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發現原來作家馮驥才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拯救逐漸消亡的木版年畫,尤其是對于楊柳青年畫,研究得非常深入。閱讀了兩篇馮驥才所寫的關于楊家埠年畫傳承人楊洛書的散文,細膩真摯的文筆,以及文字中透露的對年畫傳承的責任感,使我對這位一直在田野堅守的藝術家(作家)肅然起敬。
? ? ? 翻開馮驥才寫的《年畫傳奇》,里面記錄了有關年畫的許多的故事,如八仙過海、老鼠嫁女等經典民間故事。不知何時起,曾經這些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都變成了遙不可及的“非遺”。年畫故事,確實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 ? ? 自有小時候的印象開始,家中的年畫已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復印機的印刷品。對從小生活在珠三角地區的孩子來說,木版年畫更為陌生。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似乎在二十多年前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在中國美術史當中,它甚至占不了一席的位置,它的作者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宮廷畫師,它在古代只是逢年過節時家中的消耗品,它的作者,就是最為樸素的老百姓。
? ? 今年過年,與家人一同去到佛山,拜訪了佛山當地一家百年的木版年畫鋪,帶著孩子上了一節有意義的木版年畫課。據說那家店已經是整個廣東省僅存的一家木版年畫鋪。在年畫鋪的門口,擺了好多家門庭若市的電腦印刷版年畫,與門可羅雀的傳統年畫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幾十年前,年畫鋪販賣的是過年時的喜慶吉祥與百姓心中的期盼,經濟時代的今天,除了販賣期盼,更多的也許是一份堅守與一份情懷。
? ? 遺憾的是,老一代的木版年畫傳承人已經相繼離開,但是值得期待的是,看到新的一代傳承人,擔起了傳承與創新的責任。年輕一代的年畫傳承精神,依然在流淌。
? ? ? ? ?
? ? ?
? ?
? ? ? ? ?