟二爺爺二奶奶。自然,他們兩家不是住一起的,但是也要按照這樣的順序,哪怕先路過二爺爺二奶奶家,也是需要去完爺爺奶奶家再折回來的。至于那些叔叔伯伯家,他們比我們更加遵守這嚴苛的祖先留下來的規則,要是哪個不小心先扭頭去了他們家,一定會被呵斥的,讓你去了長輩家再來他們家。等小孩子們按照輩分的先后順序拜完了年,才能拿著各家收集的各種拜年用的食品糖果,四處玩去了。而等小孩子拜完年,男人們也安排好家里的事務,按照同樣的順序來拜年,留著女人們在家收拾屋子,等待其他人來拜年。往往等拜年的人都來過了,男人們都拜年回來了,家里也收拾的整齊了,女人們這才出門拜年去。
大年初一主要是本家本姓的人拜年。大年初二一般是回娘家的日子。但是呢,媽媽和奶奶都有娘家,先去誰家好?奶奶年紀大了,拜年的任務就由兒子們來完成。于是,爸爸和叔叔們就會去他們的舅舅家。而我們去舅舅外婆家的日子就漸漸的變成了初四的日子。等走完外公外婆舅舅們,就是其他的親戚互相走動的時機。最后的最后,才是八桿子打不著的朋友們相聚的日子。大家都對這樣的拜年順序爛熟于心,也都安心遵循著這樣的規則來安排過年期間的日程。要是誰扔下全家老小去跟“狐朋狗友們”相聚,回來是要被狠狠的呵斥一頓的。家事,大于天。宗族的事務大于天,其他的一切事務,再重要,靠邊站。這是在依靠家族的支撐才能將生活安全的過下去的哲學。當然,現在年輕人過年都不回家了,自然,這樣的規則也在一天天的瓦解。
本家拜年一般是不需要拎著禮物,大家空手上門,道個“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之類吉祥話的,而去親戚家拜年,則是實實在在必須要拎著禮物上門的。這禮物,也是頗為講究的。不一樣的親戚需要帶著不一樣的禮物上門。但是,每家的禮物中,必須要有“糖”,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紅糖或者白砂糖,大概寓意著新年“甜甜蜜蜜”吧。這糖,是在新年前,老早買的散糖回家自己一個袋子一個袋子封起來的。現在想起來,是不是有些好笑,簡單的一袋白糖或者紅糖,竟然當作過年的禮物,這也大概是那個時候物質短缺的一個見證吧。至于其他需要講究的禮物,學問大著呢,也只有年長的爺爺奶奶搞的清楚,哪怕我的爸爸媽媽,對這禮物也多有出差錯的時候,何況我呢,完全搞不清楚也記不得了。所以,禮節到了現在,年輕人都直接超市拎點飲料餅干之類的了事。
走親戚拜年,自然要在親戚家吃飯,而這個飯菜也是頗有講究的。雞鴨魚牛羊肉之類的葷菜當然是越多越顯的待客的隆重,蔬菜瓜果不過是小小的配菜,煙酒也是少不了的,哪怕來客不吃煙不喝酒,也得拿出來放在那里,表示待客的誠意。所以,哪怕再貧窮的家庭,過年來了客人,也一定要留客人在家吃一頓飯,而這頓飯也不容被客人拒絕,不然就是“看不起”人家。結果就是,拜年都要吃飯,親戚朋友多的家庭,基本上是從初一吃到十五還沒有結束。因為吃飯的存在,在親戚家呆的時間長,有充足的時間去交流信息。一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就會被翻出來反反復復的強調,然后留著去另外一家親戚那里再翻出來講。這也就是說,親戚朋友之間幾乎沒有秘密可言,無論好消息壞消息私密信息,都如光速一般在十里八鄉的傳開了。
等到了正月十五,這年才算是拜完了,然后才開始計劃一年的活計。為第二年的過年拜年做準備。
當然,這都是我童年和少年時代記憶中的拜年。現在,大家都手機微信拜年搶紅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